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小傳
關燈
小
中
大
在論及宗教問題的作品中主張用全教會代表會議來限制這種政權。
贊成這種政權,并不能阻止他非笑騙子僧侶的迷信無知和煩瑣神學者的愚蠢。
他對于由路德倡導在1517年發生的宗教改革不曾表示同情。
英王亨利八世是宗教改革的徹底反對者,支持教皇,并于1521年發表一整本書攻擊路德,該著作是委托莫爾編輯的。
路德著文反駁,在文章裡罵亨利八世是&ldquo粗笨、糊塗、愚蠢的腦袋&rdquo,是&ldquo荒唐的小醜,不懂得什麼是信仰&rdquo。
1523年,《莫爾答路德所散布的對英王亨利八世的嘲弄》(&ldquoThomae Mori responsa ad convitia MartiniLutheri congesta in Henricum Regem Angliae eius nominisOctavum&rdquo)一文刊出,對路德這個&ldquo醉漢和野人&rdquo充滿着人身攻擊。
幾年後,英王亨利八世由于和教皇發生糾紛而改變了對宗教改革的态度。
引起糾紛的起因是,教皇完全受制于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不肯同意亨利八世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離婚。
亨利八世要離婚,乃是因為想納美貌宮女安·菩琳為皇後。
而實在的原因卻更深一層:和西班牙皇室聯姻這時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和教皇決裂,并使英國教會分立,意味着可以從擁有巨量珍寶和地産的英國天主教寺院手裡獲得大宗财富。
在莫爾看來,這樣的改革比路德的改革好不了多少。
1532年,他辭去大法官職務,這正是英王特别需要他支持的時候。
莫爾回到隐居的生活中,但這挽救不了英王向他報複。
他拒不出席安·菩琳的加冕典禮,這就使英王對他更加懷恨在心了。
莫爾被控告犯了叛國罪,說他和修道士尼巴頓有勾結,尼巴頓曾預言英王如納安·菩琳為後必遭毀滅。
可是對莫爾的控告是毫無根據的。
莫爾被宣告無罪。
當他的女兒因此表示高興時,他對她說:&ldquo把事情擱在一旁并不等于把事情就抹掉了。
&rdquo 1533年,亨利八世迫使議院通過法令,宣布他是英國教會的首領。
此外,他與安·菩琳重婚也被認為有效,而菩琳的女兒(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王)則被宣布為英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全英國最傑出的人物,包括莫爾在内,都必須宣誓承認英王是教會的首領。
莫爾因拒絕宣誓而被關進倫敦塔。
他在那裡關了一年多。
他堅不吐露他拒絕宣誓的理由。
1535年7月1日,他經由法庭特種委員會審訊,有一個暗中派到獄中擺布他的名叫裡奇的人,出面做假證人來控告他。
莫爾為自己辯護,神色自若。
可是,他還是被判有罪。
判詞稱:&ldquo送他回到倫敦塔,從那兒把他拖過全倫敦城解到泰柏恩行刑場,在場上把他吊起來,讓他累得半死,再從繩索上解開他,乘他沒有斷氣,割去他的生殖器,挖出他的肚腸,撕下他的心肺放在火上燒,然後肢解他,把他的四肢分釘在四座城門上,把他的頭挂在倫敦橋上。
&rdquo可是英王命令單把莫爾殺頭,以代替這種刑罰。
莫爾聽見後指出:&ldquo天呀,救救我的朋友們免叨這樣的恩惠吧!&rdquo 托馬斯·莫爾于1535年7月7日被處死刑。
他不屈不撓,視死如歸,臨刑前還說笑話。
莫爾被禁止最後向人民發出呼籲。
他告别了家人,自己用頭巾紮住眼睛,并且對劊子手說:&ldquo我的頸子是短的,好好瞄準,不要出醜。
&rdquo莫爾的頭終于挂在倫敦橋上示衆。
英王繼續迫害莫爾的家人,把他的妻子從家中逐出,剝奪了她的一切生活來源。
他的兒子有一段時間被囚禁在倫敦塔中。
