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爾小傳
關燈
小
中
大
彼得羅夫斯基
托馬斯·莫爾于1478年生于倫敦。
他的父親約翰·莫爾屬于富裕的城市家庭。
在托馬斯的幼年,約翰曾任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
托馬斯·莫爾受到很好的教育。
當他還在孩提時代,就被送入倫敦的聖安東尼學校,在那裡很好地掌握了拉丁文。
十三歲時,由于父親的關系,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紅衣主教莫頓的家中。
莫頓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著名的政治家,甚至一度當過大法官。
莫爾很喜歡這位紅衣主教,他一生中都懷着愉快的心情回憶起寄住紅衣主教家中的情形。
1492年,莫爾進入牛津大學,在大學裡,由于他的卓越的才能,不但很快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和他的老師科利特、格羅辛、林納克等人成了忘年之交。
這些人都是人文主義者&mdash&mdash把人格和人性的研究放在第一位的中世紀煩瑣神學的反對者。
在牛津大學期間,莫爾對于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米蘭多拉伯爵皮科(1462&mdash1494)的著作非常着迷,莫爾曾将他的傳記以及他的叙述十二條人生準則的作品《十二把利劍》譯成英文。
皮科關于教會的見解,以及他想&ldquo清除&rdquo基督教教義的污垢的意向,都是莫爾感到親切的。
可是,莫爾的父親想把他造就成一個法學家,對他的向往古代語言和文學不表贊同。
1494年,父親迫使他離開牛津大學去專攻法律。
莫爾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有經驗的法學家的指導下很好地研究了英國的法律,使他很快得到了頭等律師的聲名。
可是,他沒有放棄對古代典籍的研究,并且在拉丁文和希臘文上都繼續不斷地精益求精。
他仍然從事在牛津大學早已開始的文學生涯。
到1497年①,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鹿特丹的伊拉斯莫斯第一次來到英國時就和莫爾結識了。
他們二人是在倫敦市長舉行的一次隆重的宴會上見面的,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内,他們都以自己的才思敏捷而博得彼此的愛慕。
伊拉斯莫斯最後不禁失聲叫出:&ldquo你不是莫爾還是誰!&rdquo莫爾立刻回答:&ldquo你要不是伊拉斯莫斯,才見鬼!&rdquo和伊拉斯莫斯結交後,莫爾更多地接近了人文主義者,他成為1498年擔任牛津大學希臘文講座的伊拉斯莫斯的小組裡的活躍分子。
後來,于1509年,在莫爾家中并在莫爾的影響下,伊拉斯莫斯寫成了他的有名的《愚贊》一書。
①根據〔英〕錢伯斯所著《托馬斯·莫爾》一書第70頁以及英國百科全書(ncyclopdia Britannica,1976年)第12卷,第437頁,伊拉斯莫斯首次來到英國并與莫爾相識是在1499年,而不是在1497年。
本書附錄二照俄譯本譯出,文中關于史實的叙述有些地方與有關的英文書籍所載不同.不一一加注。
&mdash&mdash中譯本編者 象《烏托邦》中的主人公拉斐爾·希斯拉德一樣,莫爾對希臘作家的愛好,甚于他對拉丁作家的愛好。
他尤其重視柏拉圖,并對他加以研究。
據伊拉斯莫斯證明,莫爾早在青年時代就對柏拉圖的&ldquo共産主義&rdquo思想很入迷。
研究柏拉圖的《共和國》的痕迹在《烏托邦》中清楚可見,他也熟讀并且愛好琉善。
象當時的大多數人文主義者一樣,莫爾還不能完全抛棄宗教的世界觀。
他認真地研究了奧古斯丁的作品,甚至一度進入卡特豪斯修道院。
修道院生涯使莫爾有可能潛心研究科學,可是修道院的生活方式,在他熟悉之後,使他不得不拒絕削發出家,仍然回到塵世。
莫爾作為一個律師,在數年之中,由于他主持公道,替受屈的人撐腰而聞名倫敦。
1504年,當他已滿二十六歲的時候,他被選為議員。
在議院中,他更是聲望卓著,同時也引起英王亨利七世的憎恨,因為亨利七世曾為公主的婚禮以及皇太子的晉爵士禮(順便提一提,這時這個皇太子已經死了)向國會勒索一筆補助費,莫爾發言反對。
