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德宗實錄選輯一

關燈
前往,統辦台南防務。

    李鴻章如尚須添勇,着另行調募。

    周盛波馭軍嚴整、操防認真,該大臣當加獎勉,令其奮力圖報,不得因人言退阻。

    江蘇候補道龔照瑗,着饬赴台灣,交劉銘傳差遣委用。

    周盛波、龔照瑗到台後,劉銘傳迅即奏聞。

    嗣後各省電信,凡有事關緊要者,除電奏外,仍另具折驿遞;着李鴻章轉電各大臣、将軍、督撫一體遵照』。

     又谕:『電寄彭玉麟:聞彭玉麟拟暫守沙角炮台,固屬勇往。

    惟重臣宜顧全局,不可株守一台,況敵長水戰、華長陸戰,如基隆、馬尾台毀,而陸兵仍勝,是其明證。

    該尚書務當加意慎重,以副朝廷倚畀』。

     又谕:『電寄李鴻章:閩口外尚有法船七艘,當嚴防再戰,自以扼守門戶為要着;長門金牌炮台應趕緊修築,附省要路節節嚴防。

    穆圖善懔遵疊谕,和衷熟籌,妥為布置;一面詳悉電奏。

    南台法領事,即令回國,不準逗遛。

    穆圖善電稱「粵新解水雷,請饬北洋派熟習藝徒數人,乘輪來閩」;着李鴻章迅速派往』。

     二十日(壬戌),署湖廣總督卞寶第奏:請饬閩省激勵民團,協助戰守。

    得旨:『所募勇丁,必須挑選精莊;不得倉猝召募,緻營官等以老弱充數。

    閩省團練,已疊谕該将軍等籌辦,并派林壽圖為團練大臣』。

     二十一日(癸亥),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曾國荃:據電稱「轉據卞寶第電稱:程文炳援閩,湖北并無六營可調;湘、鄂亦難籌饟」等語。

    閩事緊急,卞寶第何得以營缺饟绌,不令援軍速往;實屬不知緩急。

    着卞寶第速撥鄂軍四營并由程文炳另召二營,湊足六營之數;統率赴閩,不準稍延。

    器械由鄂撥給;洋械不敷,即用擡炮、排槍。

    啟程饟需,鄂省酌撥;以後即由部撥。

    前饬湘、鄂募勇,仍應豫籌召募,庶幾精壯足恃;免緻倉猝成軍,不暇選擇。

    江陰撥出援閩之軍,着曾國荃督饬劉連捷移營填紮,毋稍松懈』。

     又谕:『電寄李鴻章:程文炳現由湖北率師赴閩,需用後膛槍炮,該省與南洋均少此項軍械;北洋如能撥給,着李鴻章迅速酌解』。

     二十二日(甲子),谕〔軍機大臣等〕:『電寄陳士傑等:聞法國不得基隆煤,将謀威海衛。

    山東防務,着陳士傑懔遵疊谕,嚴密布置,務期戰守足恃;該撫責無旁貸,不得稍有疏虞,緻幹重咎。

    并着李鴻章會同實力籌備,以杜敵謀。

    該省海防情形,吳元炳即行确查具奏』。

     又谕:『電寄曾國荃:據電稱「英輪裝劉朝佑營渡台,稍慰廑系。

    該督拟買極大炮八尊分置吳淞、江陰,又欲購前後膛槍;所籌甚是,即着迅辦。

    所需價銀,如議辦理』。

     二十三日(己醜),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楊昌浚等:據曾國荃電稱:「洋輪難雇等語。

    閩防緊要,着楊昌浚督軍迅由陸路進發,克日抵閩;不得藉詞雇船,推诿延宕,緻誤事機。

    運台軍火,着曾國荃設法妥速運解』。

     二十四日(丙寅),江西巡撫潘霨奏:遵饬何文元暫緩赴閩。

    得旨:『已續有旨,仍令各該營迅速援閩矣』。

     二十六日(戊辰),兩江總督曾國荃奏:援閩渡台各營,分水陸取道前進,寬給饟需;并撥派營兵填紮江防要隘。

    得旨:『該督籌辦各節,均屬妥協』。

     二十七日(己巳),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楊昌浚等:萬培因奏「請仿照成法,抽收坐賈厘金專供團練經費,并令省城殷富捐輸。

    台灣紳士林維源,春間捐銀二十萬兩;台灣辦團,未必需此巨款。

    請饬查明」等語。

    閩省辦團需費,着楊昌浚、張兆棟會同林壽圖酌議抽收坐賈厘金濟用,遴委公正員紳辦理。

    殷富之家能否捐輸?并着酌量勸辦。

    林維源捐款作何着落?有無中飽?即着确查具奏。

    若有餘款,解充全省經費』。

     命閩浙總督何璟來京,以漕運總督楊昌浚為閩浙總督;未到任前,以福建巡撫張兆棟署理。

     二十九日(辛未),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劉銘傳電報:「法調兵四千攻滬尾,台北萬緊」等語。

    援台之軍,雖已撥劉朝佑四營,尚恐無濟;着李鴻章竭力設法援救,總以保全台灣為要』。

     又谕:『電寄曾國荃:劉銘傳電報:「聞法調兵四千攻台滬尾,法船已到,口門閉塞;台北萬緊」等語。

    劉銘傳孤軍待援,劉朝佑四營現往一千,尚未全數前往;着曾國荃迅速雇船續裝赴台,并竭力另籌援應。

    一面設法,一面電聞。

    吳淞堵塞留一活口,愈窄愈好,不必二十五丈之寬。

    該督所稱「法船有三、五隻到口外,立即堵塞」;萬一臨時趕辦不及,必緻誤事,務必豫為籌定,确有把握。

    英商訂購大炮,十個月方到,未免太遲;着再籌商提早,方可應急』。

     ——以上見「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

     八月壬申朔,谕内閣:『穆圖善等暨張佩綸、何如璋先後具奏「法兵攻擊船廠炮台,官軍接仗情形,自請議處治罪」各折片,法人乘上海議和之際,潛使兵船入泊福建馬尾等處,中國素重誠信,并未即行驅逐;乃該國包藏禍心,不顧信義,七月初三日何璟等甫接法領事照會開戰,馬尾法船乘我猝不及防,先行開炮攻擊。

