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烏托邦人的宗教
關燈
小
中
大
人言歸于好,使他們自己的心淨化,以免遭到迅速的重大的譴罰。
在到達教堂時,人群分開,男趨向右方,女趨向左方。
然後他們安排就坐,每戶男子坐在他們的父親前,女子坐在她們的母親前,這樣,在家管束子女的家長,出外仍監督子女的每一舉止。
他們又注意到,年輕的務必和年長的坐在一起,深恐小孩子們如自己互相照管,就會嬉戲調皮,而這時正是應該對神懷有虔誠敬畏的心情,給實踐善行以最大的、幾乎是唯一的激勵。
他們不宰殺牲畜作獻祭用。
既然上帝慈悲為懷,對萬物有好生之德,他們認為上帝不會看到流血和殺戮而感到高興。
他們燒香以及其他有芬芳氣味的東西,燃大量的燭。
他們明白,神所以是神,絲毫不借助于香燭,如同絲毫不借助于人的祈禱一樣。
可是他們喜歡這樣無害的拜神的方式。
人們感到,燒香燃燭,以及其他的儀式,不知怎地能使他們心境高尚,以更大的虔誠對神禮拜。
在教堂裡,人們穿白色的外套。
教士穿各種顔色的法衣,設計及式樣都很精彩,可是材料不象人們預期的那樣貴,既不繡金,也不鑲嵌寶石,而是用各種鳥羽巧妙地織成,其手工的價值不是任何貴重材料所能抵得上的。
此外,他們說,教士的法衣既然用羽毛交織成章,掩映分明,就含有神秘的意味。
人們體會了教士們關于這方面小心相傳的解釋後,會想起上帝對自己的恩澤,又從而想起自己對上帝應有的虔誠,以及人們相互的義務。
當這樣裝扮的教士從法衣室剛一走出,所有的人都恭敬地伏在地上。
這時,一切寂靜無聲,一個人看到教堂全體會衆,感到惶悚,好象某種神的力量在眼面前。
大家伏在地上一會兒後,教士作出手勢,他們才起來。
這時,他們唱贊神歌,雜以樂器奏出的音調。
樂器和我們這兒所見到的在形式上大不相同。
許多樂器比我們用的更加和諧,可是有些樂器卻甚至不能和我們的相提并論。
不過在某一點上他們确比我們遠為先進。
他們的全部音樂,無論是器樂還是聲樂,都能表達出自然情感,聲音和内容融合無間,無論是禱詞也好,是表示快樂、慰解、憂慮、悲傷或憤怒的歌詞也好,意義都能通過音調的形式表示出來,使聽衆深受感動,内心激奮。
最後,教士及會衆一齊念誦有固定形式的莊嚴禱文。
這個禱文詞句的編寫做到凡是大家所共同朗誦的,每個人可以應用到自己身上。
從禱文裡,每人認出神是萬物的創造者,是統治者,是一切其他幸福的給與者。
每人感謝神賜與自己全部的恩澤,尤其感謝神使自己有幸生在這個最快活的國家并且接受這個自己希望是最真正的信仰。
如果他在這些問題上是弄錯了,或是如果比起他的國家和信仰還有更美好的并且是更為神所贊許的,他就祈求神慈悲為懷,讓他有所了解,因為他情願遵循神所指引的任何道路。
可是如果他這個國家的形式是最好的,他的信仰是最真正的,那麼,他就祈求神使他堅定不移,并引導其他所有的人同樣過這種生活,同樣抱這種關于神的觀念,除非各種不同的信仰有給神的不可思議的意志以喜悅之處。
末了,每個人祈求能輕易地從塵世解脫,向神歸依,可是祈求人不敢決定這個解脫的來早來遲。
然而,假如不至于冒犯神威的話,他甯願雖死于痛苦而可以歸依神,不願貪戀塵世榮華而無從更早地接近神。
念完這樣的禱詞後,會衆又伏在地上片刻,然後起身走開用餐。
這天剩餘的時間,他們用于遊戲、運動、和戰術練習。
好,我已經力求準确地對你叙述了這個國家是怎樣組成的,認為這不但是最好的國家,而且是唯一名副其實的國家。
在别的國家,人們固然談說公共福利,但所奔走打算的卻隻是私人的利益。
在烏托邦,私有财産不存在,人們就認真關心公事。
誠然,以上兩種情況,都各有道理。