1886年,天主教會為了把這位人文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傑出人物列入它的&ldquo殉道者&rdquo之林中,以力求鞏固自己的威信,便追封莫爾為聖徒,盡管莫爾的觀點絕不是正統的。
贊成這種政權,并不能阻止他非笑騙子僧侶的迷信無知和煩瑣神學者的愚蠢。
他對于由路德倡導在1517年發生的宗教改革不曾表示同情。
英王亨利八世是宗教改革的徹底反對者,支持教皇,并于1521年發表一整本書攻擊路德,該著作是委托莫爾編輯的。
路德著文反駁,在文章裡罵亨利八世是&ldquo粗笨、糊塗、愚蠢的腦袋&rdquo,是&ldquo荒唐的小醜,不懂得什麼是信仰&rdquo。
1523年,《莫爾答路德所散布的對英王亨利八世的嘲弄》(&ldquoThomae Mori responsa ad convitia MartiniLutheri congesta in Henricum Regem Angliae eius nominisOctavum&rdquo)一文刊出,對路德這個&ldquo醉漢和野人&rdquo充滿着人身攻擊。
幾年後,英王亨利八世由于和教皇發生糾紛而改變了對宗教改革的态度。
引起糾紛的起因是,教皇完全受制于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不肯同意亨利八世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離婚。
亨利八世要離婚,乃是因為想納美貌宮女安·菩琳為皇後。
而實在的原因卻更深一層:和西班牙皇室聯姻這時已經失去了意義,而和教皇決裂,并使英國教會分立,意味着可以從擁有巨量珍寶和地産的英國天主教寺院手裡獲得大宗财富。
在莫爾看來,這樣的改革比路德的改革好不了多少。
1532年,他辭去大法官職務,這正是英王特别需要他支持的時候。
莫爾回到隐居的生活中,但這挽救不了英王向他報複。
他拒不出席安·菩琳的加冕典禮,這就使英王對他更加懷恨在心了。
莫爾被控告犯了叛國罪,說他和修道士尼巴頓有勾結,尼巴頓曾預言英王如納安·菩琳為後必遭毀滅。
可是對莫爾的控告是毫無根據的。
莫爾被宣告無罪。
當他的女兒因此表示高興時,他對她說:&ldquo把事情擱在一旁并不等于把事情就抹掉了。
&rdquo 1533年,亨利八世迫使議院通過法令,宣布他是英國教會的首領。
此外,他與安·菩琳重婚也被認為有效,而菩琳的女兒(即後來的伊麗莎白女王)則被宣布為英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
全英國最傑出的人物,包括莫爾在内,都必須宣誓承認英王是教會的首領。
莫爾因拒絕宣誓而被關進倫敦塔。
他在那裡關了一年多。
他堅不吐露他拒絕宣誓的理由。
1535年7月1日,他經由法庭特種委員會審訊,有一個暗中派到獄中擺布他的名叫裡奇的人,出面做假證人來控告他。
莫爾為自己辯護,神色自若。
可是,他還是被判有罪。
判詞稱:&ldquo送他回到倫敦塔,從那兒把他拖過全倫敦城解到泰柏恩行刑場,在場上把他吊起來,讓他累得半死,再從繩索上解開他,乘他沒有斷氣,割去他的生殖器,挖出他的肚腸,撕下他的心肺放在火上燒,然後肢解他,把他的四肢分釘在四座城門上,把他的頭挂在倫敦橋上。
&rdquo可是英王命令單把莫爾殺頭,以代替這種刑罰。
莫爾聽見後指出:&ldquo天呀,救救我的朋友們免叨這樣的恩惠吧!&rdquo 托馬斯·莫爾于1535年7月7日被處死刑。
他不屈不撓,視死如歸,臨刑前還說笑話。
莫爾被禁止最後向人民發出呼籲。
他告别了家人,自己用頭巾紮住眼睛,并且對劊子手說:&ldquo我的頸子是短的,好好瞄準,不要出醜。
&rdquo莫爾的頭終于挂在倫敦橋上示衆。
英王繼續迫害莫爾的家人,把他的妻子從家中逐出,剝奪了她的一切生活來源。
他的兒子有一段時間被囚禁在倫敦塔中。
1886年,天主教會為了把這位人文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傑出人物列入它的&ldquo殉道者&rdquo之林中,以力求鞏固自己的威信,便追封莫爾為聖徒,盡管莫爾的觀點絕不是正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