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論說第五

關燈
而合之曰“徐偃王反”,曰“徐偃王作亂”,曰“徐率九夷伐宗周”,曰“造父禦王告楚”,曰“王率楚子滅之”,故曰此千古冤獄也。

    而不知楚人滅徐之事,《紀年》則亦詳之。

    《紀年》曰:穆王三十五年,荊人入徐,毛伯遷帥師敗荊人于。

    三十七年,伐楚。

    是年,荊人來貢,是則徐戎侵洛,王率楚子伐之,一事也。

    徐子方受命作伯,身行仁義,而楚人滅之。

    王怒而伐楚,又連伐之,必來貢,謝罪而後已,又一事也。

    劃然兩事,而颠倒錯亂,合之為一,不亦過乎 第六,論徐之不得合于徐戎 然則何以知徐偃王即非徐戎也曰:是大有說。

    率楚伐徐戎,在穆之十四年;楚人伐徐,在穆之三十五年。

    既克之矣,越二十年而複入之乎若謂嬴徐煽其餘燼,重緻幹戈,則前既率楚而滅徐,後乃因徐而敗楚乎觀之《竹書紀年》其證一。

    楚既滅徐,周穆複封其子,真所謂蕞爾國者。

    而當宣之世,忽複反亂,至勞六師。

    既獲凱旋,作詩歌頌,若勝之大不易者,有是理乎觀之《大雅》,其證二。

    周既複徐,至魯昭公三十年,為吳所滅。

    後三十年,當魯哀十三年,此時徐滅久矣,不聞其重興也。

    而《吳語》載黃池之會,夫差聞越亂,王孫雒謂:“無會而歸,越聞章矣,齊、宋、徐、夷将夾溝而<廣侈>我。

    ”蓋是時吳已通溝江淮,吳人歸道必出淮水,故懼徐夷。

    是則嬴徐雖滅,而戎之在徐州者,固依然無恙也,觀之《國語》,其證三。

    嬴徐之徐,國名也,徐戎之徐,地名也。

    漢人合二為一,遂有此誤。

    後儒注《詩》、《書》,亦往往淆雜,故吾本之《詩》、《書》,考之《左傳》,輔之《國語》,而參之《竹書》以正之。

    《左昭元年》:趙孟曰:周有徐奄。

    杜謂徐、奄二國,皆嬴姓。

    又引《書序》曰:成王伐淮,遂踐奄。

    又曰徐即淮夷。

    夫趙孟所言之徐,即徐戎也。

    謂即淮夷可也,而謂即嬴姓之徐國,則大不可。

    此在《正義》已駁正之。

    且《春秋》曰: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于申。

    上既書“徐子”,下複書“淮夷”,可合而一之乎杜注《左傳》而不睹《春秋》,亦太疏矣!《世本》稱:淮夷亦是嬴姓,而其後為淮夷氏。

    故《元和姓纂十四皆》曰:淮夷氏,周有淮夷,小國,後世氏焉。

    杜當注明曰:徐乃徐州之戎,即淮夷也。

    嬴姓不當混稱徐國。

    《鄭語》曰:當成周者,北有徐、蒲。

    韋昭謂徐、蒲皆赤狄隗姓,是則嬴徐、戎徐而外,複有隗徐。

    《春秋》三徐,亦解經論史者所當知也。

     第七,論毛奇齡以徐為戎之妄 甚矣,奇齡說經之妄也!夫戎則戎之,徐則徐之,豈有聖人著《春秋》忽戎忽徐之理乃莊公二十六年,魯伐戎于春,伐徐于秋,截然兩事。

    而忽率合之曰:徐即戎也。

    則春之伐也曰戎,而秋之伐也曰徐,有是理乎以楚為先王所封之國,實五等諸侯,而非夷狄,然則徐獨非先王封國,獨非五等之諸侯乎夫子《春秋》昭四年兩書“徐子”,昭三十年故書“徐子”而夷狄之乎魯公會戎于潛,是不得已,而俨然以子爵與夷狄,以諸侯禮相待乎而乃申之會,竟序之于滕子、頓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之上。

    而且淮夷,夷也,故雖其君來會,反降而下于宋世子,以其夷也。

    若徐子亦夷,何以反在諸小國之上乎又況齊桓公娶于徐,其三夫人徐嬴,班在王姬之下,蔡姬之上,而大國之女,反以為如夫人,不意齊桓方攘夷狄,而乃與夷狄為昏姻乎又且叔孫昭子以齊景之伐徐,謂諸侯之無伯,且以興師伐遠方為無道。

    夫果徐為徐戎,則齊景此舉,正繼桓公攘夷狄之舊業,正是伯者舉動,而反謂之無道,謂之無伯,可乎又且證之他書,若《管子》之稱徐伯,《檀弓》之稱徐君,《新序》、《史記》諸書之記季劄贈劍,其為春秋時一小國諸侯,皆顯有明證,而可妄以徐戎當之乎故曰奇齡之妄也。

     第八,論韓非說楚文伐徐之未必無據 楚文在春秋這世,去周穆三百餘年,安得滅徐偃乎故谯周疑而辨之,而吾以為可存一說者:公旦,文王子也,既與父同谥,而魯侯興,又谥文公。

    晉仇既谥文侯,而重耳複谥文公。

    秦有文公,複有惠文王,複有孝文王。

    滕亦有兩文公,其他魯之孝,齊之莊,衛之成、懷,晉之武、獻、成、孝、昭、靖、厲,皆一谥兩見。

    則周莊之世,有楚文,不能必周穆之世無楚文也。

    韓公子去周不遠,當有所據,益之以曼倩、子政之說,亦一助矣。

    《淮南》稱楚莊,傳聞異辭,今不敢以為然者,亦舍季從朔之義。

     第九,論《路史》說周穆改嬴徐為姬之妄 周之初興,既有徐國,而穆複封姬于徐,合之戎徐、隗徐,不應《春秋》有四徐耶其自相矛盾如此。

    齊桓之有徐妃,羅氏安知之于左氏知之。

    而《左傳》則明曰徐嬴,不曰徐姬,其荒謬又如此。

    徐入于吳,不入于楚,凡三言而三失。

    而《史齊太公世家》則曰: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

    《索隐》曰:按《系本》徐,嬴姓。

    禮:婦人稱國及姓。

    今此言徐姬者,然姬是衆妾之總名,故《漢祿秩令》雲“姬妾數百”。

    婦人亦總稱姬,姬亦未必盡是姓也雲雲。

    夫史文本之《左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