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恩叙七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分,校對亦已過半。
所有在館人員,實皆奮勉出力,除臣等不敢仰邀議叙外,其總纂及提調、收掌、纂修、校對、譯漢宮、供事人等,臣等公同酌拟獎叙,分繕清單恭呈禦覽,伏候欽定。
至謄錄人等及其餘供事,拟俟陳設本全行完竣後,由臣等核其在館功課及平日差使,分别等第,造冊注明,咨部獎叙,其應如何過班铨選之處,統歸吏部核辦。
此次卷帙較多,辦理迅速,該謄錄、供事等格外出力,内有量加從優給予分發之員,懇請饬部毋庸核減,以昭激勸。
再此次所保,不論題選咨留補用各員,系查照軍機處繕修冊檔成案辦理,合并聲明。
謹奏。
是日奉谕:恭親王等奏“纂輯《剿平粵匪方略》四百二十卷、《剿平撚匪方略》三百二十卷告成,奉表恭進”一折。
剿捕粵匪始于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三年克複江甯省城,嗣後搜捕餘孽又曆年餘。
剿捕撚匪始于鹹豐元年,至同治七年在直隸地方并力殲除,計辦理軍務前後十有九年。
各路軍營及内外臣工章奏紛繁,我文宗顯皇帝神谟廣運,指示機宜,聖訓昭垂,軍民感服。
迨朕禦極後,禀承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懿訓,燭照無遺,伺符先烈,戡定大難,用底敉平,一切機宜,運畫允宜,垂示将來。
恭親王等奉命纂辦數年來,率同在館人員,陸續繕輯呈進,随時披覽,卷帙繁多,尚為詳悉赅備,所有大小出力各員,自應普加優獎。
恭親王等折内雖自稱不敢仰邀議叙,仍應特沛恩施。
恭親王著賞加三級,并奉慈禧皇太後頒發禦書“訂谟辰告”扁額一方,賞給恭親王,以示優異。
文祥、寶、沈桂芬、李鴻藻,均著賞加二級。
該提調等在軍機處行走有年,平日辦事俱屬勤慎,此次在館或總司纂輯,或分司檢校,均能奮勉出力,迅速告成,著照所請給予獎勵。
候補宗人府府丞朱學勤,著賞給二品頂戴。
太仆寺卿朱智,著賞給二品頂戴,并加随帶二級。
内閣侍讀學士許庚身,著以三品京堂候補,并加随帶二級。
郎中崇繕,著以道員用,并俟補道員後賞加布政使銜,随帶加三級。
候選道郎中奎绶,著賞随帶加三級,并俟選道員後賞加布政使銜。
員外郎續昌,著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在任即選,先換頂戴。
郎中春岫,著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先換頂戴。
中書尚德,著俟補侍讀後,以知府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先換頂戴。
員外郎志文,著以知府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并賞加道銜。
鴻胪寺少卿周瑞清,著以四品京堂候補,并俟補缺後賞加三品銜。
候補五品京堂徐用儀,著俟補缺後以四品京堂候補,并加随帶二級。
即選道文海,著以四五品京堂用。
郎中昆玉,著俟補道員後,賞加布政使銜并随帶加二級。
内閣侍讀額圖珲,著俟選知府後,以本省道員盡先升用,并賞加鹽運使銜。
員外郎英謙,著以知府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并賞換道銜。
靳邦慶,著遇有本部郎中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并俟補郎中後,賞加道銜。
李廷箫,著俟截取知府得缺後,賞加鹽運使銜,以道員在任,歸候補班前補用。
郎中史崧秀,著俟截取知府得缺後,以道員在任,歸候補班前補用,先換頂戴。
員外郎葉衍蘭,著賞給随帶加三級。
主事胡延夔,著免補主事,作為候補員外郎,仍照原保班次奏補。
陸棠,著免其試俸,以本部員外郎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
張嶽年,著以主事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并賞加五品銜。
内閣典籍李耀奎,著作為候補侍讀,遇有缺出,即行奏補,先換頂戴。
員外郎李方豫,著遇有本部員外郎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孫。
主事丁鶴年,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沈源深,著以員外郎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魏邦翰、陳毓秀,均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中書邵文煦,著以主事簽掣缺分較多之戶、刑兩部,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
主事馮光勳,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郎中李固恒,著俟截取知府得缺後,在任以道員候補。
其離館之道員增壽,著賞随帶加二級。
知府慶裕,著以道員在任歸侯補班前補用。
道員英廉,著賞加布政使銜。
禦史三德,著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在任候選。
知府江人鏡,著以道員在任候補。
道員夏獻雲,著賞随帶加二級。
知府杜來錫,著俟服阕得缺後,以道員在任候補。