議會削減了這筆補助費,
他的父親約翰·莫爾屬于富裕的城市家庭。
在托馬斯的幼年,約翰曾任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
托馬斯·莫爾受到很好的教育。
當他還在孩提時代,就被送入倫敦的聖安東尼學校,在那裡很好地掌握了拉丁文。
十三歲時,由于父親的關系,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紅衣主教莫頓的家中。
莫頓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著名的政治家,甚至一度當過大法官。
莫爾很喜歡這位紅衣主教,他一生中都懷着愉快的心情回憶起寄住紅衣主教家中的情形。
1492年,莫爾進入牛津大學,在大學裡,由于他的卓越的才能,不但很快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和他的老師科利特、格羅辛、林納克等人成了忘年之交。
這些人都是人文主義者&mdash&mdash把人格和人性的研究放在第一位的中世紀煩瑣神學的反對者。
在牛津大學期間,莫爾對于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米蘭多拉伯爵皮科(1462&mdash1494)的著作非常着迷,莫爾曾将他的傳記以及他的叙述十二條人生準則的作品《十二把利劍》譯成英文。
皮科關于教會的見解,以及他想&ldquo清除&rdquo基督教教義的污垢的意向,都是莫爾感到親切的。
可是,莫爾的父親想把他造就成一個法學家,對他的向往古代語言和文學不表贊同。
1494年,父親迫使他離開牛津大學去專攻法律。
莫爾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有經驗的法學家的指導下很好地研究了英國的法律,使他很快得到了頭等律師的聲名。
可是,他沒有放棄對古代典籍的研究,并且在拉丁文和希臘文上都繼續不斷地精益求精。
他仍然從事在牛津大學早已開始的文學生涯。
到1497年①,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鹿特丹的伊拉斯莫斯第一次來到英國時就和莫爾結識了。
他們二人是在倫敦市長舉行的一次隆重的宴會上見面的,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内,他們都以自己的才思敏捷而博得彼此的愛慕。
伊拉斯莫斯最後不禁失聲叫出:&ldquo你不是莫爾還是誰!&rdquo莫爾立刻回答:&ldquo你要不是伊拉斯莫斯,才見鬼!&rdquo和伊拉斯莫斯結交後,莫爾更多地接近了人文主義者,他成為1498年擔任牛津大學希臘文講座的伊拉斯莫斯的小組裡的活躍分子。
後來,于1509年,在莫爾家中并在莫爾的影響下,伊拉斯莫斯寫成了他的有名的《愚贊》一書。
①根據〔英〕錢伯斯所著《托馬斯·莫爾》一書第70頁以及英國百科全書(ncyclopdia Britannica,1976年)第12卷,第437頁,伊拉斯莫斯首次來到英國并與莫爾相識是在1499年,而不是在1497年。
本書附錄二照俄譯本譯出,文中關于史實的叙述有些地方與有關的英文書籍所載不同.不一一加注。
&mdash&mdash中譯本編者 象《烏托邦》中的主人公拉斐爾·希斯拉德一樣,莫爾對希臘作家的愛好,甚于他對拉丁作家的愛好。
他尤其重視柏拉圖,并對他加以研究。
據伊拉斯莫斯證明,莫爾早在青年時代就對柏拉圖的&ldquo共産主義&rdquo思想很入迷。
研究柏拉圖的《共和國》的痕迹在《烏托邦》中清楚可見,他也熟讀并且愛好琉善。
象當時的大多數人文主義者一樣,莫爾還不能完全抛棄宗教的世界觀。
他認真地研究了奧古斯丁的作品,甚至一度進入卡特豪斯修道院。
修道院生涯使莫爾有可能潛心研究科學,可是修道院的生活方式,在他熟悉之後,使他不得不拒絕削發出家,仍然回到塵世。
莫爾作為一個律師,在數年之中,由于他主持公道,替受屈的人撐腰而聞名倫敦。
1504年,當他已滿二十六歲的時候,他被選為議員。
在議院中,他更是聲望卓著,同時也引起英王亨利七世的憎恨,因為亨利七世曾為公主的婚禮以及皇太子的晉爵士禮(順便提一提,這時這個皇太子已經死了)向國會勒索一筆補助費,莫爾發言反對。
議會削減了這筆補助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