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世系
關燈
小
中
大
ip&hellip渭川水力,大小無常,流淺沙深,即成阻閡&hellip&hellip故東發潼關,西引渭水,因藉人力,開通漕渠,量事程功,易可成就&hellip&hellip于是命宇文恺率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隋都長安)東至潼關,三百餘裡,名曰廣通渠,轉運通利,關内賴之。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乙 通濟渠 大業元年三月&hellip&hellip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闆渚(河南汜水縣東北)引河通于淮。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開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東注于洛。
又自闆渚引河達于淮海,謂之禦河。
河畔築禦道,樹以柳。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炀帝大業元年三月&hellip&hellip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複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汴。
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
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
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禦道,樹以柳。
(《資治通鑒》卷一八○《隋紀四》) 丙 永濟渠(即衛河) 大業四年正月,诏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
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丁 江南河 大業六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浙江杭縣),八百餘裡,廣十餘丈。
(《資治通鑒》一八一《隋紀五》) 2.鑿馳道 炀帝巡遊所至,鑿山築路,北路交通,為之一變。
上(炀帝)即皇帝位&hellip&hellip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山西河津縣),東接長平汲郡(河南汲縣),抵臨清關(河北新鄉縣東北,今名臨清鎮),度河至浚儀(河南開封縣)、襄城(河南襄城縣),達于上洛(陝西商縣),以置關防。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大業三年五月&hellip&hellip發河北十餘郡丁男,鑿太行山,達于并州,以通馳道。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發榆林北境,至其牙。
東達于薊,長三千裡,廣百步,舉國就役,開為禦道。
(《資治通鑒》一八○《隋紀四》) 3.築長城 隋北固邊防,屢次修築長城。
高祖&hellip&hellip受禅&hellip&hellip令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黃河,西拒綏州,南至勃出嶺,綿亘七百裡。
明年(開皇六年)上複令仲方發丁十五萬,于朔方已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寇。
(《隋書》卷六○《崔仲方傳》) 開皇七年二月&hellip&hellip發丁男十萬餘,修築長城。
(《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大業三年七月&hellip&hellip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大業四年七月,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林谷而東。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4.營宮室 甲 新都 開皇二年六月&hellip&hellip诏左仆射高颎&hellip&hellip等創造新都&hellip&hellip名新都曰大興城。
(《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乙 東都 炀帝即位&hellip&hellip始建東都&hellip&hellip每月役丁二百萬人。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丙 顯仁宮 大業元年三月&hellip&hellip又于皂澗營顯仁宮,采海内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丁 西苑 大業元年五月,築西苑,周二百裡。
其内為海,周十餘裡。
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出水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向背如神。
北有龍鱗渠&hellip&hellip萦纡注海内,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hellip&hellip窮極華麗。
(《資治通鑒》卷一八○《隋紀四》) 戊 迷樓 炀帝晚年&hellip&hellip項升&hellip&hellip能構宮室&hellip&hellip先進圖本&hellip&hellip帝覽大悅&hellip&hellip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hellip&hellip千門萬牖&hellip&hellip工巧之極,自古無有也&hellip&hellip人誤入者,雖終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喜,顧左右曰:“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
可目之曰迷樓。
” (韓偓《迷樓記》) 炀帝迷樓,上張四寶帳,帳各異名:一名散春愁,二名醉忘歸,三名夜酣香,四名延秋月。
(馮贽《南部煙花記》) 按史稱炀帝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
雖多,久而益厭,每遊幸,左右顧矚,無可意者,不知所适。
仍備責天下山川之圖,躬自曆覽,以求勝地,可置宮苑者。
遂又有晉陽、汾陽諸宮之營建焉。
五 隋之學術思想 自東漢至魏晉,中國之學術思想界,大起變遷,趨重哲學,由煩碎考古時代轉入于思想深邃時代,即為儒學、玄學之興廢也。
隋統一南北以後,趨重經學、文學,融和南北,已開三唐之盛。
此時期中,王通著《中說》,力倡孔孟之教,主張複興禮樂。
蓋苦于南北分裂,胡漢雜糅,而有統一之要求。