    我軍合力抵敵,兵、商各船多被擊毀。

    各軍于瀕危之際,猶複奮勇接戰,擊壞該國兵船、雷船三隻。

    初四等日,法兵猛攻登岸;經提督黃超群、道員方勳、都司陸桂山督隊擊退。

    法兵旋攻館頭、田羅灣、閩安等處,希圖上岸據擾;經張正興、蔡康葉、劉光明督隊擊卻。

    穆圖善駐守長門等處,督饬總兵張得勝、副将洪永安、守備康長慶等率隊截剿,斃敵甚多、擊翻敵船二隻;以炮台門皆外向,敵由内擊,緻為所毀。

    此次因議和之際,未便阻擊,緻法人得遂狡謀;各營将士倉猝抵禦,猶能殲斃敵人多名并傷其統帥,其同心效命之忱,實堪嘉憫。

    所有擊退上岸法人出奇制勝之提督黃超群,着以提督遇缺題奏,并賞穿黃馬褂;道員方勳,着以道員遇缺題奏,并賞給達春巴圖魯名号;部司陸桂山,着以遊擊盡先升用,并賞給捷勇巴圖魯名号;擊翻敵船、奪獲軍器之副将洪永安,着以總兵記名簡放,并賞給繃僧額巴圖魯名号。

    其餘出力之水陸将弁,着穆圖善、張佩綸先行傳旨嘉獎;并從優保奏,候旨施恩。

    力戰受傷之都司孫思敬,着以遊擊補用;陣亡之高騰雲及受傷之宋錦元、沈懿林及其餘陣亡受傷各将弁,均着查明分别奏請獎恤。

    并着穆圖善、張佩綸于前頒内帑備賞項下,擇其打仗尤為出力兵勇及陣亡之官弁兵勇家屬,分别核實賞給,毋稍疏漏。

    閩浙總督何璟在任最久,平日于防守事宜漫無布置,臨時又未能速籌援救;着即行革職。

    福建巡撫張兆棟株守省城,一籌莫展;着交部嚴加議處。

    船政大臣詹事府少詹事何如璋,守廠是其專責,乃于接仗吃緊之際遽行回省,實屬畏葸無能,着開缺交部嚴加議處。

    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佩綸統率兵船,與敵相持,于議和時屢請先發;及奉有允戰之旨,又未能力踐前言。

    朝廷前撥陸路援兵,張佩綸辄以陸兵敷用為詞;迨省城戒嚴,從事張惶,毫無定見,實屬措置乖方、意氣用事,本應從嚴懲辦。

    姑念其力守船廠,尚屬勇于任事;從寬革去三品卿銜,仍交部議處以示薄懲。

    福州将軍穆圖善駐守長門,因敵船内外夾攻,未能堵其出口;而督軍力戰,尚能轟船殺敵,功過尚足相抵;着加恩免其置議。

    嗣後閩省防務,左宗棠未到以前,着責成穆圖善、楊昌浚、張佩綸和衷商辦;務臻周密,毋稍疏虞。

    至沿海戰守事宜,各該督、撫當懔遵疊次谕旨,督饬各營認真戒備;不得稍涉大意,緻幹重咎』。

    尋部議:『張兆棟、何如璋革職,張佩綸降二級留任』。

    從之。

     幫辦福建軍務漕運總督楊昌浚奏:請提漕庫、淮關銀兩,作為援閩協饟。

    允之。

     初七日(戊寅),谕〔軍機大臣等〕:『有人奏,水師提督彭楚漢近于營務極為廢弛,并有虛報兵額、克扣軍糧情事。

    任用遊擊窦壯齡,聲名狼藉;廈門守口輪船,彭楚漢率行調往他處,不知何意!距廈八十裡之金門地方,兵力頗單;請饬該提督據險扼守。

    廈門軍火、糧食俱乏,請該督轉饬興泉永道酌提獎金,派員迅赴廣東購辦軍火。

    其漳州府屬産米之區,應令該道移咨汀漳龍道開禁,以濟軍食。

    總兵吳鴻源辦理民團,頗資得力;近聞募勇前赴台灣,深恐接辦無人,團防廢堕」等語。

    福建防務現尚吃緊,若統兵大員不能得力,其何以資戰守!着左宗棠、楊昌浚查明彭楚漢如有前項情弊,即行嚴加訓饬;務令将在防各營認真整頓,不得信任劣員,緻滋贻誤。

    金門兵力,是否單薄? 應否饬令該提督妥為兼顧,俾成犄角之勢?軍火、糧食,能否按照所奏購買?吳鴻源現在已否前往台灣?該省民團是否必須吳鴻源一手經理?均着該大臣等酌度辦理。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初九日(庚辰),閩浙總督何璟等奏:台灣府風災情形。

    得旨:『覽奏被災情形,殊堪憫恻。

    即着饬屬趕緊妥籌撫恤,毋任失所』。

     十二日(癸未),谕〔軍機大臣等〕:『現據英國及日本使臣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面稱:法有五船在山東廟島地方遊弋。

    本日該衙門複接李鴻章函稱:「法有四船前往廟島」等語。

    法人情形叵測,亟應議籌防範,着陳士傑嚴饬各營勤加偵探,遇有法國兵輪駛進,即行實力轟擊,勿為所乘;并着李鴻章随時策應,以壯聲援。

    現在台灣防務極為緊要,劉銘傳所調江南各營,據曾國荃電稱已有三起攜帶軍火前往;援軍漸集,兵力較厚,着李鴻章電知劉銘傳嚴密守禦,不得稍涉疏虞。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有人奏:「福州山多田少,每年糧食全恃台灣,浙江接濟;請于江西河口陸路至福建崇安鑿修棧道,又于河口、崇安各建倉座,以便轉輸。

    梅花港、連江縣道添設水雷,五虎門以内添設木簰,守以重兵」等語。

    所奏是否可行?着穆圖善、楊昌浚、張兆棟、張佩綸悉心體察,妥籌辦理。

    原折均着鈔與閱看。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有人奏:「台灣孤懸海外,援守悉難。

    拟請開小河、釘梅花椿,誘與接戰;于要隘處築炮台、塞木簰以攻敵,開礦、燒山取木利以濟饟,聯漁團保甲以順輿情,購洋槍、造火藥、募泅人以備急需。

    并撫番開荒各事宜,次第行之」等語。

    台灣地勢險要,物産富饒;刻下防務戒嚴,如能就地取材,加意籌備以保嚴疆,自系上策。

    所奏各節,着劉銘傳詳度情形,妥籌辦理。

    原折着摘鈔給與閱看。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穆圖善等:陳寶琛電稱:「林壽圖以病辭團練之命」等語。

