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中世紀之武人時代(1192—1606)
關燈
小
中
大
之久,朝議拒絕,遣使出境。
蓋日本皇族,自謂至上至尊天照女神之胤,國王向以天皇自尊。
蒙古書中,稱以“日本國王”,而自謂“蒙古皇帝”,日本承諾,則天皇與臣服蒙古之高麗國王相等,豈其所願乎?又其時幕府方強盛,将士能戰,自不為兵威所懾;而蒙古起于荒漠,未娴禮義,日本自不願為之臣屬。
一二六九年,使者又至,東渡對馬,日人拒而不納;乃執二人而還,送之燕京。
世祖待之甚厚,示以宮室之高巍,侍從之衆多,府庫之殷實,以為若此可不戰而臣服日本;因诏還之。
逾年,複使趙良弼偕高麗使者至日,緻書日皇,書中又雲:“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圖之!”朝議答書,草示鐮倉;将軍不可,令逐良弼。
明年,日本使者至燕京,中有前此放歸之二人。
其來也,将以偵伺蒙古軍隊,而為戰守之備。
世祖已知其情,從許衡之言,示以寬大。
于是日人深知蒙古能戰之士,皆為騎卒;日本孤立海中,風濤險惡,非大舟不能東渡;而蒙古時無水師,騎兵無所用之;創設海軍,尤非旦夕所能;因有所恃而無恐。
當是時,日本之高僧,數言“皇天震怒,罪此下民,苟無内亂疾疫,則有外來寇患”。
先是,十二世紀之末,日本有寺一萬七千,教徒四百七十餘萬,約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
及是,佛寺增至七萬二千,信者約三千萬人。
預言既出,人心惶恐,佥指所謂患者,應在蒙古,舉國上下,積極備戰。
鐮倉将軍,精選壯士;關東武人,日習武藝;朝臣則減削費用;人民則樂輸賦稅。
蓋值北條氏盛時,上下一心,故各事易為。
既而良弼又至,皆不報答,世祖震怒,诏高麗造軍艦千艘,聚兵四萬,貯積軍糧,以備東征。
國王得诏,上表陳情,極言國用匮乏,不能應命,辭極悲苦。
世祖不許,遣使者監工,克期制造。
國王不得已,重稅人民;民多流離,疾惡蒙古甚于日人。
一二七三年,世祖遣兵五千駐于高麗,将征日本。
會高麗大饑,軍需不敷,其明年,始大舉出發,共舟九百艘,載蒙古兵二萬五千,韓兵一萬五千;舟子九千,皆高麗人也。
舟至對馬,進攻陷之,屠戮壯丁,污辱婦女,殺及老幼。
敗報傳至,人心益懼,将軍乃命全國備戰,其故違者,殺之無赦。
既聞屠戮之慘,将士益憤,各有戰死之心。
就軍隊而言,日本戰士,勇猛與蒙古相等;惟無陣法,各手弓矢長戟短刀以禦敵。
且其時蒙古已有火器;鏖戰竟日,日軍勢敗,将退守要害,而援軍大至,蒙古兵不能登岸。
及夜,日人駛駕小舟,往來攻擊。
而蒙古兵因高麗水手,謂飓風将至,遂退。
此役也,蒙古兵卒,死者一萬餘人。
惟非戰敗,乃多死于舟破耳。
蒙古兵退朝鮮,奏謂大捷,因矢盡退還。
世祖信之,以為日本必有所懼,将不戰而服;遣杜世忠等,招日本國王往朝;令臣屬中國,如高麗例。
鐮倉輔臣北條時宗執而斬之,懸首于市。