另一方面,則承玄學消歇之後,而為新儒教之建設。
唐時,韓愈、李翺繼之以論道、論性。
及宋,而理學盛興,皆由《中說》為之倡。
1.學術 甲 經學 隋代以前,北方學者大抵謹守漢儒師說。
至于南人,則崇王肅之說。
隋氏統一,南方之學,亦漸流傳北地。
《易》 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于國學。
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
(按所謂今者,指唐初而言,後仿此。
)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書》 梁陳所講,有孔(孔安國《尚書》為王肅所僞造)鄭二家。
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孔鄭并行,而鄭氏甚微。
(《隋唐》卷三二《經籍志一》) 《詩》 鄭玄作《毛詩箋》。
齊詩魏代已亡,魯時亡于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
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禮》 《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
唯鄭注立于國學,其餘并多散亡,又無師說。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春秋左氏》 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
《穀梁》範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預注,俱立國學。
然《公羊》、《穀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
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
至隋,杜氏盛行,服義及《公羊》、《穀梁》浸微。
今殆無師說。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孝經》 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并立國學。
而安國之本,亡于梁亂。
陳及周、齊,唯傳鄭氏。
至隋,秘書監王劭,于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
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于人間,漸聞朝廷。
後遂著令,與鄭氏并立。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論語》 古論先無師說。
梁、陳之時,唯鄭玄、何晏,立于國學,而鄭氏甚微。
周、齊鄭學獨立。
至隋,何、鄭并行。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乙 圖谶 自光武以圖谶興,其說遂盛行于世,至隋禁絕之。
宋大明中,始禁圖谶。
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
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
炀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谶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
自是無複其學。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開皇十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制:“私家不得隐藏緯候、圖谶。
” (《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然谶緯之學雖廢,而占蔔、相術、望氣等依然盛行。
(見《隋書&bull藝術傳》) 丙 佛學 佛教因後周之禁,驟見衰歇。
至隋文帝信佛,其教複盛。
開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聽出家。
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而又别寫藏于秘閣。
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hellip&hellip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于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分别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
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别為一部,謂之疑經。
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及戒律。
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
又所學者錄其當時行事,名之為記。
凡十一種。
(《隋書》卷三五《經籍志四》) 開皇二十年十二月&hellip&hellip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虛融&hellip&hellip所以雕鑄靈相,圖寫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誠敬。
其五嶽、四鎮,節宣雲雨;江河淮海,浸潤區域。
并生養萬物,利益兆人。
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
敢有毀壞偷盜佛及天尊像,嶽鎮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論。
沙門壞佛像,道士壞天尊者,以惡逆論。
” (《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至于魏晉談玄之風,至此已衰。
道家末流,乃假托神仙,以符箓、丹鼎而為号召矣。
2.搜集圖書 隋時搜集圖書最勤,得書最多。
雖僞撰不少(據《劉炫傳》),然《隋書&bull經籍志》所著錄,盛極古今,遂開唐宋學術一新紀元。
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
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
于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
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