    閩事緊急,特命林壽圖辦團以輔兵力,該前司自當竭誠圖報,輔助官軍即以保衛桑梓;何至托詞诿卸,固辭朝命!着穆圖善、張兆棟傳知該前司将團防迅籌辦理,毋稍遲延』。

     十四日(乙酉),谕〔軍機大臣等〕:『電寄何璟:據張兆棟電稱:「督、撫兩署公事綦多,深慮兼顧難周」等語。

    何璟着緩離任,俟楊昌浚到後再行交卸』。

     又谕:『電寄卞寶第:楊嶽斌拟即遵旨募勇教練,忠勇可嘉。

    湖南募就六營,着即交該前督統率,認真訓練,迅往江南幫辦軍務;與曾國荃随時會商,妥籌戰守。

    此旨,卞寶第速咨楊嶽斌遵照』。

     兩江總督曾國荃奏:赴閩渡台各援軍次第亟行。

    報聞。

     又奏:唐定奎力疾到防,統帶銘武各營。

    報聞。

     十五日(丙戌),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曾國荃等:據李鴻章電稱:「閩口法船大隊南行」等語;其為複犯台灣,自無疑義。

    台防萬緊,劉銘傳務當勤加偵探,極力備禦。

    曾國荃、穆圖善等無論如何為難,仍當設法與台互通消息,妥籌接應。

    如台北不能登岸,其台南一帶但有可通之路,務即相度繞越,渡台應援;不準稍涉瘼視。

    廣東距台較近,并着彭玉麟、張之洞等急籌接濟。

    李鴻章如有可設法之處,亦着一體詳籌;務使台灣兵械,一切無缺乏之虞;俾得保衛岩疆,以慰廑念。

    閩口亦宜加意嚴防,着曾國荃咨催楊昌浚迅速赴閩;到後即與穆圖善妥商調度、互相策應,立固該省門戶,毋得專顧省城。

    未到以前,着穆圖善等就現有兵力,嚴行戒備,勿為所乘』。

     又谕:『電寄曾國莖:據李鴻章、曾國荃均電稱:「「華安」船在淡水被法拖往馬祖澳」等語。

    前據曾國荃電:渡台之勇雇英輪裝送,費極重船價(原文);李鴻章何以又稱此船系邵友濂等購備?着曾國荃确查覆奏:第二批系初四開行,勇丁已否登岸?第三批業經折回,曾國荃何以稱二、三批人财兩沒?着一并詳奏』。

     ——以上見「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一。

     十六日(丁亥),谕軍機大臣等:電寄岑毓英等:昨據李鴻章電稱「閩口法船大隊南行」,今複有基隆失守之信。

    法人無厭,惟有攻其必救,直逼西貢等處,應使分兵西援,台灣乃可稍松。

    前谕令岑毓英、潘鼎新合力進兵,着即迅速前進,并激勵劉永福率軍進戰,先攻克大原、北甯各城;越南義民如有可為内應,務當設法聯絡、内外夾攻,俾法人無可駐足,自可直達南圻,以期牽制』。

     又谕:『電寄左宗棠:疊據電報,閩口法船大隊南行,自必注意台灣;本日有基隆已失之信。

    閩防緊急,左宗棠現時行抵何處?着即迅速前進,妥籌調度。

    該大臣固勿庸身臨前敵,刻下必須駐紮閩境,乃可就進調遣;目前以保全台灣為最要。

    左宗棠熟谙方略,務當竭力圖之。

    此旨,着曾國荃轉行知照』。

     十八日(己醜),督辦台灣軍務直隸提督劉銘傳奏:「台灣危急,接仗情形」。

    得旨:『前有旨,令南洋、閩、粵速籌援應;着劉銘傳就現有防兵嚴密布置、力籌戰守,并将軍情随時迅速電奏』。

     十九日(庚寅),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等:據電報「接上海兩電,似台北無恙」等語。

    劉銘傳力支危局,稍慰廑念。

    台防緊急萬分,必須趕籌接濟。

    前調未赴各營,仍應設法往援。

    如兵勇未能立時啟程,即先多連軍火、器械前往。

    劉銘傳就地募勇,亦可應用。

    着李鴻章、曾國荃竭力籌劃,不惜重費,愈速愈好;總以保全台灣為主。

    廣東距台較近,着彭玉麟、張之洞不遺餘力,趕緊援濟。

    台南防務,并着轉電劉銘傳督饬劉璈嚴密守禦,毋稍疏虞。

    法船既駛至川茆山外,又據電報祗存五号。

    法人叵測,長門總應嚴防,着穆圖善等趕辦堵塞海口,以固門戶』。

     二十日(辛卯),谕軍機大臣等:『前據劉銘傳奏:「長江太湖水師,急宜改制」;又據道員徐承祖條陳「長江水師,宜參用小輪船」各等語。

    長江太湖水師,前經曾國荃會同彭玉麟創立奏辦,行已多年;現若改用小輪船,較之長龍、舢闆等船果能得力,自當因時制宜,以收實效。

    即着彭玉麟、曾國荃、李成謀将劉銘傳等所陳各節,悉心會商,妥議具奏。

    原折呈均着摘鈔給與閱看。

    将此谕知彭玉麟、曾國荃,并傳谕李成謀知之』。

    尋彭玉麟等覆奏:『長江水師,未便改用輪船』。

    報聞。

     二十一日(壬辰),署湖南巡撫龐際雲奏:前任陝甘總督楊嶽斌在籍募勇,聽候谕旨出師。

    得旨:『着傳知楊嶽彭,即将湖南現有八營歸其統帶,毋庸另行召募』。

     二十二日(癸巳),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潘鼎新:據李鴻章電稱:「蘇元春攻克陸岸縣,遊擊陳桂林重傷;請優獎」等語。

    該軍奮勇可嘉,着潘鼎新将詳細情形速奏;陳桂林應行獎勵之處,奏到時降旨。

    傷亡勇丁,并查明請恤。

    台北軍情緊急,非滇、黔兵一意進取,不足牽制法兵;着該撫督饬王德榜等軍設法前進,不得以攻堅不易為辭,稍涉松勁』。

     又谕:『電寄劉銘傳:據李鴻章電稱「法兵登岸接仗,劉銘傳棄台基、保後路;法兵帶械器掘煤,募土勇為兵」等語。

    基隆要地,豈容法兵占踞!着劉銘傳乘其喘息未定,聯絡劉璈同心協力,合隊攻剿;并募彰、嘉勁勇助戰,将敵兵悉數驅逐。

    立功者予上賞,退縮者即正法。

    台灣孤懸海外,他處接濟緩不濟急;劉銘傳當聯絡紳董因地勸捐,如軍械缺乏,即中國軍器亦可應急。

    台地巨族多養私丁,可急召頭人,重賞募用。

    法人甫至,即能雇募土勇;劉銘傳駐台多時,何以不克收為我用?日來軍情,迅速奏聞』。

     又谕:『電寄左宗棠等:法兵現占基隆,台北府城萬緊;着派楊嶽斌幫辦左宗棠軍務,即帶湖南現有八營迅赴福建,駐紮漳、泉一帶,聯絡該處士紳土勇設計渡基,暗結台民,速圖逐法之策。