全國上下,益節費用;練重兵,聚軍糧;且造小舟,輕便靈巧,以備潛攻。
世祖聞使者被殺,複诏高麗造艦千艘,練兵二萬。
蒙古兵在半島備東征者,數近五萬。
時蒙古亦已滅宋,世祖因命範文虎于南方召募水軍,制造臣艦,其大者駕駛水兵至三百人之多。
诏以阿剌罕、範文虎為大将,率兵十萬,征讨日本。
既而阿剌罕病不能行,以阿塔海代之。
一二八一年,大軍十萬,自福建東渡,約會高麗艦隊,同時進攻。
會途中遇風,南方艦隊後期而至。
高麗艦隊,攻擊對馬等地;日軍數戰不利,益征兵于諸郡。
時值五月,天氣炎熱,蒙古兵卒死于舟中者,三千餘人,而援兵不至,遂退高麗。
既而南方艦隊,薄近海岸;日軍環岸拒守,凡四十萬人,身冒矢石,前仆後繼,絡繹不絕。
元軍因不能登岸,百戰百勝之騎兵,遂無所用;加以大艦,重載軍需,行轉不便。
入夜則日本島民,辄駕小舟,往來襲擊。
蒙古軍苦之,因聚衆艦,鎖以鐵索,然進攻益難。
俄而飓風卒至,波濤騰空,樯折舵摧,船身漂蕩,率觸礁石,破碎沉沒,大将範文虎等擇堅舟先遁,棄士卒不顧。
數日風止,兵卒方伐木作筏,為西歸計;而日人來襲。
餘衆氣沮,力不能戰,遂遭屠殺,或俘虜,得生還者三人而已。
據生還者言,水兵固不聽節制,有逃亡者。
世祖憤甚,議更東征;會用兵于南方,群臣又谏,乃止。
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兵,四出征讨,威及歐洲。
迨至世祖,改國号曰元,并吞中國,可謂極盛時代;竟挫于蕞爾之日本。
此雖飓風作祟,抑别有故焉,當略述之:(一)蒙古之能戰者多為騎兵。
騎兵戰于廣漠之場,可以縱橫馳騁;今困于舟中,失其憑依,自無由逞其威武,故雖十萬之衆,除騎兵外,戰鬥力甚薄弱。
而日軍應戰者有四十萬之衆。
就人數而言,以一敵四,豈能必勝?況以客軍孤立海中,主客之勢,既不相如,攻守之利,自相懸絕。
(二)蒙古之滅宋也,宋人力戰,死者甚衆。
今其水手乃江南遺民,未忘國恥,豈肯為敵盡力?如《元史》所載:“水手總管等,不聽節制,辄逃去。
”良非虛言。
方當出兵之時,世祖召大将語曰:“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和耳。
”既知不和,而又遣之,宜其敗也。
(三)蒙古軍隊,極其殘酷,所在焚劫,辱人妻女,一二七四年之戰,日人已深銜之矣。
今戰争不力,則國破家亡,如此慘禍,深印入将士之心,故無不力戰者。
又值佛教正盛,舉國信仰,自上皇以及朝臣,争羅僧徒,日夜祈禱。
思想簡單之武人,固謂佛助之矣,因有所恃而不恐。
(四)高麗為蒙古所威脅,國内空乏,人心未服。
世祖诏令造艦,聚兵集糧,又值歲歉,賦稅奇重,人民散離,其從征士卒,願力戰乎?就地勢而言,高麗日本,僅一水之隔,自昔親善;一旦伐之,因而戰勝,且贻後日之憂。
故高麗遣軍助戰,攻破對馬,屢敗日軍,終托故而返。
方元兵之來侵也,龜山上皇禱于神宮,祈以身代國難。
自朝廷以及民間,無不拜佛,借求援助;各地寺僧,誦經念佛,鐘鼓之聲,徹夜不絕。
迨大風破沉元艦,僧徒謂由祈禱之虔,收為己功;朝廷因賜以土地,日益富盛;鐮倉将軍,且建築大寺以答神贶,以至鑄造鐘像,金銅缺乏。