因為,在别的國家,許多人知道,不管國家怎樣繁榮,如果他們不為自己另作打算,他們就要挨餓。
因此,他們勢必把個人利益放在國民利益之上,亦即放在别人利益之上。
相反,在烏托邦,一切歸全民所有,因此隻要公倉裝滿糧食,就決無人懷疑任何私人會感到什麼缺乏。
原因是,這兒對物資分配十分慷慨。
這兒看不到窮人和乞丐。
每人一無所有,而又每人富裕。
當人們毫無憂慮,快樂而安靜地生活,不為吃飯問題操心,不因妻子有所需索的吵鬧而煩惱,不怕男孩貧困,不愁女孩沒有妝奁,而是對于自己以及家中的妻、兒、孫、曾孫、玄孫,以及綿綿不絕的無窮盡後代的生活和幸福都感到放心,那麼,還有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财富呢?我們還要考慮到,那些曾經從事勞動而現在已經喪失勞動力的人,和仍然從事勞動的人受到同樣的照顧。
于此,我倒願意聽一聽誰敢于把這種公道無私和流行于其他各國的所謂正義作個比較。
我敢保證,在那些國家中,我找不到關于正義以及公道無私的些微影蹤。
任何樣的貴族以及金鋪老闆和高利貸者,還有其實一事不做或做非國家所急需的事的人,他們全都在遊蕩和無益的奔逐中過着奢侈豪華的生活!這算是什麼貨色的正義呢?而一般勞動者、車夫、木匠以及農民,卻不斷辛苦操作,牛馬不如,可是他們的勞動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任何國家倘缺少這種勞動,甚至維持不了一年。
然而這些人所得不足以糊口,生活凄慘,還抵不上牛馬的遭遇。
牛馬不須這樣不停地做工,吃的刍秣不一定更粗劣,實際上味道還更好些,牛馬也不必為将來擔憂。
至于這些作工的,不但現在不得不一無所獲地勞累受苦,而且不免為将來貧苦的老年感到非常痛苦。
他們每天的收入如此微薄,甚至不敷當天開支,更談不上有節餘可以逐日儲存起來養老。
在到達教堂時,人群分開,男趨向右方,女趨向左方。
然後他們安排就坐,每戶男子坐在他們的父親前,女子坐在她們的母親前,這樣,在家管束子女的家長,出外仍監督子女的每一舉止。
他們又注意到,年輕的務必和年長的坐在一起,深恐小孩子們如自己互相照管,就會嬉戲調皮,而這時正是應該對神懷有虔誠敬畏的心情,給實踐善行以最大的、幾乎是唯一的激勵。
他們不宰殺牲畜作獻祭用。
既然上帝慈悲為懷,對萬物有好生之德,他們認為上帝不會看到流血和殺戮而感到高興。
他們燒香以及其他有芬芳氣味的東西,燃大量的燭。
他們明白,神所以是神,絲毫不借助于香燭,如同絲毫不借助于人的祈禱一樣。
可是他們喜歡這樣無害的拜神的方式。
人們感到,燒香燃燭,以及其他的儀式,不知怎地能使他們心境高尚,以更大的虔誠對神禮拜。
在教堂裡,人們穿白色的外套。
教士穿各種顔色的法衣,設計及式樣都很精彩,可是材料不象人們預期的那樣貴,既不繡金,也不鑲嵌寶石,而是用各種鳥羽巧妙地織成,其手工的價值不是任何貴重材料所能抵得上的。
此外,他們說,教士的法衣既然用羽毛交織成章,掩映分明,就含有神秘的意味。
人們體會了教士們關于這方面小心相傳的解釋後,會想起上帝對自己的恩澤,又從而想起自己對上帝應有的虔誠,以及人們相互的義務。
當這樣裝扮的教士從法衣室剛一走出,所有的人都恭敬地伏在地上。
這時,一切寂靜無聲,一個人看到教堂全體會衆,感到惶悚,好象某種神的力量在眼面前。
大家伏在地上一會兒後,教士作出手勢,他們才起來。
這時,他們唱贊神歌,雜以樂器奏出的音調。
樂器和我們這兒所見到的在形式上大不相同。
許多樂器比我們用的更加和諧,可是有些樂器卻甚至不能和我們的相提并論。
不過在某一點上他們确比我們遠為先進。
