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26-30)
關燈
小
中
大
是因為見到了死人而感到害怕,而是因為我看他時,覺得他一點也不像人,僅僅是一具動物的屍體。
而現在,我看瓦爾特時,他就像一個停下來的機器。
那才是可怕之處。
如果他隻是一具機器,那麼所有這些病痛、心碎、苦難,又都算得了什麼呢?” 他沒有回答,眼睛四下眺望着腳下的風景。
遼闊的原野在歡快、明媚的晨光中蔓延,一眼望去使人心曠神怡。
一塊塊整整齊齊的稻田鋪展在原野上,望也望不到邊。
稻田裡錯落着一個個身着布衣的農民的身影,他們正手握鐮刀辛勤地勞作着,真是一派祥和而溫馨的場景。
凱蒂打破了沉默。
“我說不出在修道院裡的所見所聞多麼地打動了我。
她們太出色了,那些嬷嬷,相形之下我一文不值。
她們放棄了一切,她們的家,她們的祖國,她們的愛,孩子,自由,還有許多點點滴滴的、在我現在看來都難以割舍的事兒,鮮花,碧綠的田野,秋日裡的漫步,書籍和音樂,還有舒适。
所有的東西她們都放棄了,所有的。
而她們為之投入的又是什麼呢?犧牲,貧窮,聽從吩咐,繁重的活計,祈禱。
對她們所有人來說,這個世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放地。
生活是一個她們情願背負的十字架,在她們的心裡始終希望——不,比希望要強烈得多,是向往、期待、渴求最終的死亡将她們引向永恒。
” 凱蒂握緊了雙手,極度痛苦地看着他。
“呃?” “如果根本沒有永恒的生命呢?如果死亡就是萬物的歸宿,那将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她們白白地放棄了一切。
她們被騙了。
她們是受到愚弄的傻瓜。
” 韋丁頓沉思了一會兒。
“我持以懷疑。
我懷疑她們的理想是否鏡花水月,并非如此重要。
她們的生活本身就已經成為美麗的東西。
我有一種想法,覺得唯一能使我們從對這個世界的嫌惡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然不斷創造出來的美的事物。
人們描摹的繪畫,譜寫的樂曲,編撰的書籍,和人們的生活。
而其中最為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
那是完美的藝術傑作。
” 凱蒂歎息了一聲。
他的話似乎深奧難解。
她還需要更多的提示。
“你去過交響音樂會嗎?”他繼續說道。
“是的,”她微笑着說,“我對音樂一竅不通,但是很喜歡聽。
” “管弦樂團裡的每一個成員負責一件樂器,你覺得在一支樂曲逐漸展開的同時,樂器的演奏者們會時刻關注樂隊的整體效果嗎?他們隻關心自己演奏的那部分,但是他們深知整支樂曲是優美的,即便沒人去注意聽它,它依然是優美的。
所以他們可以安心地演奏自己的那一部分。
” “那天你提到了‘道’。
”凱蒂稍停了一會兒說道,“說說‘道’是什麼。
” 韋丁頓瞧了她一眼,遲疑了片刻,而後那張滑稽的臉上輕輕地一笑。
他說道: “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
道是一條世間萬物都行走于上的永恒的路。
但它不是被萬物創造出來的,因為道本身也是萬物之一。
道中充盈着萬物,同時又虛無一物。
萬物由道而生,循着道成長,而後又回歸于道。
可以說它是方形但卻沒有棱角,是聲音卻不為耳朵能夠聽見,是張畫像卻看不見線條和色彩。
道是一張巨大的網,網眼大如海洋,卻恢恢不漏。
它是萬物寄居的避難之所。
它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一探窗口就能發現它的蹤迹。
不管它願意與否,它賜予了萬物行事的法則,然後任由它們自長自成。
依照着道,卑下會變成英武,駝背也可以變為挺拔。
失敗可能帶來成功,而成功則附藏着失敗。
但是誰能辨别兩者何時交替?追求和性的人可能會平順如孩童。
中庸練達會使勢強的人旗開得勝,使勢弱的人回避安身。
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強的人。
” “這有用嗎?” “有時有用,當我喝了六杯威士忌,眼望天空時,它就有用了。
” 兩人又都沉默了,而打破沉默的還是凱蒂。
“告訴我,‘死的卻是狗’,這是一句有出處的話嗎?” 韋丁頓的嘴角微微一挑,他已經準備好了答案。
但是此時此刻他的神經似乎出奇地敏感。
