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泰錄
關燈
小
中
大
(否泰錄,明劉定之撰。
定之,字主靜,江西永新人。
正統元年殿試及第,授編修。
後以翰林學土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旋進工部右付郎、禮部左侍郎。
卒後贈禮部尚書,谥文安。
明史卷一七六有傳。
此錄撰于景泰年間定之任右庶子時,所記為英宗被瓦剌所俘之始末。
錄名取易雜卦否極泰來之意。
其自言英宗「出征之月,否卦用事之月也;回銮之年,景泰紀元之年也。
」定之另有易經圖釋行世。
) 昔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驅逐胡元遯歸沙漠。
其末帝妥歡帖木兒既殂,(「其末年妥歡帖木兒既殂」,「歡」原作「權」,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太祖以其君臨華夏,特谥為順帝,可謂盛德至仁矣!順之遺胤,據其故穴,仍君長其醜類,世數莫考,惟知其地名瓦剌。
其君立于宣宗皇帝時者,名普花。
此稱為可汗,而彼自稱不可知,計必仍僭其先世大号也。
故其臣亦悉用故時将相稱号,豈非羊質虎皮、鸷翰鳳鳴者哉。
(「豈非羊質虎皮鸷翰鳳鳴者哉」,「鳴」原作「音」,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稱丞相者二人:一曰和甯王阿魯台,一曰順甯王脫歡。
常遣使朝貢,朝廷賜以诏書,亦稱之曰王。
其後,二人相繼死,而脫歡之子曰也先,(「而脫歡之子曰也先」,「也先」原作「野仙」,據明紀錄彙編本及本書卷二八正統臨戎錄、卷二九李侍郎使北錄改。
下文徑改,不再注。
)悉有二人部屬,自号為太師。
君臣異處,常不相見。
普花娶也先妹,以相團結。
今皇帝即位以來,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朝廷厚答金帛,過元旦郊祀始去。
然久之漸桀骜不恭,往來通使等變詐反複,告以中國虛實。
(「告以中國虛實」,「以」字原置「國」字下,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也先求以其子結姻于帝室,(「也先求以其子結姻于帝室」,原脫「以其子結」四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通使皆私許也。
先進馬為聘儀,朝廷不知也,答诏無許姻意。
也先愧怒,以正統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
(「以正統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原脫「八日」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塞外城堡多陷沒,邊報日至。
遣驸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萬人出禦之。
源等既行,司禮監太監王振複勸上親征。
(「司禮監太監王振複勸上親征」,原脫「太監」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命太師、英國公張輔,太保、成國公朱勇等治兵。
朝臣奏疏請留,不允。
十七日,駕行。
命郕王居守。
每旦于阙左門西面坐,(「每旦于阙左門西面坐」,「面」原作「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羣臣谒見,朝政皆太監金英、吏部尚書王直、學士高谷、驸馬焦敬等共議。
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邝埜,學士曹鼐等。
(「學土高谷......尚書王佐邝埜」,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
井源敗報踵至。
上至大同,蓦有黑雲如傘罩營,雷電而雨。
王振患之,乃以駕還。
八月十三日,至狼山。
虜追及,遣朱勇等三萬騎還戰,皆敗死,無隻騎回。
是日,駕至土木。
日尚未晡,去懷來城僅二十裡,欲入之保懷來城。
振辎重千餘輛在後未至,留待之,遂駐土木。
旁無水泉,又當虜沖。
十四日,欲行。
虜已逼,不敢動,兵士束手饑渴。
十五日,(「十五日」,原無此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虜使持書來,(「虜使持書來」,原脫「來」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以求和為言。
召曹鼐草诏與和,遣二通事與虜使偕去。
(「遣二通事與虜使偕去」,「通事」原作「通使」,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遂移營踰塹以行,回旋之間,行列己亂,争先奔迸,勢莫能止。
虜騎蹂陣而入,奮長矛以擊我軍,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殺!」衆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虜叢入中軍,宦侍、虎貫矢被體如猬。
(「宦侍虎贲矢被體如猬」,「侍」原作「使」,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虜擁以去。
文武軍吏免者,蓬首赤身踰山谷,連日饑餓得達關。
虜舉我辎重,惟取金銀珠寶貴細者。
其實虜衆僅二萬,我師死傷者過半矣。
(「我師死傷者過半矣」,原脫「師」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十六日,上在虜營,手書遣使與懷來守将,言被留,且索金帛。
懷來城閉不可入,缒而登。
複遣人送至京師,其夜三鼓,從西長安入報。
十七日,百官集阙下,頗聞敗報,私相告語,愁怨驚懼。
出至紫陌,見軍士奔歸,瘡殘被體,血污狼籍。
然尚未知上所在也。
是日午,遣使赍黃金、珠玉、衮龍緞疋等物,馱以八馬詣也先營,請還車駕。
十八日,皇太後召百官入集阙下,命郕王權總萬幾,于午門南面見百官,始啟事奉令施行,衆皆謂行且即真矣。
