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食貨一
物價之不齊也,自古而然。
不意三十餘年來,一物而價或至于倍蓰什百,且自貴而賤,自賤而貴,輾轉不測,不知何時而始。
憶予入小學時,歸依先大父膝下,是時,百貨乍貴,先大父嘗歎息為予述隆、萬間物價之賤,民俗熙,迄今五十餘年,而物價懸絕,一至于此,不無世風升降之憂。
大約四方無事,則生聚廣而貿遷易,貴亦賤之征也;疆圉多故,則土産荒而道途梗,賤亦貴之機也。
故略紀食貨之最切日用而價之最低昂者,以志風俗之變遷,驗民生之休戚焉。
崇祯三年庚午,年荒谷貴,民多菜色,郡縣施粥赈饑。
予時尚幼,未知物價。
然越二載,壬申夏,白米每鬥價錢一百二十文,值銀一錢,民間便苦其貴,則庚午之米價,概可知已。
迨秋成,早米每石價錢止六百五、六十文耳。
自是而後,米價大約每以千文錢内外為率。
至十一二年間,錢價日減,米價頓長,鬥米三百文,計銀一錢八、九分,識者憂之,然未有若十五年春之甚者。
時錢價日賤,每千值銀不過四錢幾分,白米每石紋銀五兩,計錢十二千有奇,自此以往,米價以二三兩為常。
迄于本朝順治三年,鬥米幾及千文。
四年,白米每石紋銀四兩。
六年己醜,大熟,糯米每石價止一兩二錢,川珠米每石銀九錢。
七年,二月,白米每石價一兩。
九月,新米價至二兩,糯米一兩八錢,白米二兩五錢。
八年辛卯,二月,白米每石三兩。
三月,每石三兩五錢。
四月,每石四兩。
六月,長至四兩八、九錢,幾及五兩一石。
七月,新谷石價二兩。
次年壬辰夏,白米石價四兩,秋,旱,新米無收,郡城米價二兩五六錢。
次年癸巳,亦如之。
嗣後以次遞減。
至十四年十一月,每石米價銀止八錢,亦有六七錢者。
十六年閏三月,米價又增至二兩。
十八年十月,白米每石一兩五錢,新米一兩三錢。
十一月,新米一兩八錢,白米二兩。
康熙元年,正月,白米二兩一錢,糙米一兩九錢。
七月,早米一兩二錢,糯米一兩三四錢。
自此以後,米價又漸減,然未有如八年己酉之賤者。
九年,新米每石紋銀六錢,後至五錢有奇,後至五錢,若四、五、六月間,預借米錢,秋成還米者,石價不過三錢一二分而已。
九年庚戌,大水。
六月,白米長至一兩三錢。
八月,新米九錢。
九月中,八錢,糯米七錢。
十月,石米九錢,糯米八錢有奇。
十月終,石米一兩三錢,糯者稍差。
十年辛亥,早米價每石一千三百文,計銀一兩一錢。
十二年壬子秋,新米七百,計銀六錢三分,嗣後以此為常。
至十七年,早新米每石價銀亦不過七錢三分。
十八年春,長至一兩四、五錢。
秋八月,長至二兩,早新米一兩七錢。
九月,稍差,而山東、河南、江北、江南之蘇、常、鎮俱荒,吾郡次之,吾邑又次之。
十九年夏,白米每石價銀二兩。
二十一年五月,白米每石價八錢五分。
至冬,新糙米每石價銀五錢六七分,蘇州則五錢一二分。
二十三年冬,白米每石價銀九錢上下。
二十二年秋成,糙米每石八九錢。
次年春,白米價銀,亦不過如是。
◎食貨二 豆之為用也,油腐而外,喂馬、溉田,耗用之數,幾與米等,而土産之種類亦不一。
沿海所出,蕩豆為最細,與山東所産相似,價亦較賤。
田中所産,黃豆為常,大者有莳菇、青白、粉團、紫香橼諸種,價亦差貴。
黃豆之價,常年較米稍減,大約豆一石可準米八、九鬥。
惟崇祯十四年辛巳,早豆多而米少,粜米一石可籴豆二石。
順治六年,八月,早豆每石價銀三兩五錢,至冬,米價石銀不過一兩,而豆則石價兩八錢,猶是米二石準豆一石也。