    此旨,着分寄左宗棠、穆圖善、楊昌浚等知悉』。

     二十四日(乙未),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等:基隆要地,斷不容法國久據。

    疊饬李鴻章等援濟,恐海道梗阻,勢難速達,惟有就地設法。

    台灣銀米尚不缺,且多富戶豪民,亟應收為我用。

    洋兵最患夜戰,若以團勇助戰,分作十餘起,日夜擾敵;乘其困乏,并力擊之,當可取勝。

    台北林姓曾集團助戰,尤應切實激勵。

    如紳民中有能糾義遂法者,朝廷破格施恩,不惜爵賞。

    劉銘傳向有謀略,着即随機應變,迅速籌辦。

    捐饟者從優給獎,成功後奏請蠲糧;均即遍行曉谕;總期兵民合一,力複要區,以纾廑系。

    此旨,着李鴻章轉電劉銘傳遵照』。

     予兵輪師船陣亡福建遊擊呂翰等四十六員優恤。

     二十五日(丙申),谕〔軍機大臣等〕:『電寄劉銘傳:據曾國荃等電報:「官軍十七日複基隆,五路圍攻,斃法兵甚多、奪獲槍炮多件」。

    劉銘傳運籌決勝,謀勇兼優,深堪嘉尚!俟詳細情形奏到,再降谕旨頒賞内帑,優獎出力人員。

    現在台地軍械足用,兵力尚單;着遵前旨就地召募并激勵民團,嚴密籌防、盡力攻擊,以挫敵鋒。

    聞法人雇土人驅赴前敵,多被殲戮;着劉銘傳曉谕居民,引以為戒,勿為敵誘。

    台北各地方官,着随時督饬妥籌戰守,合力辦理』。

     又谕:『電寄各省将軍、督、撫:據曾國荃等電稱:「官軍十七日複基隆,斃法兵五百餘、溺斃無算,降者數百」等語。

    聞法藉雇工為名,誘土人以利,到船則逼之翦發易衣,驅赴前敵;此次基隆殺者、降者多此輩。

    着沿海各省将軍、督、撫剀切曉谕居民,引以為戒,勿為敵誘。

    潮州、溫州均有毀虜教堂之事,波及他國;現在籌辦軍事,不可别生事端,尤當聯絡與國以孤敵勢。

    着各将軍、督、撫饬屬妥籌保護,随時彈壓,是為至要』。

     二十六日(丁酉),谕〔軍機大臣等〕:『沿海辦防,興築炮台糜費甚巨。

    此次福建用兵,長門炮台全不足恃,皆由興建之時并未切實講求,以緻臨時誤事。

    閩省如此,他省炮台亦未必盡能合法;亟應及早計議,各就現有炮台認真試驗。

    務期守禦足恃,并先博釆衆議,悉心參考。

    前據劉銘傳詳陳炮台圖式并編修锺德祥、朱一新、劉宗标、州同劉峻德各陳興築守護之法,是否有可采擇?着該将軍、督、撫等詳加酌核,妥籌辦理;并咨取劉銘傳所拟圖式采用。

    又據侍讀志銳條陳戰守事宜、教職陳麟圖條陳避炮之法、主事餘恩诒請饬廣設水師學堂,并着查照所陳各節,随宜酌辦。

    原折本,着摘鈔給與閱看。

    将此由五百裡谕知盛京将軍、福州将軍、直隸、兩江、兩廣、閩浙各總督,江蘇、福建、山東、廣東各巡撫,并傳谕長江水師提督知之』。

     又谕:『前據劉銘傳奏:請設局譯刻泰西各書;徐承祖奏:使臣宜購書排印;餘思诒奏:請購外國輿地圖說各件等語。

    西學各書精粗不一,當擇其至精者譯刻釆用;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即行知照出使各國大臣,将西洋各書及輿地圖說分别選擇,咨送該衙門酌量彙刻,頒發各省。

    并将中國所有論海防各書,一并釆擇』。

     又谕:『前據劉銘傳奏:「洋面水師兵船,宜次第籌辦」等語。

    外洋設立水師,系屬制勝要策;前經張佩綸奏請設立七省水師,當令南、北洋大臣會同妥議。

    着李鴻章、曾國荃将該提督所陳辦法,與張佩綸前折一并參酌議奏。

    又據教職陳麟圖奏:籌辦商務,莫急于織辦洋布、呢布;編修朱一新奏:開采煤鐵興織洋布絨呢,宜擇廉幹之士各等情。

    開采煤鐵,易滋弊端;苟非得人而理,其何以裕度支而濟饟需!至洋布呢布,曾經試辦;如果行之有效,自當饬商開拓,以收利權。

    并着該大臣等悉心酌核,妥籌辦理。

    原折單均着摘鈔給與閱看。

    将此各谕令知之』。

     又谕:『前據提督劉銘傳奏:船政局、機器局宜加整頓;主事餘思诒、教職陳麟圖奏:請整饬機器局;編修朱一新奏:請于湖北、江西近水之處,添置機器局各等語。

    福建船政局自被轟後,機器尚未損壞;自應一面修理,遂漸整頓。

    其天津、上海等處機器局開設有年,不惜多費帑金,原期制造精良,乃可适用;現在海疆有事,軍火槍炮尤應寬籌備用,以應急需。

    着李鴻章、曾國荃、楊昌浚、衛榮光、張佩綸按照該提督等所陳各節,實力整頓厘剔弊端;并将軍火等項,多為儲備。

    其湖北、江西應否添設機器局并軍火公司是否可行?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國荃、卞寶弟、彭祖賢、潘霨妥籌具奏。

    此外設有機器局各省,并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咨行各該督、撫一律整頓。

    原折單均着摘鈔給與閱看。

    将此谕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并由四百裡谕令李鴻章、曾國荃、楊昌浚、卞寶第、衛榮光、彭祖賢、潘霨、張佩綸知之』。

     又谕:『前湖南提督羅大春,着劉秉璋傳令前赴左宗棠軍營聽候差遣委用。

    将此谕令知之』。

     二十七日(戊戌),谕〔軍機大臣等〕:『電寄劉銘傳:據曾國荃電:「法船泊攻滬尾,經孫開華擊敗;南路土匪蠢動,運道梗塞」等語,法在基隆受此大創,自必分擾他口;着劉銘傳督饬孫開華各軍極力堵擊,勿任駐足。

