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漢的改德

關燈
我們讀上一章時,應該覺得奇怪。

    漢高帝自以為是水德;其後經過了好多人的抗争才改為土德。

    武帝太初元年,宣布改制;他用了三統說定正朔,用了五德說定服色。

    因為漢是黑統,黑統建寅,故以正月為歲首;又因漢是土德,土德尚黃,故以黃為服色。

    這件事再清楚沒有。

    現在王莽受禅,他在三統說中自居于白統,所以定十二月為歲首,犧牲的顔色用白;白統本上承黑統的,一點沒有問題。

    但何以他在五德說中竟自居于土德,和漢的制度一樣呢?又何以哀章作的銅櫃上寫“赤帝邦”,王莽的诏書裡又稱“赤帝漢氏高皇帝”,竟把漢朝說成了火德呢?依照鄒衍的說法,後代是用了前代所不勝之德去克伐前代的,所以夏用木德而克黃帝的土德,秦用水德而克周的火德。

    漢就算是改為火德,繼承它的也應是水德,何以王莽竟是土德呢?這事說來話長,請大家耐心聽着。

     王莽不是在诏書裡說過嗎?他是黃帝的後代,虞帝的苗裔。

    黃帝為土德,在這名号上就很清楚。

    虞帝為土德,《淮南子》裡也曾提起。

    既有兩代土德的祖先,他不當為土德嗎?這是理由之一。

    曆來的得天下有兩條路:一是唐、虞的禅讓,二是殷、周的征誅。

    鄒衍之說主“五德相勝”,要後代去克伐前代,這對于以征誅得天下的殷、周固甚适用,可是對于以禅讓得天下的虞、夏有些不恰當。

    王莽是早預備受漢的禅讓的,他肯用相勝式的五德說嗎?這是理由之二。

    隻要記得這兩個理由,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王莽著有一部家譜,稱為《自本》。

    上面說:黃帝的八世孫是虞舜。

    虞舜的後代妫滿,周武王封為陳侯。

    妫滿的十三世孫陳完,字敬仲,因國亂奔齊,齊桓公命他為卿。

    陳完的十一世孫田和,占有了齊國;過三世,稱齊王。

    到王建時,給秦滅了。

    項羽起兵,封王建的孫兒田安為濟北王。

    後來田安失國,齊人稱為王家,他們就姓了王。

    田安的曾孫王賀,在武帝時做繡衣禦史,逐捕魏郡群盜,全活甚多。

    他搬家到魏郡元城縣住,那邊的人很感激他,有一個老年人說:“從前春秋時沙麓崩,晉國掌占蔔的史官曾說:&lsquo陰為陽雄,土火相乘。

    過六百四十五年,此地該有聖女興,大概是齊國的田氏吧?&rsquo現在王家正搬在沙麓,時候隻差八十年了,想來将有聖女興起來了。

    ”這句話果然應在王政君的身上。

    王莽靠了這位聖女的力量,平步上青雲,從新都侯直做到皇帝。

    晉史所說的陰為陽之雄,土與火相乘,這預言應當實現了。

    王莽是土德的皇帝的子孫,當然繼續其土德,而他所代的也自然是火德了。

    可是有一件難處,漢分明是土德,如何可以把這土德讓與代漢的新而改居于火德呢? 我們所感到的困難,從漢人看來是不難的,因為他們有造僞的本領。

    他們說:王莽是舜後,漢高帝應是堯後;王莽受漢高帝之禅,正像舜受堯禅一樣。

    這樣講來,王莽做皇帝一事就不是他的陰謀的成功而是前定的事實了。

    但如何可以把漢高帝說成堯後呢? 漢高帝起于平民,大刀闊斧,打出了天下。

    他不像王莽的出于世家,他沒有什麼家譜,他也不想造一本假家譜。

    所以司馬遷生在武帝之世,替他作《本紀》,隻能說“父曰太公,母曰劉媪”,他的祖父是誰,已經不知道了。

    其實,就是他的父母也何嘗真知道!“太公”隻是“老太爺”的意思,“劉媪”則是“劉老太太”,究竟高帝的父親叫什麼,他的母親姓什麼,連這一點最基本的史實也渺茫了。

    他起于平民,可羞嗎?不,不但不可羞,且很可誇。

    隻要看司馬遷說的“秦始皇怕諸侯起兵,不給人尺土之封,然而王迹起于闾巷之間,讨伐之功超過了三代,這不是書中所說的大聖人嗎?這不是天意嗎?如果不是大聖人,怎能受了天命做皇帝呢!”這句話的用意,是要使人知道高帝的起于平民正可表示其出于天意;他的身份越是微賤,所表示的天意就越明白。

     但到了王莽之世,平民的漢高帝也不得不裝做世家了。

    劉歆是改造《國語》為《左傳》的人,他就淡淡地在《左傳》裡插入三段關于劉家上代的文字。

    把這三段文字綜合起來,便是:陶唐氏後有一個劉累,會得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