于是總集編次,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等,于秘書内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于宮中。
其餘以實秘書内外之閣,凡三萬餘卷。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序》) 炀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
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绀琉璃軸,下品漆軸。
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又聚魏已來古迹名畫,于殿後起二台,東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寶台,藏古畫。
又于内道場集道佛經,别撰目錄。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序》) 炀帝好讀書著述,自為楊州總管,置王府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hellip&hellip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蔔、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新書&hellip&hellip共成三十一部,萬七千餘卷。
(按此即後世類書,及《永樂大典》、《圖書集成》之所由昉。
) (《資治通鑒》卷一八二《隋紀六》) 初,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
帝命秘書監柳顧言等诠次,除其複重猥雜,得正禦本三萬七千餘卷,納于東都修文殿。
(《資治通鑒》卷一二八《隋紀六》) 3.文學 隋之文學,亦襲六朝之餘風。
文帝惡文詞之绮靡,有意改革,加以勒禁。
甲 文 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
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绮則文過其意&hellip&hellip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hellip&hellip梁自大同之後,雅道淪缺,漸乖典則,争馳新巧&hellip&hellip周氏吞并梁荊,此風扇于關右,狂簡斐然成俗,流宕忘反,無所取裁。
高祖初統萬機,每念斫雕為樸,發号施令,鹹去浮華。
然時俗詞藻,猶多淫麗,故憲台執法,屢飛霜簡。
(《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 李谔&hellip&hellip遷治書侍禦史&hellip&hellip上書曰:“&hellip&hellip魏之三祖&hellip&hellip更尚文詞,競騁文華,遂成風俗。
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
遂複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争一字之巧。
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笃。
于是闾裡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hellip&hellip遞相師祖,久而愈扇&hellip&hellip”開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
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豔,付所司治罪。
自是公卿大臣,鹹知正路,莫不鑽仰墳集,棄絕華绮。
(《隋書》卷六六《李谔傳》) 至炀帝好文詞,專以詩賦取士。
炀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
暨乎即位,一變其風,其《與越公書》、《建東都诏》、《冬至受朝詩》,及《拟飲馬長城窟》,并存雅體,歸于典制。
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淫蕩。
故當時綴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
(《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 時之文人,見稱當世,則範陽盧思道、安平李德林、河東薛道衡、趙郡李元操、巨鹿魏澹、會稽虞世基、河東柳辯、高陽許善心等。
或鷹揚河朔,或獨步漢南,俱騁龍光,并驅雲路&hellip&hellip其潘徽、萬壽之徒,或學優而不切,或才高而無貴仕。
(《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 乙 書法 此外書法,亦與文學極有關連,顔之推曾綜論之。
隋氏獨重楷隸,今觀隋碑,已多與北體結構不同。
梁氏秘閣散逸以來,吾見二王真草多矣&hellip&hellip晉宋以來,多能書者。
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
大同之末,訛替滋生。
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僞字,前上為草,能傍作長之類是也。
朝野翕然以為楷式&hellip&hellip至為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遂便轉移。
爾後墳籍,略不可看。
北朝喪亂之餘,書迹鄙陋,加以專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
(《顔之推顔氏家訓》卷七《雜藝篇》) 按《北史&bull儒林傳》,黎景熙從崔浩學“楷篆”,頗與許氏(說文)有異。
趙文深少學“楷隸”,雅有鐘王之則。
冀俊善“隸書”,特工模寫。
則楷隸即今之行草,隸書即今之楷書,唯楷篆不識作何标格。
自隋之統一,南北派書法,乃合而為一,開唐以後虞、褚、顔、柳之端緒。
丙 音韻 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颉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诂》、《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自後漢佛法行于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hellip&hellip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别,諸家取舍,亦複不同。
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
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魚(語居切)虞(遇俱切)共為一韻,先(蘇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溝切)俱論是切。
