怎樣讀宋詞
關燈
小
中
大
決不可一棍子打死。
下面再就如何入門和如何深入等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研究宋詞,如同研究其他文學作品一樣,都離不開對具體作家和具體作品的了解和熟悉。
侈談宏觀研究,不管你是怎樣運用、堆垛國外最時髦的文藝理論及其辭句,到頭來必然隻是空中樓閣,徒然眩人耳目,甚至起到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倒越糊塗了的副作用。
閱讀宋詞,可以從某一作家入手,熟讀精讀之後,再采取滾雪球的辦法,逐步擴大閱讀面;也可以從有關選本入手,先了解、熟悉兩宋一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然後再“由博返約”,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家,對其作品進行深入的研讀。
對于前一種閱讀方法,前人發表過種種意見,例如清代常州派詞論家周濟在其《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說:“問塗碧山,曆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餘所望于世之為詞人者蓋如此。
”碧山,王沂孫;夢窗,吳文英;稼軒,辛棄疾;清真,周邦彥。
這是周濟個人的一種看法,它不僅涉及研讀的次序問題,更關系到學習創作的途徑問題。
今人夏承焘先生對此曾表示過不同意見,見其所著《月輪山詞論集·詞論八評(三)》。
可見選擇從哪家入手,爾後如何進一步擴大研讀面,見智見仁,意見很難一緻。
因此比較穩妥的方法,還是從閱讀優秀選本入手。
在各種選本中,由朱祖謀選編、筆者箋注的《宋詞三百首》,胡雲翼選編的《宋詞選》,俞平伯選編的《唐宋詞選釋》和陳匪石選編的《宋詞舉》等書都可作為首先閱讀或參考的對象。
《宋詞三百首》選目比較精當,大抵宋詞專家及其代表作品都已入錄,就是一些次要作家所制渾成之作也廣泛采及。
評箋部分有助于讀者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欣賞。
注解部分比較簡略,初學者可以同時參看筆者的《唐宋詞簡釋》。
《宋詞選》在選目、注釋等方面比較切合初學者的水平,惟其中議論間有偏頗,注釋間有不當,閱讀時應該注意。
《唐宋詞選釋》于宋詞部分雖然僅選五十三家、一百六十四首,但由于還選了八十七首唐五代詞,又放寬了選詞的面,因而頗能體現詞家的風格特色和詞的發展途徑。
另外,是書的注釋也很有精辟之處。
但因該書是提供給古典文學研究者作參考之用的,内容稍深,初學者不妨作為重要參考書來使用。
《宋詞舉》共選十二家、五十三首,每家之前載有小傳及曆代評語;每首詞之後,先校異文,次校律,再次疏作法。
選詞和論詞都體現了編選者的獨到見解。
書中作品沒有加注,考律部分較專門,但分析很精細,故以作為參考書來和其他選本對照閱讀為宜。
無論閱讀上述哪一選本,對其中的作品都應熟讀精讀,不僅弄懂字、辭、句、章,而且能夠作出精當的分析,不能模糊影響,不求甚解。
在熟讀、精讀了上述選本之後,如果希望進一步擴大閱讀面,還可以選讀周密《絕妙好詞》厲鹗、查為仁的箋本,張惠言的《詞選》,周濟的《宋四家詞選》,戈載的《宋七家詞選》,以及馮煦的《宋六十一家詞選》等書,作為參考。
當對兩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了大緻的了解後,就可以閱讀宋代重要詞人的專集了。
閱讀的次序,既可以依據作家時代的先後,也可以按照作家的風格流派。
前者有利于加深了解宋詞發展的脈絡以至規律,後者則有利于加深了解各種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作品的異同及各自嬗變、互相影響的情況。
考慮到宋代各家詞作文字深淺頗有差異,初學者直接閱讀某些專集的白文容或困難較多,故不如根據上述方法,先選讀已有較好箋注本的專集,如龍榆生《東坡樂府箋》、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夏承焘《姜白石詞編年箋校》、楊鐵夫《夢窗詞全釋》、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等。
其他次要作家的專集如夏承焘校箋、牟家寬注的《龍川詞校箋》、錢仲聯的《後村詞箋注》,以至清代江昱的《山中白雲詞疏證》等,也都可以一一取讀。
有了相當紮實的功底之後,再閱讀那些前人沒有作過箋注的詞集,困難也就較少了。
要想真正了解宋詞的全貌,當然就得閱讀筆者編輯的《全宋詞》。
可以随時浏覽,也可以在讀完代表作家的專集之後再集中時間仔細翻閱一遍或若幹遍。
總之,閱讀作品是基礎,有了這方面的堅實基礎,才能使不斷深入的研究工作立于不敗之地。
那種輕視微觀學習,專在宏觀研究上冥索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當然,對宋詞進行宏觀研究是必要的,由于過去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夠,我們今天更應該花大力氣來加以彌補、充實。
譬如說在閱讀作品的同時,就應該始終不忘知人論世,要浏覽一些通史和斷代史,借以了解兩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總貌,深入探索它們對詞的發展、變化到底起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作品為什麼會出現在那些特定的曆史條件之下。
對于具體作家,我們也應閱讀一些年譜(如夏承焘《唐宋詞人年譜》、鄧廣銘《辛稼軒年譜》等)、傳記(如《宋史》、《宋會要》、地方志中有關人物的傳和解放前後出版的有關詞人傳記等),借以具體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迹,從他們的創作道路來考察、探索其作品(從單篇到總體)的特色。