    南路土匪蠢動,劉銘傳勢難兼顧;嚴饬劉璈或剿、或撫,務須趕緊肅清内患,兼備各口;仍随時接濟台北糧饟、軍火。

    如款項短少,先向紳商暫借,解到即還』。

     二十九日(庚子),谕〔内閣〕:『電寄穆圖善等:據陳寶琛電奏:「吳鴻源新召漳、泉勇千人,請饬赴台助剿。

    淡水林紳急公,曾充日本領事之劉壽铿,現館其家」等語。

    台防兵單,軍情萬緊,較廈尤重;應先其所急。

    着穆圖善等饬吳鴻源帶勇迅速設法赴台援助。

    林紳急公可嘉,着劉銘傳傳旨獎勵,饬令集團助戰。

    劉壽铿素悉洋情,才智可用;即助其調度,與官軍合力禦侮,同膺懋賞』。

     又谕:『電寄穆圖善等:台灣軍情緊急,饟項支绌;昨饬向紳商借用。

    着穆圖善、楊昌浚、何璟等設法接濟,并籌還借款,以應急需;毋任缺乏』。

     ——以上見「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二。

     九月初二日(癸卯),谕〔軍機大臣等〕:『有人奏:「廈門兵力甚單,請饬該督、撫會同團練大臣擇公正紳士與該處提、道籌辦團防。

    吳鴻源所造龍艚數隻,即交該鎮舊部千總陳漢管帶巡緝洋面」等語。

    吳鴻源現令赴援台灣,該鎮所辦廈門團練,接替必須得人;着穆圖善、楊昌浚、張兆棟遴選紳耆會同地方文武妥為辦理,并派弁認真巡緝洋面,毋任松懈。

    至所稱寄居廈門之捐職洪廷琛及捐職林遠芳等家皆殷實,請饬勸捐巨款以為團練經費一節,并着查照所奏,酌量籌辦。

    原片均着鈔給閱看。

    再,台灣至福建内地,現饬劉銘傳于鹿港設立海線,以通消息;着穆圖善等妥商速辦。

    台地産磺、不産硝,并着設法運濟。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有人奏:「台防孔亟,請饬紳商捐輸并舉辦電線」等語。

    據稱台紳林維源等家資殷實,着劉銘傳遴委妥員馳赴各縣設法借用勸捐,毋得藉端勒索。

    其府城至基隆設立電線,并鹿港安放海線以達蚶江再接陸線之處,即着劉銘傳查照所奏,咨商楊昌浚等妥速籌辦。

    原片着鈔給閱看。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曾國荃:前有旨,令曾國荃傳知周盛波赴台辦防;已否募勇起程?台防萬緊,務令迅速前往;應如何設法渡台?一面趕辦,并速電聞』。

     初四日(乙巳),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行抵江甯,會商兩江總督曾國荃撥調勇營,随帶入閩。

    得旨:『着該大臣即将各營調齊,趕緊部署啟程,接續進發』。

     初五日(丙午),谕〔軍機大臣等〕:『前據劉銘傳奏「條陳海防事宜,開單呈覽」一折,據稱「各省新募勇隊,或未經訓練、或拘執舊法,烏合之衆難以禦敵;亟宜制定軍制,勤加操演,務使器械、口令等項一律精熟。

    俟越事定後,酌量裁并。

    至綠營練軍章程,拟令各省推廣辦理;度饟項之盈虛,定兵數之多寡。

    五年全數練齊,更番調練,周而複始;酌加口糧,汰弱留強,多一可用之兵,即少一外募之勇」等語。

    所奏各節,不為無見。

    着各直省督、撫酌度地方情形,妥籌辦理。

    原單均着摘鈔給與閱看。

    将此由四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劉銘傳:有人奏:「台灣産磺不産硝」;初二日,已谕福建将軍、督撫設法運濟,尚恐緩不濟急。

    聞台地素産鹽斤,亦可自行采煉;着劉銘傳派員趕辦應用』。

     初六日(丁未),谕軍機大臣等:『前谕曾國荃傳知程文炳毋庸赴閩,即率營改駐崇明。

    現據該督電稱:崇明無須屯紮重兵等語。

    程文炳一軍,如已入閩境,即着迅赴台灣援剿;周盛波新募各營,改赴天津北塘一帶助防。

    如程文炳所帶各營離閩尚遠、折回較易,着即統帶北來,歸李鴻章節制調遣;周盛波仍赴台灣。

    該督即電知曾國荃遵照辦理。

    将此由五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李鴻章等:據曾國荃轉遞劉銘傳電稱:「軍士苦守,望救甚急」等語。

    法攻滬尾等處,複有封海之說,兇狡已極!台防關系東南大局,必須從速拯援。

    南、北洋兵輪尚多,即着李鴻章、曾國荃選撥得力快、碰、脅等船各六、七艘,多帶兵勇器械,會齊連樯并進;或由新竹、或另由他口登岸,務期兵械足敷台防之用。

    船多勢盛,如中途聞警,尚可相機策應;倘兵力相敵,仍當一意前進,勿稍退縮。

    此次專主運送兵械,與閩口助戰不同;該大臣不得狃于成見,坐視不救。

    劉銘傳一面督軍固守并就地取材,出奇制勝,建不世之功,受不次之賞;勿徒焦灼,轉損銳氣。

    泉州之蚶江對渡即系鹿港,穆圖善亦可由此路設法運濟;并着趕緊籌辦』。

     初七日(戊申),閩浙總督何璟等奏:台北等處遭風,請籌款撫恤。

    得旨:着該督、撫确查被災情形,妥籌撫恤,毋任失所』。

     初八日(己酉),谕〔軍機大臣等〕:『電寄劉劉銘傳:據李鴻章電稱劉銘傳電報台防緊急情形;法人專注台灣,劉銘傳謀勇素優,務當力籌勝算、迅圖恢複,渥膺懋賞。

    雖事機棘手,惟當慎重圖維,不可徒事焦灼,輕于一擲。

    據李鴻章稱難以撥船往援,現在另籌辦法;該提督一面竭力設法,不得觀望待援,緻長敵焰。

    台灣孤懸海外,富紳産業在彼,欲去何之!仍當剀切曉谕,俾知大義,聯絡民團共圖禦法之策。

    左宗棠請募生熟番萬人,以資守禦;是否可行?着劉銘傳與劉璈酌辦』。

     初九日(庚戌),谕〔軍機大臣等〕:『左宗棠奏「添募勇營并寬籌行營經費,請饬部先撥的饟」一折,法人注意台灣,左宗棠拟添勇營,自系為軍務緊要起見;惟閩省原有兵勇本不為少,近楊昌浚及該大臣帶往者又有十餘營,并令楊嶽斌帶八營繼進,程文炳、周盛波兩軍中亦必有一軍赴閩。