他們的全部音樂,無論是器樂還是聲樂,都能表達出自然情感,聲音和内容融合無間,無論是禱詞也好,是表示快樂、慰解、憂慮、悲傷或憤怒的歌詞也好,意義都能通過音調的形式表示出來,使聽衆深受感動,内心激奮。
最後,教士及會衆一齊念誦有固定形式的莊嚴禱文。
這個禱文詞句的編寫做到凡是大家所共同朗誦的,每個人可以應用到自己身上。
從禱文裡,每人認出神是萬物的創造者,是統治者,是一切其他幸福的給與者。
每人感謝神賜與自己全部的恩澤,尤其感謝神使自己有幸生在這個最快活的國家并且接受這個自己希望是最真正的信仰。
如果他在這些問題上是弄錯了,或是如果比起他的國家和信仰還有更美好的并且是更為神所贊許的,他就祈求神慈悲為懷,讓他有所了解,因為他情願遵循神所指引的任何道路。
可是如果他這個國家的形式是最好的,他的信仰是最真正的,那麼,他就祈求神使他堅定不移,并引導其他所有的人同樣過這種生活,同樣抱這種關于神的觀念,除非各種不同的信仰有給神的不可思議的意志以喜悅之處。
末了,每個人祈求能輕易地從塵世解脫,向神歸依,可是祈求人不敢決定這個解脫的來早來遲。
然而,假如不至于冒犯神威的話,他甯願雖死于痛苦而可以歸依神,不願貪戀塵世榮華而無從更早地接近神。
念完這樣的禱詞後,會衆又伏在地上片刻,然後起身走開用餐。
這天剩餘的時間,他們用于遊戲、運動、和戰術練習。
好,我已經力求準确地對你叙述了這個國家是怎樣組成的,認為這不但是最好的國家,而且是唯一名副其實的國家。
在别的國家,人們固然談說公共福利,但所奔走打算的卻隻是私人的利益。
在烏托邦,私有财産不存在,人們就認真關心公事。
誠然,以上兩種情況,都各有道理。
因為,在别的國家,許多人知道,不管國家怎樣繁榮,如果他們不為自己另作打算,他們就要挨餓。
因此,他們勢必把個人利益放在國民利益之上,亦即放在别人利益之上。
相反,在烏托邦,一切歸全民所有,因此隻要公倉裝滿糧食,就決無人懷疑任何私人會感到什麼缺乏。
原因是,這兒對物資分配十分慷慨。
這兒看不到窮人和乞丐。
每人一無所有,而又每人富裕。
當人們毫無憂慮,快樂而安靜地生活,不為吃飯問題操心,不因妻子有所需索的吵鬧而煩惱,不怕男孩貧困,不愁女孩沒有妝奁,而是對于自己以及家中的妻、兒、孫、曾孫、玄孫,以及綿綿不絕的無窮盡後代的生活和幸福都感到放心,那麼,還有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更大的财富呢?我們還要考慮到,那些曾經從事勞動而現在已經喪失勞動力的人,和仍然從事勞動的人受到同樣的照顧。
于此,我倒願意聽一聽誰敢于把這種公道無私和流行于其他各國的所謂正義作個比較。
我敢保證,在那些國家中,我找不到關于正義以及公道無私的些微影蹤。
任何樣的貴族以及金鋪老闆和高利貸者,還有其實一事不做或做非國家所急需的事的人,他們全都在遊蕩和無益的奔逐中過着奢侈豪華的生活!這算是什麼貨色的正義呢?而一般勞動者、車夫、木匠以及農民,卻不斷辛苦操作,牛馬不如,可是他們的勞動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任何國家倘缺少這種勞動,甚至維持不了一年。
然而這些人所得不足以糊口,生活凄慘,還抵不上牛馬的遭遇。
牛馬不須這樣不停地做工,吃的刍秣不一定更粗劣,實際上味道還更好些,牛馬也不必為将來擔憂。
至于這些作工的,不但現在不得不一無所獲地勞累受苦,而且不免為将來貧苦的老年感到非常痛苦。
他們每天的收入如此微薄,甚至不敷當天開支,更談不上有節餘可以逐日儲存起來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