至于将士,效死殺敵,反無賞賜及增加采地。
蓋戰敗元兵,非若源氏之滅平氏,可以奪其土地,分賜将士也。
但自元使來後,迄于戰事之起,戰士日習武藝,所費不赀。
戰勝之後,将軍懼元人報複,令兵嚴防不懈,所耗尤多。
其為守護及地頭者,益借權勢,管治其地,民衆怨憤,北條氏之勢漸衰。
又其輔政者,年少無知,政權因歸于師傅家臣。
當是時也,日本政治之組織,亦雲複矣。
将軍奪天皇之權,北條氏奪将軍之權,北條氏之家臣,又奪其主之權,内部日形分散,又與朝廷争權;天皇朝臣遂共謀之。
先是,八十八代後嵯峨天皇,相繼立其二子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因偏愛龜山,诏定永以其後為嗣。
及龜山天皇讓位其子,後深草上皇不服,訴于北條時宗。
時宗利皇族分離,因立其子為儲貳。
時宗殁後,龜山一支,有以背上皇遺诏切責關東者。
北條氏乃調停其間,定兩統疊立之議,以十年為互讓期;兩統嫉惡益甚,朝權日微。
北條氏又分藤原氏為五家,令疊為關白以分其勢;任罷之權已操于鐮倉,欲為攝政者,無不逢迎其意。
但久于位者,非鐮倉之利,在位遂不能久。
于是藤原氏以雖為關白,不能有為,惡鐮倉日甚。
會北條高時輔政,耽于酒色,畜犬噬人,賄賂公行,聽訟不公,将士遂紛紛據邑以叛。
後醍醐天皇 一三一八年,九十六代後醍醐天皇即位,時年三十有一,慨皇室之衰微,隐謀恢複。
會高時失政,天皇陰遣親臣二人,遊曆諸郡,審察形勢,密誘将士。
既而事洩,高時議廢帝;天皇賜以誓書,乃止。
會皇太子死,天皇欲廢兩統疊立之議,而立己子;高時固執不可。
天皇
蓋日本皇族,自謂至上至尊天照女神之胤,國王向以天皇自尊。
蒙古書中,稱以“日本國王”,而自謂“蒙古皇帝”,日本承諾,則天皇與臣服蒙古之高麗國王相等,豈其所願乎?又其時幕府方強盛,将士能戰,自不為兵威所懾;而蒙古起于荒漠,未娴禮義,日本自不願為之臣屬。
一二六九年,使者又至,東渡對馬,日人拒而不納;乃執二人而還,送之燕京。
世祖待之甚厚,示以宮室之高巍,侍從之衆多,府庫之殷實,以為若此可不戰而臣服日本;因诏還之。
逾年,複使趙良弼偕高麗使者至日,緻書日皇,書中又雲:“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圖之!”朝議答書,草示鐮倉;将軍不可,令逐良弼。
明年,日本使者至燕京,中有前此放歸之二人。
其來也,将以偵伺蒙古軍隊,而為戰守之備。
世祖已知其情,從許衡之言,示以寬大。
于是日人深知蒙古能戰之士,皆為騎卒;日本孤立海中,風濤險惡,非大舟不能東渡;而蒙古時無水師,騎兵無所用之;創設海軍,尤非旦夕所能;因有所恃而無恐。
當是時,日本之高僧,數言“皇天震怒,罪此下民,苟無内亂疾疫,則有外來寇患”。
先是,十二世紀之末,日本有寺一萬七千,教徒四百七十餘萬,約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