    目前台防緊急,兵械一切苦于無船裝運,并不患陸兵之少;該大臣曆遵前旨在閩境駐紮,毋庸身臨前敵,自不必親統多營。

    所請添募勇營之處,俟到閩後與楊昌浚将兵數、饟數統籌全局,通盤畫計,究竟閩省能籌若幹?尚須若幹?再行奏明請旨。

    該大臣月饟銀十萬兩,着戶部籌款撥解。

    将此由六百裡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曾國荃等:有人奏:「「華安」船尚可運濟台防軍火」;着曾國荃設法運送,以應急需。

    粵省離閩較近,如兵勇一時難往,張之洞務須接濟軍械;劉銘傳所募台勇,庶不緻徒手從事』。

     兩江總督曾國荃奏:撥營赴閩接守要隘。

    報聞。

     初十日(辛亥),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等:台防緊急,疊饬南、北洋撥船援救,李鴻章等均因船少未能撥往;現在事機更迫,豈能坐視不救?南、北洋所有輪船,除保護炮台至要之船準其酌留外,着李鴻章、曾國荃商定統帶得力之員,督率多船前往閩省洋面;如有可乘之機,并力進攻,以解台灣之危。

    此次撥船赴閩,與馬尾各船群聚一處不同;以散擊整,臨敵決勝,全在統帶官出奇應變,迅赴戎機。

    本日據張之洞電稱:「法封全台口,禁華人及書信登岸;請饬力商各國商船謀探信之策」等語。

    台灣近日确情,務即設法偵探電聞』。

     江西巡撫潘霨奏:遵募四營赴閩應援。

    報聞。

     又奏:撥振武兩營啟程赴閩日期。

    得旨:『其未啟程之振武一營,着即毋庸赴閩』。

     十一日(壬子),谕〔内閣〕:『吏部奏「遵旨嚴議處分」一折,福建巡撫張兆棟、前船政大臣詹事府少詹事何如璋,均着照部議即行革職』。

     谕軍機大臣等:『徐承祖奏「謹陳全台要務」一折,所奏不為無見。

    法人攻占基隆,必須迅速驅除,勿任久占為患。

    本日已有旨,将劉銘傳補授福建巡撫,仍駐台灣督辦防務,更屬責無旁貸;着即極力籌辦,以副委任。

    台北富紳林姓,疊谕劉銘傳曉以大義,令其集團助剿;着即查明該紳職名具奏。

    徐承祖所請饬令該紳總辦借饟團練事宜,如事屬可行,即着奏明辦理。

    台灣軍火缺乏,着李鴻章、曾國荃、楊昌浚、張之洞、倪文蔚設法接濟;法人有封海之說,全台口岸甚多,必有可以運送之處。

    前據劉銘傳電稱「可由新竹登岸」,着該大臣遴派精細員弁妥為運解;或由外國商船受雇包運,給予重價;并着妥為籌辦,毋稍膜視。

    台郡土匪蠢動,着劉銘傳督饬地方官彈壓解散,速靖内患。

    原折均着鈔給閩看。

    據楊昌浚電稱:「台灣饟绌,已饬司設法接濟」;具見力顧大局,即着迅籌解往。

    吳鴻源所募兩營,着該督饬令設法渡台助剿,毋稍遲延。

    彭楚漢現拟雇魚船渡新竹、鹿港,藉通文報,并着傳知該提督妥為辦理。

    聞馬江之戰,「楊武」輪船擊中法船,炮子并未炸開,經洋人剖視,有炭無藥;此必有人從中作奸,緻有此事。

    嗣後統兵大臣等于所用軍火,務當遴派妥員經管,随時詳加檢點,以資利用;勿稍疏忽。

    此旨着李鴻章先行分别摘要電知各處,以期迅速。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以前直隸提督劉銘傳為福建巡撫,仍駐紮台灣督辦防務。

     十二日(癸醜),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楊昌浚:澎湖居台、廈之間,孤懸海中;該處籌防,是否周密?着楊昌浚、劉銘傳、彭楚漢妥為籌備,毋稍疏虞。

    法人注意台灣,各處口岸防兵如能敵至即擊,庶可挫敵焰而折陰謀』。

     十三日(甲寅),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等:劉銘傳八月十五日奏報「接仗情形」已悉。

    所請治罪之處,加恩寬免。

    前已疊谕南、北洋撥船援應,該撫當督軍固守并設法抵禦法人,毋任久占基隆。

    援軍一時難到,總須就地取材。

    聞居住大稻埕之知府陳霞林豪俠可用,舉人連日春、潘成清、陳樹藍均有鄉望;富紳林維源現在避匿,聞廈門舉人陳宗超為該紳所信,可令赴台尋覓。

    着劉銘傳婉詞勸勉,借饟辦團;以大義感動,勿得勒派。

    據李鴻章電稱:已撥銀十萬兩,并囑楊昌浚潛運銀二十萬赴台;如已運到,軍心可振。

    盛昱等奏:「南澳、廈門可繞至後山蘇澳等處登岸運送軍火」等語。

    李鴻章、曾國荃務當迅速籌辦,并與張之洞、楊昌浚電商;凡有可以援台之處,竭力籌劃,切勿畏難坐視』。

     督辦台灣軍務劉銘傳奏陳「基隆、滬尾接仗情形」。

    得旨:『台防萬緊,朝廷殊深焦慮;昨又谕南、北洋大臣派撥兵輪援應。

    劉銘傳素有謀略,務當勉力籌防,聯絡紳民;并出奇制勝,挫彼軍鋒,以保台灣全局。

    所請治罪之處,着加恩寬免』。

     十四日(乙卯),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等:左宗棠奏「籌議援台」一折,着照所議,南洋派兵輪五艘,北洋派兵輪四、五艘,在上海會齊;楊嶽斌統帶八營由溪口搭輪赴滬,即統領各兵輪赴閩,先至廈門,探明法船情形,繞至鹿港等處登岸,相機援剿。

    李鴻章、曾國荃即将兵輪派定,并電知左宗棠、楊嶽斌遵照。

    程文炳、周盛波兩軍調度,着李鴻章等遵照九月初六日谕旨辦理』。

     十五日(丙辰),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昨谕李鴻章派兵輸四、五艘赴滬,與南洋所派各船并交楊嶽斌統領赴台援剿。

    封河在迩,着李鴻章迅即派往,勿稍遲延』。

     ——以上見「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三。

     十六日(丁巳),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曾紀澤:據電稱「倘不索兵費,津約可照否?迄速谕,以便酌覆法之密探者」等語。