七年庚寅二月,白米每石一兩,豆價二兩亦如之。
九月,新米二兩,豆止一兩五錢。
八年三月,白米石價三兩四錢,豆亦一兩五錢。
四月,白米四兩,豆止一兩二錢。
六月,白米将及五兩,豆亦一兩六錢而止。
秋七月,豆價忽長至三兩二錢,與新米等。
十四年十一月,豆止八錢,米亦如之。
十六年閏三月,豆價二兩,與白米等。
十八年,新米一兩三錢,豆止八錢。
是冬,白米二兩,豆止一兩二三錢。
康熙二年十月,米價九錢,豆止五錢,蕩豆不過四錢有奇,以後大概六、七、八錢不等。
至十八年三月,忽長至一兩二、三錢。
四月至一兩四錢五分。
未幾,減至一兩一、二錢。
是秋,新豆石價七錢有奇。
冬十一月,至一兩二錢。
十九年春,價一兩三錢五分,後遞減至一兩。
二十一年春,每石價銀七錢,夏五月減至六錢。
二十三年冬,每石價銀一兩内外。
次年春,亦如之。
◎食貨三 詩曰:“贻我來牟,帝命率育。
”粟菽而外,可以養民者,莫如麥矣。
崇祯十四年辛巳,旱。
十五年,圓麥每石價銀六千,計銀不下二兩五六錢,小麥如之,大麥亦三四千文一石。
本朝順治五年二月,圓麥每石價銀二兩一錢。
八年辛卯,圓麥二兩二錢,大麥一兩五錢。
四月,新小麥一兩五錢,圓麥一兩三錢。
六月,圓麥石價二兩。
十六年己亥閏三月,麥價每石一兩。
十八年冬,麥價每石一兩三錢,或一兩□錢。
康熙初,麥價始賤。
大約新麥初熟,夏稅始嚴,急欲粜銀,石價不過三四錢。
迨六月,至乾,石價亦不過五錢。
數年之間,大概如是。
九年庚戌,圓麥價銀六錢,小麥七錢一石。
十七年戊午,小麥價至一兩二三錢,出白米上矣。
十九年庚申春,圓麥長至一兩五錢,小麥将熟,每石價至二兩外,新麥亦價至八、九錢一石。
二十一年夏,圓麥三百五十文一石,準銀三錢一分五厘,小麥每
不意三十餘年來,一物而價或至于倍蓰什百,且自貴而賤,自賤而貴,輾轉不測,不知何時而始。
憶予入小學時,歸依先大父膝下,是時,百貨乍貴,先大父嘗歎息為予述隆、萬間物價之賤,民俗熙,迄今五十餘年,而物價懸絕,一至于此,不無世風升降之憂。
大約四方無事,則生聚廣而貿遷易,貴亦賤之征也;疆圉多故,則土産荒而道途梗,賤亦貴之機也。
故略紀食貨之最切日用而價之最低昂者,以志風俗之變遷,驗民生之休戚焉。
崇祯三年庚午,年荒谷貴,民多菜色,郡縣施粥赈饑。
予時尚幼,未知物價。
然越二載,壬申夏,白米每鬥價錢一百二十文,值銀一錢,民間便苦其貴,則庚午之米價,概可知已。
迨秋成,早米每石價錢止六百五、六十文耳。
自是而後,米價大約每以千文錢内外為率。
至十一二年間,錢價日減,米價頓長,鬥米三百文,計銀一錢八、九分,識者憂之,然未有若十五年春之甚者。
時錢價日賤,每千值銀不過四錢幾分,白米每石紋銀五兩,計錢十二千有奇,自此以往,米價以二三兩為常。
迄于本朝順治三年,鬥米幾及千文。
四年,白米每石紋銀四兩。
六年己醜,大熟,糯米每石價止一兩二錢,川珠米每石銀九錢。
七年,二月,白米每石價一兩。
九月,新米價至二兩,糯米一兩八錢,白米二兩五錢。
八年辛卯,二月,白米每石三兩。
三月,每石三兩五錢。
四月,每石四兩。
六月,長至四兩八、九錢,幾及五兩一石。
七月,新谷石價二兩。
次年壬辰夏,白米石價四兩,秋,旱,新米無收,郡城米價二兩五六錢。
次年癸巳,亦如之。
嗣後以次遞減。
至十四年十一月,每石米價銀止八錢,亦有六七錢者。
十六年閏三月,米價又增至二兩。
十八年十月,白米每石一兩五錢,新米一兩三錢。
十一月,新米一兩八錢,白米二兩。