(「衆皆謂行且即真矣」,原脫「衆」字,據明紀錄彙編本、
定之,字主靜,江西永新人。
正統元年殿試及第,授編修。
後以翰林學土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旋進工部右付郎、禮部左侍郎。
卒後贈禮部尚書,谥文安。
明史卷一七六有傳。
此錄撰于景泰年間定之任右庶子時,所記為英宗被瓦剌所俘之始末。
錄名取易雜卦否極泰來之意。
其自言英宗「出征之月,否卦用事之月也;回銮之年,景泰紀元之年也。
」定之另有易經圖釋行世。
) 昔我太祖高皇帝,膺受天命,驅逐胡元遯歸沙漠。
其末帝妥歡帖木兒既殂,(「其末年妥歡帖木兒既殂」,「歡」原作「權」,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太祖以其君臨華夏,特谥為順帝,可謂盛德至仁矣!順之遺胤,據其故穴,仍君長其醜類,世數莫考,惟知其地名瓦剌。
其君立于宣宗皇帝時者,名普花。
此稱為可汗,而彼自稱不可知,計必仍僭其先世大号也。
故其臣亦悉用故時将相稱号,豈非羊質虎皮、鸷翰鳳鳴者哉。
(「豈非羊質虎皮鸷翰鳳鳴者哉」,「鳴」原作「音」,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稱丞相者二人:一曰和甯王阿魯台,一曰順甯王脫歡。
常遣使朝貢,朝廷賜以诏書,亦稱之曰王。
其後,二人相繼死,而脫歡之子曰也先,(「而脫歡之子曰也先」,「也先」原作「野仙」,據明紀錄彙編本及本書卷二八正統臨戎錄、卷二九李侍郎使北錄改。
下文徑改,不再注。
)悉有二人部屬,自号為太師。
君臣異處,常不相見。
普花娶也先妹,以相團結。
今皇帝即位以來,也先每年冬遣人貢馬,朝廷厚答金帛,過元旦郊祀始去。
然久之漸桀骜不恭,往來通使等變詐反複,告以中國虛實。
(「告以中國虛實」,「以」字原置「國」字下,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也先求以其子結姻于帝室,(「也先求以其子結姻于帝室」,原脫「以其子結」四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通使皆私許也。
先進馬為聘儀,朝廷不知也,答诏無許姻意。
也先愧怒,以正統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
(「以正統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入寇」,原脫「八日」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塞外城堡多陷沒,邊報日至。
遣驸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萬人出禦之。
源等既行,司禮監太監王振複勸上親征。
(「司禮監太監王振複勸上親征」,原脫「太監」二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命太師、英國公張輔,太保、成國公朱勇等治兵。
朝臣奏疏請留,不允。
十七日,駕行。
命郕王居守。
每旦于阙左門西面坐,(「每旦于阙左門西面坐」,「面」原作「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羣臣谒見,朝政皆太監金英、吏部尚書王直、學士高谷、驸馬焦敬等共議。
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邝埜,學士曹鼐等。
(「學土高谷......尚書王佐邝埜」,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
井源敗報踵至。
上至大同,蓦有黑雲如傘罩營,雷電而雨。
王振患之,乃以駕還。
八月十三日,至狼山。
虜追及,遣朱勇等三萬騎還戰,皆敗死,無隻騎回。
是日,駕至土木。
日尚未晡,去懷來城僅二十裡,欲入之保懷來城。
振辎重千餘輛在後未至,留待之,遂駐土木。
旁無水泉,又當虜沖。
十四日,欲行。
虜已逼,不敢動,兵士束手饑渴。
十五日,(「十五日」,原無此三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虜使持書來,(「虜使持書來」,原脫「來」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以求和為言。
召曹鼐草诏與和,遣二通事與虜使偕去。
(「遣二通事與虜使偕去」,「通事」原作「通使」,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遂移營踰塹以行,回旋之間,行列己亂,争先奔迸,勢莫能止。
虜騎蹂陣而入,奮長矛以擊我軍,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殺!」衆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
虜叢入中軍,宦侍、虎貫矢被體如猬。
(「宦侍虎贲矢被體如猬」,「侍」原作「使」,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虜擁以去。
文武軍吏免者,蓬首赤身踰山谷,連日饑餓得達關。
虜舉我辎重,惟取金銀珠寶貴細者。
其實虜衆僅二萬,我師死傷者過半矣。
(「我師死傷者過半矣」,原脫「師」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 十六日,上在虜營,手書遣使與懷來守将,言被留,且索金帛。
懷來城閉不可入,缒而登。
複遣人送至京師,其夜三鼓,從西長安入報。
十七日,百官集阙下,頗聞敗報,私相告語,愁怨驚懼。
出至紫陌,見軍士奔歸,瘡殘被體,血污狼籍。
然尚未知上所在也。
是日午,遣使赍黃金、珠玉、衮龍緞疋等物,馱以八馬詣也先營,請還車駕。
十八日,皇太後召百官入集阙下,命郕王權總萬幾,于午門南面見百官,始啟事奉令施行,衆皆謂行且即真矣。
(「衆皆謂行且即真矣」,原脫「衆」字,據明紀錄彙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