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第十三章 停泊塔希提群島

關燈
山巅和林木蔥籠的峽谷。

    那一個個尖峰像巍峨的天主教教堂的尖頂一樣輪廓分明;海灘上郁郁蒼蒼的椰樹林如纏腰綠帶環島一周,大浪猛烈地撞擊着沿岸的礁石卷起了高高的浪花,被濺出的白色水沫沖刷着海岸滋潤着它們。

     這一天,樣闆島沿着塔希提島的東側航行,好奇的人們聚集在右舷港,眼睛緊緊貼在望遠鏡上(幾位巴黎人每人一副),海島岸邊的一點一滴都能引起他們的極大興趣:首先看到的是帕佩努區,從山麓流下的一條小河穿越該區寬闊的山谷,然後通過懸崖間一塊好幾英裡寬的缺口注入大海;其次看到的是希提亞,這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港口,成百上千萬的柑桔從這兒運往舊金山;接下去便到了馬海納附近,1845年,島的占領者在這兒與當地土著人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激戰後,才征服了該島。

     下午,樣闆島穿過了狹窄的塔臘瓦奧地峽。

    繞半島航行時,西姆考耶艦長使樣闆島靠近了些,以便能夠讓人欣賞到陶提臘區的沃野和衆多水流的整個壯麗景色。

    正是密布的水網才使得這塊土地成了群島最富饒的地區之一。

    珊瑚質地基的太阿臘普半島上威嚴地豎立着一個個陡直的錐形體,那都是些熄滅的火山口。

     繼而,夕陽西墜滑向地平線之時,重重峰巅上凝聚着最後一片绯紅色的霞光,漸漸地色澤越來越淡,最後溶化在炎熱的輕紗薄霧中。

    不大會兒,整個島嶼被淡淡的暮色籠罩住,變得一片朦胧。

    陣陣晚風挾帶柑桔樹和檸檬樹的清香氣息從島上徐徐吹來。

    短暫的黃昏轉眼間逝去,随之而來的則是深沉 ①即現在的塔希提島,文學上用它比喻迷人的島,愛神之島。

    布幹韋爾在書中把它描寫得極美。

     ①是英國派到塔希提島的負有政治使命的傳教士。

     ②法國作家(1808—1890),《細腰蜂》為他的諷刺短文集。

    的黑夜。

     樣闆島此時正在繞過半島東南部頂端的海角,第二天晨光熹微之時,它已經轉到塔臘瓦奧地峽西側了。

     塔臘瓦奧區種植業非常發達、人口衆多,柑桔林間顯現出條條美麗的道路,它們把塔臘瓦奧區與帕皮裡連接在了一起。

    在該區的最高處,清晰地顯露出一座堡壘,正好俯瞰着地峽的兩側。

    堡壘裡裝備着幾門大炮,炮筒如同銅質滴水管突出在炮眼的外面。

    制高點的深處就隐藏着法厄同港。

     “這個自以為是的太陽車駕車夫,他的名字為什麼在這個地峽吃得開呢 ①?”伊韋爾奈心裡犯起了嘀咕。

     白天裡,樣闆島沿着塔希提島的西海岸緩緩移動。

    這一帶的海岸更為明确地顯示出了珊瑚質基礎。

    接下去看到的幾個區景緻多變,各有特色:帕佩裡區東一處西一處的沼澤平原;帕潑裡裡的天然良港馬塔亞;然後是流淌着費希裡亞河的大峽谷;峽谷深處,是一座500公尺高的山,它像一個面盆架,支撐着一個周長半公裡的大面盆。

    這個面盆就是一個舊火山口,那裡面肯定盛着滿滿的淡水,因為看不出它與大海有什麼聯系。

     阿霍勞諾是個産棉區,到處都是大塊大塊精耕細作過的棉田。

    駛過阿霍勞諾,便是帕帕拉區了,這是一個專門從事農墾的地區。

    過了馬拉海角後,樣闆島便沿着帕魯維亞大峽谷前進。

    這個峽谷是從迪亞黛姆分出來的,普納倫的水滋潤着它。

    駛過塔普納再往前,是塔陶角和法阿河口,這個時候,西姆考耶艦長使樣闆島微微偏往東北方向行駛,巧妙地避開了摩圖烏塔小島。

    到了下午6點鐘,樣闆島抵達帕皮提港灣的入口處停了下來。

     從入海口向港口望去,珊瑚礁岩間清楚地顯現出一條蜿蜒曲折的航道。

    航道兩旁用廢舊炮筒設置的航标一直延伸到法朗特角。

    明擺着,埃塞爾·西姆考耶手中有各種各樣的地圖,用不着依靠乘着小艇穿梭于航道入口區的領航員。

    不過,還是從港口駛來一隻船頭插着黃旗的小艇。

    原來,這是一隻來右舷港與樣闆島接洽事務的“健康衛生”艇。

    塔希提島上有一項嚴格的規定,沒有得到海關官員會同負責防疫的醫生簽發的入埠檢疫證之前,任何人不許上岸。

     小艇一到右舷港,來的醫生馬上與樣闆島當局聯系。

    其實隻需辦一個簡單的手續,因為億萬城的裡裡外外幾乎就沒有病人,不管怎麼說,像霍亂、流行形感冒、黃熱病等傳染病,島上壓根就沒有見識過。

    因此按照習慣簽發了入埠檢疫證。

    但是這個時候已近黃昏,天很快就要黑下來了,登岸時間隻好推遲到第二天。

    于是,樣闆島沉入了夢鄉,等待着朝陽升起之時的來臨。

     晨曦初露,便響起了隆隆的炮聲。

    這是前炮台在用21響禮炮向下風群島和法國保護地的首府——塔希提島緻意。

    與之同時,天文台的塔樓上,金太陽旗連續升降了三次。

     位于塔希提島主航道岬頭的“暗炮台”也一對一地發射了21響禮炮作為答謝。

     天剛一亮,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