康熙元年,正月,白米二兩一錢,糙米一兩九錢。
七月,早米一兩二錢,糯米一兩三四錢。
自此以後,米價又漸減,然未有如八年己酉之賤者。
九年,新米每石紋銀六錢,後至五錢有奇,後至五錢,若四、五、六月間,預借米錢,秋成還米者,石價不過三錢一二分而已。
九年庚戌,大水。
六月,白米長至一兩三錢。
八月,新米九錢。
九月中,八錢,糯米七錢。
十月,石米九錢,糯米八錢有奇。
十月終,石米一兩三錢,糯者稍差。
十年辛亥,早米價每石一千三百文,計銀一兩一錢。
十二年壬子秋,新米七百,計銀六錢三分,嗣後以此為常。
至十七年,早新米每石價銀亦不過七錢三分。
十八年春,長至一兩四、五錢。
秋八月,長至二兩,早新米一兩七錢。
九月,稍差,而山東、河南、江北、江南之蘇、常、鎮俱荒,吾郡次之,吾邑又次之。
十九年夏,白米每石價銀二兩。
二十一年五月,白米每石價八錢五分。
至冬,新糙米每石價銀五錢六七分,蘇州則五錢一二分。
二十三年冬,白米每石價銀九錢上下。
二十二年秋成,糙米每石八九錢。
次年春,白米價銀,亦不過如是。
◎食貨二 豆之為用也,油腐而外,喂馬、溉田,耗用之數,幾與米等,而土産之種類亦不一。
沿海所出,蕩豆為最細,與山東所産相似,價亦較賤。
田中所産,黃豆為常,大者有莳菇、青白、粉團、紫香橼諸種,價亦差貴。
黃豆之價,常年較米稍減,大約豆一石可準米八、九鬥。
惟崇祯十四年辛巳,早豆多而米少,粜米一石可籴豆二石。
順治六年,八月,早豆每石價銀三兩五錢,至冬,米價石銀不過一兩,而豆則石價兩八錢,猶是米二石準豆一石也。
七年庚寅二月,白米每石一兩,豆價二兩亦如之。
九月,新米二兩,豆止一兩五錢。
八年三月,白米石價三兩四錢,豆亦一兩五錢。
四月,白米四兩,豆止一兩二錢。
六月,白米将及五兩,豆亦一兩六錢而止。
秋七月,豆價忽長至三兩二錢,與新米等。
十四年十一月,豆止八錢,米亦如之。
十六年閏三月,豆價二兩,與白米等。
十八年,新米一兩三錢,豆止八錢。
是冬,白米二兩,豆止一兩二三錢。
康熙二年十月,米價九錢,豆止五錢,蕩豆不過四錢有奇,以後大概六、七、八錢不等。
至十八年三月,忽長至一兩二、三錢。
四月至一兩四錢五分。
未幾,減至一兩一、二錢。
是秋,新豆石價七錢有奇。
冬十一月,至一兩二錢。
十九年春,價一兩三錢五分,後遞減至一兩。
二十一年春,每石價銀七錢,夏五月減至六錢。
二十三年冬,每石價銀一兩内外。
次年春,亦如之。
◎食貨三 詩曰:“贻我來牟,帝命率育。
”粟菽而外,可以養民者,莫如麥矣。
崇祯十四年辛巳,旱。
十五年,圓麥每石價銀六千,計銀不下二兩五六錢,小麥如之,大麥亦三四千文一石。
本朝順治五年二月,圓麥每石價銀二兩一錢。
八年辛卯,圓麥二兩二錢,大麥一兩五錢。
四月,新小麥一兩五錢,圓麥一兩三錢。
六月,圓麥石價二兩。
十六年己亥閏三月,麥價每石一兩。
十八年冬,麥價每石一兩三錢,或一兩□錢。
康熙初,麥價始賤。
大約新麥初熟,夏稅始嚴,急欲粜銀,石價不過三四錢。
迨六月,至乾,石價亦不過五錢。
數年之間,大概如是。
九年庚戌,圓麥價銀六錢,小麥七錢一石。
十七年戊午,小麥價至一兩二三錢,出白米上矣。
十九年庚申春,圓麥長至一兩五錢,小麥将熟,每石價至二兩外,新麥亦價至八、九錢一石。
二十一年夏,圓麥三百五十文一石,準銀三錢一分五厘,小麥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