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試考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五年丙午,命左春坊左中允李本、右春坊右贊善吳山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郭樸、右春坊右中允孫升主應天試。
二十六年丁未,命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孫承恩、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張治為考試官,取中胡正蒙等。
廷試,賜李春芳、張春、胡正蒙及第。
改進士孫世芳、張思靜、汪镗孫、朱大韶、亢思謙、胡傑、毛起、張居正、殷士儋、林燫、馬一龍、張勉學、謝登之、藍璧、黎澄、李敏、劉泾、趙镗、劉錫、任士憑、任有齡、蔡文、陳一松、馬三才、孫裒、莫如士為庶吉士,命張治及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徐階教習,後續命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歐陽德。
林燫,翰林廷機子也。
二十八年己酉,命翰林院侍讀康太和、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讨閻樸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敖銑、修撰黃廷用主應天試。
二十九年庚戌,命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治、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歐陽德為考試官,取中傅夏器等。
廷試,賜唐汝楫、姜金和、呂調陽及第。
時以汝楫與首相有連,故得第雲。
三十一年壬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郭樸、翰林院修撰秦鳴雷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尹台、翰林院修撰郭鎜主應天試。
三十二年癸醜,命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徐階、翰林院侍講學士敖銑為考試官,取中曹大章等。
廷試,賜陳謹、曹大章、溫應祿及第。
是歲,特開科,凡四百人。
改進士張四維、王希烈、姜寶、萬浩、南軒、孫铤、吳可行、梁夢龍、孫應鳌、晁東吳、孫九功、馮葉、陸泰、馬自強、李貴、趙祖鵬、呂旻、方萬有、胡汝嘉、徐師曾、王文炳、姚弘谟、張巽言、王學顔、郭敬言、李蓘、蔣淳、王詠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程文德、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闵如霖教習。
晁東吳,翰林瑮子。
孫铤,吏侍升子。
三十四年乙卯,命右春坊右谕德王維桢、翰林院侍講袁炜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嚴讷、潘晟主應天試。
是歲,上以應天試錄中詞旨不明,且有所忤。
内閣大臣為解釋其義,乃寝。
三十五年丙辰,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尹台為考試官,取中金達等。
廷試,賜諸大绶、陶大臨、金達及第。
【三十七年】戊午,命太常少卿兼翰林院學士董份、侍讀高拱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瞿景淳、陳升主應天試。
【三十八年】己未,命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掌詹事府事李機、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嚴讷為考試官,取中蔡茂春等。
廷試,賜丁士美、毛惇元、林士章及第。
四十年辛酉,命司經局洗馬裴宇、翰林院侍讀胡正蒙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讀吳情、翰林院侍讀胡傑王應天試。
禮科都給事中丘嶽等奏:應天錄文既已傳布,而考試官吳情屢行更易,胡傑不行救正,乞分别究治。
得旨,俱調外任。
情遂調廣東市舶提舉,傑廣平府通判。
吳君,無錫人,其邑之預薦者凡十餘人,以是藉藉,而胡之家僮有洩題而遁者,未必皆有徇也。
其後胡旋起,亦竟不利,而吳以老不赴官。
自是南畿之在翰林者不得入南試,以為例。
四十一年壬戌,命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袁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董份為考試官,取中王錫爵等。
廷試,賜申時行、王錫爵、餘有丁及第。
是歲,炜承恩特賜白金文绮、禦膳于棘院,份亦與焉,蓋異數也。
少保兵部尚書楊博、左都禦史潘恩以子中式,辭讀卷,不許。
工部尚書雷禮以督工辭讀卷,許之,仍敕列名于錄。
又特用吏部左侍郎李春芳,不為例。
是歲考庶吉士,得旨行矣,以科疏乞嚴核,罷不複考。
四十三年甲子春,禮部覆南道禦史史官所陳兩京鄉試革弊事宜:一、今後兩京主考,不用本省人。
如資序挨及,南人用北,北人用南,以别嫌疑。
一、同考用京官進士出身者,《易》《詩》《書》各二員,《春秋》《禮記》各一員,其餘參用教官,以便覽察。
一、謄錄用書手,對讀用生員,以防洗改。
但此三事專為兩京鄉試而設,其各省及會試,亦當因其說而廣之。
因更上(六)【四】事:一、會試及兩京鄉試,監試官預于二十日前選差,以便防範。
一、巡視、搜撿,務加嚴慎,以杜奸弊。
一、各省務精選才望内簾官,無令外簾幹預。
應舉生儒,二十五名中一名。
中式之文,務崇簡易,凡浮繁冗雜、詭僻不經,悉行黜汰。
仍參取後場,以采實學。
一、解原卷到部,以憑稽查,不用公據。
得旨:“各鄉試但照舊規,(今)【令】監臨公同考官揭書出題,提調、監試等官不得幹預。
餘皆如議行。
” 命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林燫、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讨殷士儋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讀汪镗、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孫世芳主應天試。