另外,研讀具體詞篇,有時
下面再就如何入門和如何深入等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研究宋詞,如同研究其他文學作品一樣,都離不開對具體作家和具體作品的了解和熟悉。
侈談宏觀研究,不管你是怎樣運用、堆垛國外最時髦的文藝理論及其辭句,到頭來必然隻是空中樓閣,徒然眩人耳目,甚至起到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倒越糊塗了的副作用。
閱讀宋詞,可以從某一作家入手,熟讀精讀之後,再采取滾雪球的辦法,逐步擴大閱讀面;也可以從有關選本入手,先了解、熟悉兩宋一些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然後再“由博返約”,選擇自己喜愛的作家,對其作品進行深入的研讀。
對于前一種閱讀方法,前人發表過種種意見,例如清代常州派詞論家周濟在其《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中說:“問塗碧山,曆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餘所望于世之為詞人者蓋如此。
”碧山,王沂孫;夢窗,吳文英;稼軒,辛棄疾;清真,周邦彥。
這是周濟個人的一種看法,它不僅涉及研讀的次序問題,更關系到學習創作的途徑問題。
今人夏承焘先生對此曾表示過不同意見,見其所著《月輪山詞論集·詞論八評(三)》。
可見選擇從哪家入手,爾後如何進一步擴大研讀面,見智見仁,意見很難一緻。
因此比較穩妥的方法,還是從閱讀優秀選本入手。
在各種選本中,由朱祖謀選編、筆者箋注的《宋詞三百首》,胡雲翼選編的《宋詞選》,俞平伯選編的《唐宋詞選釋》和陳匪石選編的《宋詞舉》等書都可作為首先閱讀或參考的對象。
《宋詞三百首》選目比較精當,大抵宋詞專家及其代表作品都已入錄,就是一些次要作家所制渾成之作也廣泛采及。
評箋部分有助于讀者對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欣賞。
注解部分比較簡略,初學者可以同時參看筆者的《唐宋詞簡釋》。
《宋詞選》在選目、注釋等方面比較切合初學者的水平,惟其中議論間有偏頗,注釋間有不當,閱讀時應該注意。
《唐宋詞選釋》于宋詞部分雖然僅選五十三家、一百六十四首,但由于還選了八十七首唐五代詞,又放寬了選詞的面,因而頗能體現詞家的風格特色和詞的發展途徑。
另外,是書的注釋也很有精辟之處。
但因該書是提供給古典文學研究者作參考之用的,内容稍深,初學者不妨作為重要參考書來使用。
《宋詞舉》共選十二家、五十三首,每家之前載有小傳及曆代評語;每首詞之後,先校異文,次校律,再次疏作法。
選詞和論詞都體現了編選者的獨到見解。
書中作品沒有加注,考律部分較專門,但分析很精細,故以作為參考書來和其他選本對照閱讀為宜。
無論閱讀上述哪一選本,對其中的作品都應熟讀精讀,不僅弄懂字、辭、句、章,而且能夠作出精當的分析,不能模糊影響,不求甚解。
在熟讀、精讀了上述選本之後,如果希望進一步擴大閱讀面,還可以選讀周密《絕妙好詞》厲鹗、查為仁的箋本,張惠言的《詞選》,周濟的《宋四家詞選》,戈載的《宋七家詞選》,以及馮煦的《宋六十一家詞選》等書,作為參考。
當對兩宋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了大緻的了解後,就可以閱讀宋代重要詞人的專集了。
閱讀的次序,既可以依據作家時代的先後,也可以按照作家的風格流派。
前者有利于加深了解宋詞發展的脈絡以至規律,後者則有利于加深了解各種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作品的異同及各自嬗變、互相影響的情況。
考慮到宋代各家詞作文字深淺頗有差異,初學者直接閱讀某些專集的白文容或困難較多,故不如根據上述方法,先選讀已有較好箋注本的專集,如龍榆生《東坡樂府箋》、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夏承焘《姜白石詞編年箋校》、楊鐵夫《夢窗詞全釋》、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等。
其他次要作家的專集如夏承焘校箋、牟家寬注的《龍川詞校箋》、錢仲聯的《後村詞箋注》,以至清代江昱的《山中白雲詞疏證》等,也都可以一一取讀。
有了相當紮實的功底之後,再閱讀那些前人沒有作過箋注的詞集,困難也就較少了。
要想真正了解宋詞的全貌,當然就得閱讀筆者編輯的《全宋詞》。
可以随時浏覽,也可以在讀完代表作家的專集之後再集中時間仔細翻閱一遍或若幹遍。
總之,閱讀作品是基礎,有了這方面的堅實基礎,才能使不斷深入的研究工作立于不敗之地。
那種輕視微觀學習,專在宏觀研究上冥索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當然,對宋詞進行宏觀研究是必要的,由于過去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夠,我們今天更應該花大力氣來加以彌補、充實。
譬如說在閱讀作品的同時,就應該始終不忘知人論世,要浏覽一些通史和斷代史,借以了解兩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總貌,深入探索它們對詞的發展、變化到底起了哪些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作品為什麼會出現在那些特定的曆史條件之下。
對于具體作家,我們也應閱讀一些年譜(如夏承焘《唐宋詞人年譜》、鄧廣銘《辛稼軒年譜》等)、傳記(如《宋史》、《宋會要》、地方志中有關人物的傳和解放前後出版的有關詞人傳記等),借以具體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迹,從他們的創作道路來考察、探索其作品(從單篇到總體)的特色。
另外,研讀具體詞篇,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