及是,佛寺增至七萬二千,信者約三千萬人。
預言既出,人心惶恐,佥指所謂患者,應在蒙古,舉國上下,積極備戰。
鐮倉将軍,精選壯士;關東武人,日習武藝;朝臣則減削費用;人民則樂輸賦稅。
蓋值北條氏盛時,上下一心,故各事易為。
既而良弼又至,皆不報答,世祖震怒,诏高麗造軍艦千艘,聚兵四萬,貯積軍糧,以備東征。
國王得诏,上表陳情,極言國用匮乏,不能應命,辭極悲苦。
世祖不許,遣使者監工,克期制造。
國王不得已,重稅人民;民多流離,疾惡蒙古甚于日人。
一二七三年,世祖遣兵五千駐于高麗,将征日本。
會高麗大饑,軍需不敷,其明年,始大舉出發,共舟九百艘,載蒙古兵二萬五千,韓兵一萬五千;舟子九千,皆高麗人也。
舟至對馬,進攻陷之,屠戮壯丁,污辱婦女,殺及老幼。
敗報傳至,人心益懼,将軍乃命全國備戰,其故違者,殺之無赦。
既聞屠戮之慘,将士益憤,各有戰死之心。
就軍隊而言,日本戰士,勇猛與蒙古相等;惟無陣法,各手弓矢長戟短刀以禦敵。
且其時蒙古已有火器;鏖戰竟日,日軍勢敗,将退守要害,而援軍大至,蒙古兵不能登岸。
及夜,日人駛駕小舟,往來攻擊。
而蒙古兵因高麗水手,謂飓風将至,遂退。
此役也,蒙古兵卒,死者一萬餘人。
惟非戰敗,乃多死于舟破耳。
蒙古兵退朝鮮,奏謂大捷,因矢盡退還。
世祖信之,以為日本必有所懼,将不戰而服;遣杜世忠等,招日本國王往朝;令臣屬中國,如高麗例。
鐮倉輔臣北條時宗執而斬之,懸首于市。
全國上下,益節費用;練重兵,聚軍糧;且造小舟,輕便靈巧,以備潛攻。
世祖聞使者被殺,複诏高麗造艦千艘,練兵二萬。
蒙古兵在半島備東征者,數近五萬。
時蒙古亦已滅宋,世祖因命範文虎于南方召募水軍,制造臣艦,其大者駕駛水兵至三百人之多。
诏以阿剌罕、範文虎為大将,率兵十萬,征讨日本。
既而阿剌罕病不能行,以阿塔海代之。
一二八一年,大軍十萬,自福建東渡,約會高麗艦隊,同時進攻。
會途中遇風,南方艦隊後期而至。
高麗艦隊,攻擊對馬等地;日軍數戰不利,益征兵于諸郡。
時值五月,天氣炎熱,蒙古兵卒死于舟中者,三千餘人,而援兵不至,遂退高麗。
既而南方艦隊,薄近海岸;日軍環岸拒守,凡四十萬人,身冒矢石,前仆後繼,絡繹不絕。
元軍因不能登岸,百戰百勝之騎兵,遂無所用;加以大艦,重載軍需,行轉不便。
入夜則日本島民,辄駕小舟,往來襲擊。
蒙古軍苦之,因聚衆艦,鎖以鐵索,然進攻益難。
俄而飓風卒至,波濤騰空,樯折舵摧,船身漂蕩,率觸礁石,破碎沉沒,大将範文虎等擇堅舟先遁,棄士卒不顧。
數日風止,兵卒方伐木作筏,為西歸計;而日人來襲。
餘衆氣沮,力不能戰,遂遭屠殺,或俘虜,得生還者三人而已。
據生還者言,水兵固不聽節制,有逃亡者。
世祖憤甚,議更東征;會用兵于南方,群臣又谏,乃止。
蒙古自成吉思汗起兵,四出征讨,威及歐洲。
迨至世祖,改國号曰元,并吞中國,可謂極盛時代;竟挫于蕞爾之日本。
此雖飓風作祟,抑别有故焉,當略述之:(一)蒙古之能戰者多為騎兵。
騎兵戰于廣漠之場,可以縱橫馳騁;今困于舟中,失其憑依,自無由逞其威武,故雖十萬之衆,除騎兵外,戰鬥力甚薄弱。
而日軍應戰者有四十萬之衆。