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hellip&hellip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hellip&hellip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hellip&hellip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豪牦,分别黍累。
(《廣韻&bull陸法言切韻序》) 丁 國語 後魏初定中原,軍容号令,皆以夷語。
後染華俗,多不能通。
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按《北齊書&bull神武紀》,與《顔氏家訓》所載,彼時鮮卑人事戰争,而漢人事耕稼,漢人亦謹事鮮卑人,學鮮卑語。
《隋書&bull經籍志》所載國語(即鮮卑語)之書甚多。
隋與四方交通,意外國語文,亦必極盛,如唐所謂六蕃語者。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乙 通濟渠 大業元年三月&hellip&hellip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闆渚(河南汜水縣東北)引河通于淮。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開渠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東注于洛。
又自闆渚引河達于淮海,謂之禦河。
河畔築禦道,樹以柳。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炀帝大業元年三月&hellip&hellip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
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複自闆渚引河曆荥澤入汴。
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于淮。
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
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禦道,樹以柳。
(《資治通鑒》卷一八○《隋紀四》) 丙 永濟渠(即衛河) 大業四年正月,诏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
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丁 江南河 大業六年十二月&hellip&hellip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浙江杭縣),八百餘裡,廣十餘丈。
(《資治通鑒》一八一《隋紀五》) 2.鑿馳道 炀帝巡遊所至,鑿山築路,北路交通,為之一變。
上(炀帝)即皇帝位&hellip&hellip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山西河津縣),東接長平汲郡(河南汲縣),抵臨清關(河北新鄉縣東北,今名臨清鎮),度河至浚儀(河南開封縣)、襄城(河南襄城縣),達于上洛(陝西商縣),以置關防。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大業三年五月&hellip&hellip發河北十餘郡丁男,鑿太行山,達于并州,以通馳道。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發榆林北境,至其牙。
東達于薊,長三千裡,廣百步,舉國就役,開為禦道。
(《資治通鑒》一八○《隋紀四》) 3.築長城 隋北固邊防,屢次修築長城。
高祖&hellip&hellip受禅&hellip&hellip令發丁三萬,于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至黃河,西拒綏州,南至勃出嶺,綿亘七百裡。
明年(開皇六年)上複令仲方發丁十五萬,于朔方已東,緣邊險要,築數十城,以遏胡寇。
(《隋書》卷六○《崔仲方傳》) 開皇七年二月&hellip&hellip發丁男十萬餘,修築長城。
(《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大業三年七月&hellip&hellip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大業四年七月,發丁男二十餘萬築長城,自榆林谷而東。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4.營宮室 甲 新都 開皇二年六月&hellip&hellip诏左仆射高颎&hellip&hellip等創造新都&hellip&hellip名新都曰大興城。
(《隋書》卷一《高祖紀上》) 乙 東都 炀帝即位&hellip&hellip始建東都&hellip&hellip每月役丁二百萬人。
(《隋書》卷二四《食貨志》) 丙 顯仁宮 大業元年三月&hellip&hellip又于皂澗營顯仁宮,采海内奇禽、異獸、草木之類,以實園苑。
(《隋書》卷三《炀帝紀上》) 丁 西苑 大業元年五月,築西苑,周二百裡。
其内為海,周十餘裡。
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出水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向背如神。
北有龍鱗渠&hellip&hellip萦纡注海内,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hellip&hellip窮極華麗。
(《資治通鑒》卷一八○《隋紀四》) 戊 迷樓 炀帝晚年&hellip&hellip項升&hellip&hellip能構宮室&hellip&hellip先進圖本&hellip&hellip帝覽大悅&hellip&hellip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hellip&hellip千門萬牖&hellip&hellip工巧之極,自古無有也&hellip&hellip人誤入者,雖終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喜,顧左右曰:“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
可目之曰迷樓。
” (韓偓《迷樓記》) 炀帝迷樓,上張四寶帳,帳各異名:一名散春愁,二名醉忘歸,三名夜酣香,四名延秋月。
(馮贽《南部煙花記》) 按史稱炀帝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
雖多,久而益厭,每遊幸,左右顧矚,無可意者,不知所适。
仍備責天下山川之圖,躬自曆覽,以求勝地,可置宮苑者。
遂又有晉陽、汾陽諸宮之營建焉。