世芳以病卒
命翰林院侍讀郭樸、右春坊右中允孫升主應天試。
二十六年丁未,命掌詹事府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孫承恩、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張治為考試官,取中胡正蒙等。
廷試,賜李春芳、張春、胡正蒙及第。
改進士孫世芳、張思靜、汪镗孫、朱大韶、亢思謙、胡傑、毛起、張居正、殷士儋、林燫、馬一龍、張勉學、謝登之、藍璧、黎澄、李敏、劉泾、趙镗、劉錫、任士憑、任有齡、蔡文、陳一松、馬三才、孫裒、莫如士為庶吉士,命張治及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徐階教習,後續命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歐陽德。
林燫,翰林廷機子也。
二十八年己酉,命翰林院侍讀康太和、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讨閻樸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敖銑、修撰黃廷用主應天試。
二十九年庚戌,命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治、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歐陽德為考試官,取中傅夏器等。
廷試,賜唐汝楫、姜金和、呂調陽及第。
時以汝楫與首相有連,故得第雲。
三十一年壬子,命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郭樸、翰林院修撰秦鳴雷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尹台、翰林院修撰郭鎜主應天試。
三十二年癸醜,命少保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徐階、翰林院侍講學士敖銑為考試官,取中曹大章等。
廷試,賜陳謹、曹大章、溫應祿及第。
是歲,特開科,凡四百人。
改進士張四維、王希烈、姜寶、萬浩、南軒、孫铤、吳可行、梁夢龍、孫應鳌、晁東吳、孫九功、馮葉、陸泰、馬自強、李貴、趙祖鵬、呂旻、方萬有、胡汝嘉、徐師曾、王文炳、姚弘谟、張巽言、王學顔、郭敬言、李蓘、蔣淳、王詠為庶吉士,命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程文德、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闵如霖教習。
晁東吳,翰林瑮子。
孫铤,吏侍升子。
三十四年乙卯,命右春坊右谕德王維桢、翰林院侍講袁炜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嚴讷、潘晟主應天試。
是歲,上以應天試錄中詞旨不明,且有所忤。
内閣大臣為解釋其義,乃寝。
三十五年丙辰,命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本、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尹台為考試官,取中金達等。
廷試,賜諸大绶、陶大臨、金達及第。
【三十七年】戊午,命太常少卿兼翰林院學士董份、侍讀高拱主順天試。
【命】翰林院侍讀瞿景淳、陳升主應天試。
【三十八年】己未,命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掌詹事府事李機、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嚴讷為考試官,取中蔡茂春等。
廷試,賜丁士美、毛惇元、林士章及第。
四十年辛酉,命司經局洗馬裴宇、翰林院侍讀胡正蒙主順天試。
命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院侍讀吳情、翰林院侍讀胡傑王應天試。
禮科都給事中丘嶽等奏:應天錄文既已傳布,而考試官吳情屢行更易,胡傑不行救正,乞分别究治。
得旨,俱調外任。
情遂調廣東市舶提舉,傑廣平府通判。
吳君,無錫人,其邑之預薦者凡十餘人,以是藉藉,而胡之家僮有洩題而遁者,未必皆有徇也。
其後胡旋起,亦竟不利,而吳以老不赴官。
自是南畿之在翰林者不得入南試,以為例。
四十一年壬戌,命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袁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董份為考試官,取中王錫爵等。
廷試,賜申時行、王錫爵、餘有丁及第。
是歲,炜承恩特賜白金文绮、禦膳于棘院,份亦與焉,蓋異數也。
少保兵部尚書楊博、左都禦史潘恩以子中式,辭讀卷,不許。
工部尚書雷禮以督工辭讀卷,許之,仍敕列名于錄。
又特用吏部左侍郎李春芳,不為例。
是歲考庶吉士,得旨行矣,以科疏乞嚴核,罷不複考。
四十三年甲子春,禮部覆南道禦史史官所陳兩京鄉試革弊事宜:一、今後兩京主考,不用本省人。
如資序挨及,南人用北,北人用南,以别嫌疑。
一、同考用京官進士出身者,《易》《詩》《書》各二員,《春秋》《禮記》各一員,其餘參用教官,以便覽察。
一、謄錄用書手,對讀用生員,以防洗改。
但此三事專為兩京鄉試而設,其各省及會試,亦當因其說而廣之。
因更上(六)【四】事:一、會試及兩京鄉試,監試官預于二十日前選差,以便防範。
一、巡視、搜撿,務加嚴慎,以杜奸弊。
一、各省務精選才望内簾官,無令外簾幹預。
應舉生儒,二十五名中一名。
中式之文,務崇簡易,凡浮繁冗雜、詭僻不經,悉行黜汰。
仍參取後場,以采實學。
一、解原卷到部,以憑稽查,不用公據。
得旨:“各鄉試但照舊規,(今)【令】監臨公同考官揭書出題,提調、監試等官不得幹預。
餘皆如議行。
” 命司經局洗馬兼翰林院侍講林燫、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讨殷士儋主順天試。
命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讀汪镗、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孫世芳主應天試。
世芳以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