就人數而言,以一敵四,豈能必勝?況以客軍孤立海中,主客之勢,既不相如,攻守之利,自相懸絕。
(二)蒙古之滅宋也,宋人力戰,死者甚衆。
今其水手乃江南遺民,未忘國恥,豈肯為敵盡力?如《元史》所載:“水手總管等,不聽節制,辄逃去。
”良非虛言。
方當出兵之時,世祖召大将語曰:“又有一事,朕實憂之,恐卿輩不和耳。
”既知不和,而又遣之,宜其敗也。
(三)蒙古軍隊,極其殘酷,所在焚劫,辱人妻女,一二七四年之戰,日人已深銜之矣。
今戰争不力,則國破家亡,如此慘禍,深印入将士之心,故無不力戰者。
又值佛教正盛,舉國信仰,自上皇以及朝臣,争羅僧徒,日夜祈禱。
思想簡單之武人,固謂佛助之矣,因有所恃而不恐。
(四)高麗為蒙古所威脅,國内空乏,人心未服。
世祖诏令造艦,聚兵集糧,又值歲歉,賦稅奇重,人民散離,其從征士卒,願力戰乎?就地勢而言,高麗日本,僅一水之隔,自昔親善;一旦伐之,因而戰勝,且贻後日之憂。
故高麗遣軍助戰,攻破對馬,屢敗日軍,終托故而返。
方元兵之來侵也,龜山上皇禱于神宮,祈以身代國難。
自朝廷以及民間,無不拜佛,借求援助;各地寺僧,誦經念佛,鐘鼓之聲,徹夜不絕。
迨大風破沉元艦,僧徒謂由祈禱之虔,收為己功;朝廷因賜以土地,日益富盛;鐮倉将軍,且建築大寺以答神贶,以至鑄造鐘像,金銅缺乏。
至于将士,效死殺敵,反無賞賜及增加采地。
蓋戰敗元兵,非若源氏之滅平氏,可以奪其土地,分賜将士也。
但自元使來後,迄于戰事之起,戰士日習武藝,所費不赀。
戰勝之後,将軍懼元人報複,令兵嚴防不懈,所耗尤多。
其為守護及地頭者,益借權勢,管治其地,民衆怨憤,北條氏之勢漸衰。
又其輔政者,年少無知,政權因歸于師傅家臣。
當是時也,日本政治之組織,亦雲複矣。
将軍奪天皇之權,北條氏奪将軍之權,北條氏之家臣,又奪其主之權,内部日形分散,又與朝廷争權;天皇朝臣遂共謀之。
先是,八十八代後嵯峨天皇,相繼立其二子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因偏愛龜山,诏定永以其後為嗣。
及龜山天皇讓位其子,後深草上皇不服,訴于北條時宗。
時宗利皇族分離,因立其子為儲貳。
時宗殁後,龜山一支,有以背上皇遺诏切責關東者。
北條氏乃調停其間,定兩統疊立之議,以十年為互讓期;兩統嫉惡益甚,朝權日微。
北條氏又分藤原氏為五家,令疊為關白以分其勢;任罷之權已操于鐮倉,欲為攝政者,無不逢迎其意。
但久于位者,非鐮倉之利,在位遂不能久。
于是藤原氏以雖為關白,不能有為,惡鐮倉日甚。
會北條高時輔政,耽于酒色,畜犬噬人,賄賂公行,聽訟不公,将士遂紛紛據邑以叛。
後醍醐天皇 一三一八年,九十六代後醍醐天皇即位,時年三十有一,慨皇室之衰微,隐謀恢複。
會高時失政,天皇陰遣親臣二人,遊曆諸郡,審察形勢,密誘将士。
既而事洩,高時議廢帝;天皇賜以誓書,乃止。
會皇太子死,天皇欲廢兩統疊立之議,而立己子;高時固執不可。
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