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襄公
關燈
小
中
大
(經七·十)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鄬。
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于操。
(傳)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 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
」其大夫曰:「以 中國為義,則伐我喪;以中國為強,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
鄭伯髡原何以名?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 緻其意也。
(經七·十一)陳侯逃歸。
襄公(經八·一)八年 春,王正月,公如晉。
(經八·二)夏,葬鄭僖公。
(傳)賊未讨,何以書葬?為中國諱也。
(經八·三)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
(傳)此侵也,其言獲何?侵而言獲者,适得之也。
(經八·四)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婁人于刑丘。
公至自晉。
(經八·五)莒人伐我東鄙。
(經八·六)秋,九月,大雩。
(經八·七)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經八·八)晉侯使士丐來聘。
襄公(經九·一)九年 春,宋火。
(傳)曷為或言災?或言火?大者曰災,小者曰火。
然則内何以不言火?内不言火者,甚之也。
何以書?記災也。
外災不書,此何以 書?為王者之後記災也。
(經九·二)夏,季孫宿如晉。
(經九·三)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經九·四)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缪姜。
(經九·五)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有二月己亥,同 盟于戲。
(經九·六)楚子伐鄭。
襄公(經十·一)十年 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經十·二)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公至自會。
(經十·三)楚公子貞、鄭公孫辄帥師伐宋。
(經十·四)晉師伐秦。
(經十·五)秋,莒人伐我東鄙。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
(經十·六)冬,盜殺鄭公子斐、公子發、公孫辄。
戍鄭虎牢。
(傳)孰戍之?諸侯戍之。
曷為不言諸侯戍之?離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
諸侯已取之矣,曷為系之鄭?諸侯莫之主有,故反系之 鄭。
(經十·七)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經十·八)公至自伐鄭。
襄公(經十一·一)十有一年 春,王正月,作三軍。
(傳)三軍者何?三卿也。
作三軍,何以書?譏。
何譏爾?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
(經十一·二)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不郊。
(經十一·三)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
(經十一·四)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
(經十一·五)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
(經十一·六)公至自伐鄭。
(經十一·七)楚子、鄭伯伐宋。
(經十一·八)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會于蕭魚。
(傳)此伐鄭也,其言會于蕭魚何?蓋鄭與會爾。
(經十一·九)公至自會。
(經十一·十)楚人執鄭行人良霄。
(經十一·十一)冬,秦人伐晉。
襄公(經十二·一)十有二年 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傳)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伐而言圍者,取邑之辭也;伐而不言圍者,非取邑之辭也。
(經十二·二)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運。
(傳)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
(經十二·三)夏,晉侯使士彭來聘。
(經十二·四)秋,九月,吳子乘卒。
(經十二·五)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
(經十二·六)公如晉。
襄公(經十三·一)十有三年 春,公至自晉。
(經十三·二)夏,取詩。
(傳)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經十三·三)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經十三·四)冬,城防。
襄公(經十四·一)十有四年 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丐、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囆、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吳于向 。
(經十四·二)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經十四·二)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結、鄭公孫囆、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
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丙戌,卒于操。
(傳)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 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
」其大夫曰:「以 中國為義,則伐我喪;以中國為強,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
鄭伯髡原何以名?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未見諸侯,其言如會何? 緻其意也。
(經七·十一)陳侯逃歸。
襄公(經八·一)八年 春,王正月,公如晉。
(經八·二)夏,葬鄭僖公。
(傳)賊未讨,何以書葬?為中國諱也。
(經八·三)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
(傳)此侵也,其言獲何?侵而言獲者,适得之也。
(經八·四)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婁人于刑丘。
公至自晉。
(經八·五)莒人伐我東鄙。
(經八·六)秋,九月,大雩。
(經八·七)冬,楚公子貞帥師伐鄭。
(經八·八)晉侯使士丐來聘。
襄公(經九·一)九年 春,宋火。
(傳)曷為或言災?或言火?大者曰災,小者曰火。
然則内何以不言火?内不言火者,甚之也。
何以書?記災也。
外災不書,此何以 書?為王者之後記災也。
(經九·二)夏,季孫宿如晉。
(經九·三)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
(經九·四)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缪姜。
(經九·五)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
十有二月己亥,同 盟于戲。
(經九·六)楚子伐鄭。
襄公(經十·一)十年 春,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會吳于柤。
(經十·二)夏,五月甲午,遂滅偪陽。
公至自會。
(經十·三)楚公子貞、鄭公孫辄帥師伐宋。
(經十·四)晉師伐秦。
(經十·五)秋,莒人伐我東鄙。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齊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
(經十·六)冬,盜殺鄭公子斐、公子發、公孫辄。
戍鄭虎牢。
(傳)孰戍之?諸侯戍之。
曷為不言諸侯戍之?離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
諸侯已取之矣,曷為系之鄭?諸侯莫之主有,故反系之 鄭。
(經十·七)楚公子貞帥師救鄭。
(經十·八)公至自伐鄭。
襄公(經十一·一)十有一年 春,王正月,作三軍。
(傳)三軍者何?三卿也。
作三軍,何以書?譏。
何譏爾?古者上卿、下卿,上士、下士。
(經十一·二)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不郊。
(經十一·三)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
(經十一·四)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
(經十一·五)秋,七月己未,同盟于京城北。
(經十一·六)公至自伐鄭。
(經十一·七)楚子、鄭伯伐宋。
(經十一·八)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伐鄭,會于蕭魚。
(傳)此伐鄭也,其言會于蕭魚何?蓋鄭與會爾。
(經十一·九)公至自會。
(經十一·十)楚人執鄭行人良霄。
(經十一·十一)冬,秦人伐晉。
襄公(經十二·一)十有二年 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傳)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伐而言圍者,取邑之辭也;伐而不言圍者,非取邑之辭也。
(經十二·二)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運。
(傳)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
(經十二·三)夏,晉侯使士彭來聘。
(經十二·四)秋,九月,吳子乘卒。
(經十二·五)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
(經十二·六)公如晉。
襄公(經十三·一)十有三年 春,公至自晉。
(經十三·二)夏,取詩。
(傳)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經十三·三)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經十三·四)冬,城防。
襄公(經十四·一)十有四年 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丐、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囆、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吳于向 。
(經十四·二)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經十四·二)夏,四月,叔孫豹會晉荀偃、齊人、宋人、衛北宮結、鄭公孫囆、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