    法人肇釁,現踞基隆,惟有力籌攻取,期操勝算。

    如彼果悔禍,照會曾紀澤轉圜;即由該大臣電奏。

    惟中國亦有應向彼拟約之條,屆時谕知該大臣與津約一并酌度辦理』。

     又谕:『電寄楊昌浚等:聞台灣之可通大舟者,有南路之打鼓、東港;其蛲港、笨港胥通小舟,笨港并有小港可達鹿耳。

    我師由廈門而澎湖、而鹿耳,則台南、北均可策應。

    昨谕楊嶽斌統領兵輪援閩,着楊昌浚将進兵之路與該前督妥商。

    惟該軍到尚需時,着楊昌浚先撥兵勇探明路徑,趕緊設法渡台援剿。

    台郡之人素習水性,并着酌量募勇。

    有人奏:「應令道員林維源、知府陳霞村督辦台北團練;該二員平日龃龉,請谕饬盡釋前嫌,齊心保衛。

    台南、嘉義團務,令知府陳興年募辦。

    鳳山等處,由林維源等保舉紳士辦理」等語。

    台人勇敢,亟宜辦團以輔防軍,共圖逐法;着楊昌浚知照劉銘傳妥速籌辦。

    聞法船泊連江縣屬南竿塘二、三艘,損傷待修;着轉電楊嶽斌于赴閩時先将該處船襲剿。

    孫開華力戰挫敵,着先行傳旨嘉獎,俟奏到加恩』。

     十八日(己未),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李鴻章等:據電稱「援閩兵輪,北洋祗有二船,南洋亦實祗三船」等語。

    前據左宗棠奏:已與曾國荃商派南洋五船赴援;何以又稱祗有三船?台灣信息不通,情形萬緊;猶敢意存膜視,不遵谕旨,可恨已極!曾國荃着交部嚴加議處;即多派兵輪與李鴻章派出之船在上海會齊,駛往福建交楊昌浚調遣,速解台灣之危。

    該大臣等倘再遷延觀望、緻誤戎機,自問當得何罪?左宗棠在江甯發折,尚未奏報啟程;着即迅速赴閩調度。

    楊嶽斌現已行抵何處?并着曾國荃電知該前督速由漢口乘輪赴滬,帶營援閩,毋稍遲延』。

     又谕:『電寄彭玉麟:台灣情形萬緊,前疊谕廣東接濟軍火,何以迄未覆奏?本日已嚴谕南、北洋撥船赴援,尚恐船少無濟;廣東離閩較近,着彭玉麟、張之洞商派兵輪、挑選得力兵将,速往助援,目前總以救台為最要,彭玉麟如能部署一切,親自乘輪赴閩與楊昌浚會商援救,必更得力;着迅速電聞,以慰廑系』。

     十九日(庚申),谕内閣:『劉銘傳奏「法軍攻撲滬尾,官軍接仗獲勝情形」一折,法船分泊台北滬尾等處,八月二十日法兵猛撲上岸,提督孫開華督軍分路迎擊,提督章高元等亦帶隊進剿,法兵挫而複進者數次;我軍短兵相接,孫開華率隊直前,陣斬執旗法将一名并奪其旗,斃敵約三百名,敵勢不支,紛紛潰敗,其退至海邊争渡覆溺者無算。

    在事尤為出力各員,自應優予獎勵。

    署福建陸路提督記名提督漳州鎮總兵孫開華,身先士卒,忠勇善戰,深堪嘉尚;加恩賞給騎都尉世職,并賞給白玉翎管一枝、白玉搬指一個、白玉柄小刀一把、火鐮一把、大荷包一對、小荷包二個,以示優獎。

    提督章高元,據奏前于基隆案内已邀恩獎;總兵劉朝佑,系該撫侄孫:均未奏請獎勵。

    該提督等均着戰績,自應一體加恩。

    章高元、劉朝佑,着各賞給白玉翎管一枝、白玉搬指一個、白玉柄小刀一把、火鐮一把、大荷包一付、小荷包二個;章高元并交部從優議叙,劉朝佑并賞加提督銜。

    提督龔占鳌沖鋒陷陣,卓著戰功;着賞穿黃馬褂。

    總兵李定明、提督朱煥明均着交軍機處存記,遇有各省總兵缺出,先行請旨簡放;李定明并以提督記名,賞換依博德恩巴圖魯名号。

    遊擊範惠意、孔光治均着免補遊擊參将,以副将留于閩、浙盡先補用,并賞加總兵銜;範惠意并賞給額騰依巴圖魯名号。

    副将畢長和、陳永隆,以總兵記名簡放,總兵梁秉成着賞給克勇巴圖魯名号,并賞加提督銜。

    滬尾營守備蕭定邦,着以遊擊盡先補用,并賞戴花翎。

    軍功張李成,着以守備盡先補用,并賞換花翎、賞加都司銜。

    陳振泰、黃國添、蔡國梁均着以千總盡先拔補,并賞給五品藍翎。

    從九品劉恕着免補從九品縣丞,以知縣留于福建補用。

    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後懿旨:「發去内帑銀一萬兩,賞給此次出力兵勇」。

    着劉銘傳查明尤為奮勇者,傳旨賞給。

    該撫務當激勵将士同心禦侮,共奏膚功,渥膺懋賞』。

     谕軍機大臣等:『有人奏「請将署津海關道盛宣懷罷斥」一折,盛宣懷屢被參劾,物望未孚;着開去津海關道署缺。

    惟其才尚堪任使,可留于直隸另行差委。

    又據翰林院侍讀王邦玺奏:「道員黃瑞蘭曾辦水師營務,若令赴援台灣,足資臂助」。

    直隸候補道黃瑞蘭已谕令前赴天津,着李鴻章将所撥輪船二隻,即令黃瑞蘭會同該船統領帶往福建,交楊昌浚差遣,饬令速援台灣。

    将此由五百裡各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曾紀澤:總署據赫德雲:「茹斐禮對議院說:着仍照津約即了事。