五 隋之學術思想 自東漢至魏晉,中國之學術思想界,大起變遷,趨重哲學,由煩碎考古時代轉入于思想深邃時代,即為儒學、玄學之興廢也。
隋統一南北以後,趨重經學、文學,融和南北,已開三唐之盛。
此時期中,王通著《中說》,力倡孔孟之教,主張複興禮樂。
蓋苦于南北分裂,胡漢雜糅,而有統一之要求。
另一方面,則承玄學消歇之後,而為新儒教之建設。
唐時,韓愈、李翺繼之以論道、論性。
及宋,而理學盛興,皆由《中說》為之倡。
1.學術 甲 經學 隋代以前,北方學者大抵謹守漢儒師說。
至于南人,則崇王肅之說。
隋氏統一,南方之學,亦漸流傳北地。
《易》 梁陳,鄭玄、王弼二注,列于國學。
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
(按所謂今者,指唐初而言,後仿此。
)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書》 梁陳所講,有孔(孔安國《尚書》為王肅所僞造)鄭二家。
齊代唯傳鄭義。
至隋,孔鄭并行,而鄭氏甚微。
(《隋唐》卷三二《經籍志一》) 《詩》 鄭玄作《毛詩箋》。
齊詩魏代已亡,魯時亡于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
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禮》 《周官》六篇,《古經》十七篇,《小戴記》四十九篇,凡三種。
唯鄭注立于國學,其餘并多散亡,又無師說。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春秋左氏》 晉時杜預,又為《經傳集解》。
《穀梁》範甯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預注,俱立國學。
然《公羊》、《穀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
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
至隋,杜氏盛行,服義及《公羊》、《穀梁》浸微。
今殆無師說。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孝經》 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并立國學。
而安國之本,亡于梁亂。
陳及周、齊,唯傳鄭氏。
至隋,秘書監王劭,于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
炫因序其得喪,述其議疏,講于人間,漸聞朝廷。
後遂著令,與鄭氏并立。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論語》 古論先無師說。
梁、陳之時,唯鄭玄、何晏,立于國學,而鄭氏甚微。
周、齊鄭學獨立。
至隋,何、鄭并行。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乙 圖谶 自光武以圖谶興,其說遂盛行于世,至隋禁絕之。
宋大明中,始禁圖谶。
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
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
炀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谶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
自是無複其學。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開皇十三年二月&hellip&hellip制:“私家不得隐藏緯候、圖谶。
” (《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然谶緯之學雖廢,而占蔔、相術、望氣等依然盛行。
(見《隋書&bull藝術傳》) 丙 佛學 佛教因後周之禁,驟見衰歇。
至隋文帝信佛,其教複盛。
開皇元年,高祖普诏天下,任聽出家。
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而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之處,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而又别寫藏于秘閣。
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hellip&hellip大業時,又令沙門智果,于東都内道場撰諸經目,分别條貫,以佛所說經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雜經。
其餘似後人假托為之者,别為一部,謂之疑經。
又有菩薩及諸深解奧義,贊明佛理者,名之為論及戒律。
并有大小及中三部之别。
又所學者錄其當時行事,名之為記。
凡十一種。
(《隋書》卷三五《經籍志四》) 開皇二十年十二月&hellip&hellip诏曰:“佛法深妙,道教虛融&hellip&hellip所以雕鑄靈相,圖寫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誠敬。
其五嶽、四鎮,節宣雲雨;江河淮海,浸潤區域。
并生養萬物,利益兆人。
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
敢有毀壞偷盜佛及天尊像,嶽鎮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論。
沙門壞佛像,道士壞天尊者,以惡逆論。
” (《隋書》卷二《高祖紀下》) 至于魏晉談玄之風,至此已衰。
道家末流,乃假托神仙,以符箓、丹鼎而為号召矣。
2.搜集圖書 隋時搜集圖書最勤,得書最多。
雖僞撰不少(據《劉炫傳》),然《隋書&bull經籍志》所著錄,盛極古今,遂開唐宋學術一新紀元。
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表請分遣使人,搜訪異本。
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
于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
及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
于是總集編次,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等,于秘書内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于宮中。
其餘以實秘書内外之閣,凡三萬餘卷。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序》) 炀帝即位,秘閣之書,限寫五十副本。
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绀琉璃軸,下品漆軸。
于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又聚魏已來古迹名畫,于殿後起二台,東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寶台,藏古畫。
