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隐公
關燈
小
中
大
隐公(經六·一)六年
春,鄭人來輸平。
(傳)輸平者何?輸平猶堕成也。
何言乎堕成?敗其成也,曰:「吾成敗矣」,吾與鄭人末有成也。
吾與鄭人則曷為末有成?狐壤之 戰,隐公獲焉。
然則何以不言戰?諱獲也。
(經六·二)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經六·三)秋,七月。
(傳)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
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
(經六·四)冬,宋人取長葛。
(傳)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隐公(經七·一)七年 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
滕侯卒。
(傳)何以不名?微國也。
微國則其稱侯何?不嫌也。
《春秋》貴賤不嫌同号,美惡不嫌同辭。
(經七·二)夏,城中丘。
(傳)中丘者何?内之邑也。
城中丘,何以書?以重書也。
(經七·三)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傳)其稱弟何?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經七·四)秋,公伐邾婁。
(經七·五)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傳)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其 地何?大之也。
隐公(經八·一)八年 春,宋公、衛侯遇于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
(傳)宛者何?鄭之微者也。
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
天子有事于泰山,諸侯皆從。
泰山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
(經八·二)庚寅,我入邴。
(傳)其言入何?難也。
其日何?難也。
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獨我也,齊亦欲之。
(經八·三)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經八·四)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傳)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而葬從主人。
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而葬不告。
(經八·七)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
(傳)公曷為與微者盟?稱人則從不疑也。
(經八·八)螟。
(經八·九)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傳)此展無駭也,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
隐公(經九·一)九年 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經九·二)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傳)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不時也。
(經九·三)庚辰,大雨雪。
(傳)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俶甚也。
(經九·四)俠卒。
(傳)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經九·五)夏,城郎。
(經九·六)秋,七月。
(經九·七)冬,公會齊侯于邴。
隐公(經十·一)十年 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經十·二)夏,翚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傳)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隐之罪人也,故終隐之篇貶也。
(經十·三)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傳)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
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
内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錄内而略外,于外大 惡書,小惡不書,于内大惡諱,小惡書。
(經十·四)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載,鄭伯伐取之。
(傳)其言伐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因其力也。
因誰之力?因宋人、蔡人、衛人之力也。
(經十·五)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盛。
隐公(經十一·一)十有一年 春,滕侯、薛侯來朝。
(傳)其言朝何?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
其兼言之何?微國也。
(經十·八)夏,五月,公會鄭伯于祁黎。
(經十·九)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經十·十)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何以不書葬?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子沉子曰:「君弑 ,臣不讨賊,非臣也。
子不複雠,非子也。
葬,生者之事也。
《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
」公薨何以不地 ?不忍言也。
隐何以無正月?隐将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傳)輸平者何?輸平猶堕成也。
何言乎堕成?敗其成也,曰:「吾成敗矣」,吾與鄭人末有成也。
吾與鄭人則曷為末有成?狐壤之 戰,隐公獲焉。
然則何以不言戰?諱獲也。
(經六·二)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經六·三)秋,七月。
(傳)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
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後為年。
(經六·四)冬,宋人取長葛。
(傳)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久也。
隐公(經七·一)七年 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
滕侯卒。
(傳)何以不名?微國也。
微國則其稱侯何?不嫌也。
《春秋》貴賤不嫌同号,美惡不嫌同辭。
(經七·二)夏,城中丘。
(傳)中丘者何?内之邑也。
城中丘,何以書?以重書也。
(經七·三)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傳)其稱弟何?母弟稱弟,母兄稱兄。
(經七·四)秋,公伐邾婁。
(經七·五)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傳)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其 地何?大之也。
隐公(經八·一)八年 春,宋公、衛侯遇于垂。
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
(傳)宛者何?鄭之微者也。
邴者何?鄭湯沐之邑也。
天子有事于泰山,諸侯皆從。
泰山之下,諸侯皆有湯沐之邑焉。
(經八·二)庚寅,我入邴。
(傳)其言入何?難也。
其日何?難也。
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獨我也,齊亦欲之。
(經八·三)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辛亥,宿男卒。
(經八·四)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八月,葬蔡宣公。
(傳)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而葬從主人。
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而葬不告。
(經八·七)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
(傳)公曷為與微者盟?稱人則從不疑也。
(經八·八)螟。
(經八·九)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傳)此展無駭也,何以不氏?疾始滅也,故終其身不氏。
隐公(經九·一)九年 春,天王使南季來聘。
(經九·二)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傳)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不時也。
(經九·三)庚辰,大雨雪。
(傳)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俶甚也。
(經九·四)俠卒。
(傳)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經九·五)夏,城郎。
(經九·六)秋,七月。
(經九·七)冬,公會齊侯于邴。
隐公(經十·一)十年 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經十·二)夏,翚帥師會齊人、鄭人伐宋。
(傳)此公子翚也,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隐之罪人也,故終隐之篇貶也。
(經十·三)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辛未取郜,辛巳取防。
(傳)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
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
内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錄内而略外,于外大 惡書,小惡不書,于内大惡諱,小惡書。
(經十·四)秋,宋人、衛人入鄭。
宋人、蔡人、衛人伐載,鄭伯伐取之。
(傳)其言伐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因其力也。
因誰之力?因宋人、蔡人、衛人之力也。
(經十·五)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盛。
隐公(經十一·一)十有一年 春,滕侯、薛侯來朝。
(傳)其言朝何?諸侯來曰朝,大夫來曰聘。
其兼言之何?微國也。
(經十·八)夏,五月,公會鄭伯于祁黎。
(經十·九)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經十·十)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何以不書葬?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子沉子曰:「君弑 ,臣不讨賊,非臣也。
子不複雠,非子也。
葬,生者之事也。
《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
」公薨何以不地 ?不忍言也。
隐何以無正月?隐将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