    英國因法封禁台灣海口,商船不便,已問法,尚無回信。

    英大臣可與法商議中法事件,中國若有一定了事辦法,願從中調處」等語。

    現在力籌戰守,決不因基隆未複,草率允和。

    倘英外部來議轉圜之事,該大臣當持論正大,不傷國體;如何措詞,即行電奏,勿先擅許。

    前電稱密探一節若何?即速電聞』。

     又谕:『電寄楊昌浚:台事萬緊,亟須設法援濟。

    聞由蚶江至鹿港海口不通兵輸,可進小舟。

    着楊昌浚迅撥兵勇饟械、多雇船隻,分起陸續運往,勿稍遲延;并将辦理情形,由電速奏』。

     督辦台灣軍務福建巡撫劉銘傳奏:曆陳台南、北危困情形,請以中原全力援救。

    得旨:『現谕令南、北洋大臣調撥兵輸,克日前往援剿;并令楊昌浚将兵饟軍火,妥籌接濟。

    該撫務當激勵将士、聯絡紳民,妥籌戰守,迅複基隆,毋稍松勁』。

     又奏:派總兵曹志忠所部六營進紮水返腳山嶺。

    得旨:『着該撫督饬曹志忠妥籌布置,毋稍疏虞』。

     二十日(辛酉),谕軍機大臣等:『潘霨奏「台疆事亟,密繕條陳以備采擇」一折,法人現占基隆,亟應督軍攻複,勿任久踞;其滬尾等處,并當力籌守禦,以杜窺伺。

    潘霨所陳召募土勇、撫恤生番,扼守天險,先清内匪,聯絡團練,購覓水鬼各條,不無可采。

    着楊昌浚、劉銘傳酌度情形,妥速籌辦。

    原折均着鈔給閱看。

    現在台灣文報阻滞,此旨着楊昌浚設法咨行劉銘傳遵照。

    将此由六百裡各谕令知之』。

     二十一日(壬戌),谕〔軍機大臣等〕:『昨據翰林院侍讀王邦玺奏:「道員黃瑞蘭曾辦水師營務,若令赴援台灣,足資臂助」;當谕李鴻章将所撥輪船令該員會同該船統領帶往福建,交楊昌浚差遣。

    黃瑞蘭前在直隸是否得力?有無劣迹?着李鴻章據實覆奏。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電寄李鴻章等:據張之洞電稱「南、北洋撥船援台,如于閩海一帶結隊遊弋,截法人運兵、運煤糧船,較易得力」等語。

    援台兵輪,先在洋面截其接濟,亦是一策;着李鴻章、曾國荃電商楊昌浚酌度辦理。

    北洋及閩省所籌解台銀兩并張之洞等所拟彙銀通信之法,均着迅速籌劃為要。

    彭玉麟病體如何?殊深廑系;并着随時電聞』。

     二十三日(甲子),谕軍機大臣等:『電寄穆圖善等:閩省軍事,左宗棠未到以前,着責成穆圖善、楊昌浚會商,妥為調度。

    張佩綸毋庸會辦,專管船廠事宜;各軍軍械,着妥籌濟用,毋任缺乏。

    李鴻章、曾國荃近日電奏已悉,南、北洋所撥船隻到閩時,着該将軍等擇地停泊,聽候谕旨』。

     又谕:『電寄曾紀澤:三十日電報已悉。

    現豫拟與法議約八條,着發交曾紀澤。

    如法悔禍,或由英外部、或由法國照會該大臣商議,即本此意力與辯論;察其情形若何,随時電奏』。

     福州将軍穆圖善奏:瀝陳閩防情形。

    得旨:『長門地方緊要,着穆圖善酌派得力隊伍妥籌布置,期于緩急足恃。

    所有該省防務及援濟台灣事宜,着該将軍會同楊昌浚實力籌辦,以副委任』。

     二十四日(乙醜),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楊昌浚:前有旨,程文炳一軍如已入閩,即赴台援剿。

    茲據楊昌浚電稱:該軍将抵閩境等語。

    程文炳一軍,即遵前旨留于閩省防剿』。

     二十五日(丙寅),谕〔軍機大臣等〕:『電寄楊昌浚:據李鴻章轉電張之洞電稱:「法在基隆修拉炮車路,待工畢進兵」等語。

    劉銘傳久無電報;如果法人在台修理車路,該撫必應督饬兵勇日夜分擊,并激勵本地壯勇設法掘斷,使彼驚擾。

    南、北洋兵輪克日啟程,到閩後,楊昌浚與劉銘傳互通消息,總期克複基隆,渥膺懋賞;并将近日情形,先行電聞』。

     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翰林院侍講學士張佩綸奏「籌辦船政事宜」。

    得旨:『所有購置槍炮等項銀兩,照所請行。

    其養船經費,即着咨行楊昌浚源源接濟。

    張佩綸務将船廠事宜認真整頓,以期日有起色』。

     二十八日(己巳),谕軍機大臣等:『據張之洞電稱:「緩台惟有急越;雲、桂兩軍現皆缺饟,恐難進取,亟須籌借的款」等語。

    前因滇、粵軍饟緊要,湖南北、四川相距較近,谕令丁寶桢等于各該省應解協饟外,再行籌墊分解濟用。

    現在關外各軍需饟尤殷,各該省籌撥款項,誠恐緩不濟急;着丁寶桢先行措借大批解赴雲南,卞寶第、彭祖賢、龐際雲先行措借大批解赴廣西,均由票商借墊,準其酌給息銀三、四厘。

    該督、撫等即派委妥員趕速解往,俾濟急需;毋任稍有缺乏,緻滋贻誤。

    鮑超一軍,疊經谕令迅速赴滇。

    刻下越南軍事吃緊,已谕岑毓英、潘鼎新督軍速進,亟應厚集兵力,迅奏膚功;即着該提督先統所部十餘營克期進發,毋稍延緩,并多備饟械以資應用。

    将此由六百裡谕知丁寶桢、卞寶第、彭祖賢、鮑超并傳谕龐際雲知之』。

     又谕:『電寄曾國荃等:李鴻章現派德國水師總兵式百齡帶快船赴閩,着饬令速往,到滬後,南洋所有各船會合前進;并着曾國荃、楊昌浚饬水師統領等與式百齡妥為聯絡商辦,或有訓練未精、見識未到之處,即屬式百齡随軍帶同教練指示。

    該總兵系密将,楊昌浚等務當加意拊循,使之踴躍盡力;李鴻章所奏,将來加倍優給賞項,均依議行。

    程又炳一軍,着遵二十四日電旨,迅即赴閩。

    福建巡撫,着楊昌浚暫行兼署;俟海道一通,即移交劉銘傳接任』。

     三十日(辛未),谕軍機大臣等:『楊嶽斌奏「募勇啟程,并懇酌添營數」一折,據稱「湖南現有八營并現募十一營,兵不滿萬;懇再添募十一營,并為三十營,馳赴閩疆」等語。

    所奏與疊次谕旨不符;現在福建兵力已厚,若再添募多營,徒耗饟需、且滋紛擾。

    楊嶽斌着即于湖南現有八營及募就十一營内挑選精銳,并成十營,刻日統帶啟行;不得再行添募。

    該前督老于軍事,豈尚不知兵貴精、不貴多之義耶?所有湖南應給饟需,着龐際雲迅籌撥給,毋稍贻誤。

    另片奏「由湘達閩,道遠天寒;勇夫行糧,請饬湖北、江西兩省各籌撥銀六萬兩,迅解給放」等語。

    着卞寶第、彭祖賢、劉瑞芬籌給應用。

    将此由六百裡谕知楊嶽斌、卞寶第、彭祖賢,并傳谕龐際雲、劉瑞芬知之』。

     ——以上見「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