方熊祥,著賞加鹽運使銜。
郎中蕭庭滋,著免補本班,以知府分發省分歸候補班前先補用。
金曰修,著賞加道銜。
禦史梁僧寶,著以應升之缺在任候補,并俟得缺後遇缺題奏。
所有在館人員,實皆奮勉出力,除臣等不敢仰邀議叙外,其總纂及提調、收掌、纂修、校對、譯漢宮、供事人等,臣等公同酌拟獎叙,分繕清單恭呈禦覽,伏候欽定。
至謄錄人等及其餘供事,拟俟陳設本全行完竣後,由臣等核其在館功課及平日差使,分别等第,造冊注明,咨部獎叙,其應如何過班铨選之處,統歸吏部核辦。
此次卷帙較多,辦理迅速,該謄錄、供事等格外出力,内有量加從優給予分發之員,懇請饬部毋庸核減,以昭激勸。
再此次所保,不論題選咨留補用各員,系查照軍機處繕修冊檔成案辦理,合并聲明。
謹奏。
是日奉谕:恭親王等奏“纂輯《剿平粵匪方略》四百二十卷、《剿平撚匪方略》三百二十卷告成,奉表恭進”一折。
剿捕粵匪始于道光三十年,至同治三年克複江甯省城,嗣後搜捕餘孽又曆年餘。
剿捕撚匪始于鹹豐元年,至同治七年在直隸地方并力殲除,計辦理軍務前後十有九年。
各路軍營及内外臣工章奏紛繁,我文宗顯皇帝神谟廣運,指示機宜,聖訓昭垂,軍民感服。
迨朕禦極後,禀承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懿訓,燭照無遺,伺符先烈,戡定大難,用底敉平,一切機宜,運畫允宜,垂示将來。
恭親王等奉命纂辦數年來,率同在館人員,陸續繕輯呈進,随時披覽,卷帙繁多,尚為詳悉赅備,所有大小出力各員,自應普加優獎。
恭親王等折内雖自稱不敢仰邀議叙,仍應特沛恩施。
恭親王著賞加三級,并奉慈禧皇太後頒發禦書“訂谟辰告”扁額一方,賞給恭親王,以示優異。
文祥、寶、沈桂芬、李鴻藻,均著賞加二級。
該提調等在軍機處行走有年,平日辦事俱屬勤慎,此次在館或總司纂輯,或分司檢校,均能奮勉出力,迅速告成,著照所請給予獎勵。
候補宗人府府丞朱學勤,著賞給二品頂戴。
太仆寺卿朱智,著賞給二品頂戴,并加随帶二級。
内閣侍讀學士許庚身,著以三品京堂候補,并加随帶二級。
郎中崇繕,著以道員用,并俟補道員後賞加布政使銜,随帶加三級。
候選道郎中奎绶,著賞随帶加三級,并俟選道員後賞加布政使銜。
員外郎續昌,著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在任即選,先換頂戴。
郎中春岫,著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先換頂戴。
中書尚德,著俟補侍讀後,以知府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先換頂戴。
員外郎志文,著以知府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并賞加道銜。
鴻胪寺少卿周瑞清,著以四品京堂候補,并俟補缺後賞加三品銜。
候補五品京堂徐用儀,著俟補缺後以四品京堂候補,并加随帶二級。
即選道文海,著以四五品京堂用。
郎中昆玉,著俟補道員後,賞加布政使銜并随帶加二級。
内閣侍讀額圖珲,著俟選知府後,以本省道員盡先升用,并賞加鹽運使銜。
員外郎英謙,著以知府不論雙單月在任遇缺即選,并賞換道銜。
靳邦慶,著遇有本部郎中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并俟補郎中後,賞加道銜。
李廷箫,著俟截取知府得缺後,賞加鹽運使銜,以道員在任,歸候補班前補用。
郎中史崧秀,著俟截取知府得缺後,以道員在任,歸候補班前補用,先換頂戴。
員外郎葉衍蘭,著賞給随帶加三級。
主事胡延夔,著免補主事,作為候補員外郎,仍照原保班次奏補。
陸棠,著免其試俸,以本部員外郎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
張嶽年,著以主事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并賞加五品銜。
内閣典籍李耀奎,著作為候補侍讀,遇有缺出,即行奏補,先換頂戴。
員外郎李方豫,著遇有本部員外郎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孫。
主事丁鶴年,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沈源深,著以員外郎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魏邦翰、陳毓秀,均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中書邵文煦,著以主事簽掣缺分較多之戶、刑兩部,無論題選咨留,遇缺即補。
主事馮光勳,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無論題選咨留,即行奏補。
郎中李固恒,著俟截取知府得缺後,在任以道員候補。
其離館之道員增壽,著賞随帶加二級。
知府慶裕,著以道員在任歸侯補班前補用。
道員英廉,著賞加布政使銜。
禦史三德,著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在任候選。
知府江人鏡,著以道員在任候補。
道員夏獻雲,著賞随帶加二級。
知府杜來錫,著俟服阕得缺後,以道員在任候補。
方熊祥,著賞加鹽運使銜。
郎中蕭庭滋,著免補本班,以知府分發省分歸候補班前先補用。
金曰修,著賞加道銜。
禦史梁僧寶,著以應升之缺在任候補,并俟得缺後遇缺題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