又于内道場集道佛經,别撰目錄。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序》) 炀帝好讀書著述,自為楊州總管,置王府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hellip&hellip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蔔、釋、道,乃至蒱博鷹狗,皆為新書&hellip&hellip共成三十一部,萬七千餘卷。
(按此即後世類書,及《永樂大典》、《圖書集成》之所由昉。
) (《資治通鑒》卷一八二《隋紀六》) 初,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
帝命秘書監柳顧言等诠次,除其複重猥雜,得正禦本三萬七千餘卷,納于東都修文殿。
(《資治通鑒》卷一二八《隋紀六》) 3.文學 隋之文學,亦襲六朝之餘風。
文帝惡文詞之绮靡,有意改革,加以勒禁。
甲 文 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绮。
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
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绮則文過其意&hellip&hellip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hellip&hellip梁自大同之後,雅道淪缺,漸乖典則,争馳新巧&hellip&hellip周氏吞并梁荊,此風扇于關右,狂簡斐然成俗,流宕忘反,無所取裁。
高祖初統萬機,每念斫雕為樸,發号施令,鹹去浮華。
然時俗詞藻,猶多淫麗,故憲台執法,屢飛霜簡。
(《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 李谔&hellip&hellip遷治書侍禦史&hellip&hellip上書曰:“&hellip&hellip魏之三祖&hellip&hellip更尚文詞,競騁文華,遂成風俗。
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
遂複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争一字之巧。
連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笃。
于是闾裡童昏,貴遊總丱,未窺六甲,先制五言&hellip&hellip遞相師祖,久而愈扇&hellip&hellip”開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
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豔,付所司治罪。
自是公卿大臣,鹹知正路,莫不鑽仰墳集,棄絕華绮。
(《隋書》卷六六《李谔傳》) 至炀帝好文詞,專以詩賦取士。
炀帝初習藝文,有非輕側之論。
暨乎即位,一變其風,其《與越公書》、《建東都诏》、《冬至受朝詩》,及《拟飲馬長城窟》,并存雅體,歸于典制。
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淫蕩。
故當時綴文之士,遂得依而取正焉。
(《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 時之文人,見稱當世,則範陽盧思道、安平李德林、河東薛道衡、趙郡李元操、巨鹿魏澹、會稽虞世基、河東柳辯、高陽許善心等。
或鷹揚河朔,或獨步漢南,俱騁龍光,并驅雲路&hellip&hellip其潘徽、萬壽之徒,或學優而不切,或才高而無貴仕。
(《隋書》卷七六《文學傳序》) 乙 書法 此外書法,亦與文學極有關連,顔之推曾綜論之。
隋氏獨重楷隸,今觀隋碑,已多與北體結構不同。
梁氏秘閣散逸以來,吾見二王真草多矣&hellip&hellip晉宋以來,多能書者。
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為大損。
至梁天監之間,斯風未變。
大同之末,訛替滋生。
蕭子雲改易字體,邵陵王頗行僞字,前上為草,能傍作長之類是也。
朝野翕然以為楷式&hellip&hellip至為一字,唯見數點,或妄斟酌,遂便轉移。
爾後墳籍,略不可看。
北朝喪亂之餘,書迹鄙陋,加以專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
(《顔之推顔氏家訓》卷七《雜藝篇》) 按《北史&bull儒林傳》,黎景熙從崔浩學“楷篆”,頗與許氏(說文)有異。
趙文深少學“楷隸”,雅有鐘王之則。
冀俊善“隸書”,特工模寫。
則楷隸即今之行草,隸書即今之楷書,唯楷篆不識作何标格。
自隋之統一,南北派書法,乃合而為一,開唐以後虞、褚、顔、柳之端緒。
丙 音韻 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颉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诂》、《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自後漢佛法行于中國,又得西域胡書,能以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昔開皇初,有儀同劉臻等八人,同詣法言&hellip&hellip論及音韻,以今聲調既自有别,諸家取舍,亦複不同。
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
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魚(語居切)虞(遇俱切)共為一韻,先(蘇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溝切)俱論是切。
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hellip&hellip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hellip&hellip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hellip&hellip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豪牦,分别黍累。
(《廣韻&bull陸法言切韻序》) 丁 國語 後魏初定中原,軍容号令,皆以夷語。
後染華俗,多不能通。
故錄其本言,相傳教習,謂之國語。
(《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 按《北齊書&bull神武紀》,與《顔氏家訓》所載,彼時鮮卑人事戰争,而漢人事耕稼,漢人亦謹事鮮卑人,學鮮卑語。
《隋書&bull經籍志》所載國語(即鮮卑語)之書甚多。
隋與四方交通,意外國語文,亦必極盛,如唐所謂六蕃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