凱蒂沒有看他,但她的表情中的某種東西使他改變了主意。
“如果有出處我也不知是出自哪裡。
”他小心翼翼地說,“怎麼啦?” “沒什麼。
我忽然想起來的,聽起來有點耳熟。
” 又是一陣沉默。
“你單獨和你丈夫在一起的時候,”這次換成韋丁頓開口了,“我和軍醫談了談,我想我們應該了解一些内情。
” “呃?” “那名軍醫一直精神亢奮,說的話語無倫次,他的意思我可能沒有聽懂。
就我聽到的,你的丈夫是在做實驗時被感染的。
” “他總是離不開實驗。
他不是正宗的醫生,他是個細菌學家。
那也是他急着來這裡的原因。
” “從軍醫的話裡我沒有聽明白的是,他到底是意外感染還是故意拿自己做實驗。
” 凱蒂的臉色一下子變白了,韋丁頓的設想使她渾身顫抖。
他握住了她的手。
“請原諒我又談起了這個。
”他輕柔地說道,“但是我以為這可以使你感到一些安慰——我知道在這種場合任何勸說都是無濟于事的——或許這意味着瓦爾特是為科學犧牲的,是一個以身殉職的烈士。
” 凱蒂似乎有些不耐煩地聳了聳肩膀。
“瓦爾特是因為心碎而死的。
”她說。
韋丁頓沒有回答。
她朝他轉過臉來,細細地看着他。
她的臉色雖然蒼白,但神情十分堅定。
“他說‘死的卻是狗’是什麼意思?那是句什麼話?” “戈德·史密斯的詩——《挽歌》的最後一句。
”①
而現在,我看瓦爾特時,他就像一個停下來的機器。
那才是可怕之處。
如果他隻是一具機器,那麼所有這些病痛、心碎、苦難,又都算得了什麼呢?” 他沒有回答,眼睛四下眺望着腳下的風景。
遼闊的原野在歡快、明媚的晨光中蔓延,一眼望去使人心曠神怡。
一塊塊整整齊齊的稻田鋪展在原野上,望也望不到邊。
稻田裡錯落着一個個身着布衣的農民的身影,他們正手握鐮刀辛勤地勞作着,真是一派祥和而溫馨的場景。
凱蒂打破了沉默。
“我說不出在修道院裡的所見所聞多麼地打動了我。
她們太出色了,那些嬷嬷,相形之下我一文不值。
她們放棄了一切,她們的家,她們的祖國,她們的愛,孩子,自由,還有許多點點滴滴的、在我現在看來都難以割舍的事兒,鮮花,碧綠的田野,秋日裡的漫步,書籍和音樂,還有舒适。
所有的東西她們都放棄了,所有的。
而她們為之投入的又是什麼呢?犧牲,貧窮,聽從吩咐,繁重的活計,祈禱。
對她們所有人來說,這個世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放地。
生活是一個她們情願背負的十字架,在她們的心裡始終希望——不,比希望要強烈得多,是向往、期待、渴求最終的死亡将她們引向永恒。
” 凱蒂握緊了雙手,極度痛苦地看着他。
“呃?” “如果根本沒有永恒的生命呢?如果死亡就是萬物的歸宿,那将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她們白白地放棄了一切。
她們被騙了。
她們是受到愚弄的傻瓜。
” 韋丁頓沉思了一會兒。
“我持以懷疑。
我懷疑她們的理想是否鏡花水月,并非如此重要。
她們的生活本身就已經成為美麗的東西。
我有一種想法,覺得唯一能使我們從對這個世界的嫌惡中解脫出來的,就是縱使世事紛亂,人們依然不斷創造出來的美的事物。
人們描摹的繪畫,譜寫的樂曲,編撰的書籍,和人們的生活。
而其中最為豐饒的美,就是人們美麗的生活。
那是完美的藝術傑作。
” 凱蒂歎息了一聲。
他的話似乎深奧難解。
她還需要更多的提示。
“你去過交響音樂會嗎?”他繼續說道。
“是的,”她微笑着說,“我對音樂一竅不通,但是很喜歡聽。
” “管弦樂團裡的每一個成員負責一件樂器,你覺得在一支樂曲逐漸展開的同時,樂器的演奏者們會時刻關注樂隊的整體效果嗎?他們隻關心自己演奏的那部分,但是他們深知整支樂曲是優美的,即便沒人去注意聽它,它依然是優美的。
所以他們可以安心地演奏自己的那一部分。
” “那天你提到了‘道’。
”凱蒂稍停了一會兒說道,“說說‘道’是什麼。
” 韋丁頓瞧了她一眼,遲疑了片刻,而後那張滑稽的臉上輕輕地一笑。
他說道: “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
道是一條世間萬物都行走于上的永恒的路。
但它不是被萬物創造出來的,因為道本身也是萬物之一。
道中充盈着萬物,同時又虛無一物。
萬物由道而生,循着道成長,而後又回歸于道。
可以說它是方形但卻沒有棱角,是聲音卻不為耳朵能夠聽見,是張畫像卻看不見線條和色彩。
道是一張巨大的網,網眼大如海洋,卻恢恢不漏。
它是萬物寄居的避難之所。
它不在任何地方,可是你一探窗口就能發現它的蹤迹。
不管它願意與否,它賜予了萬物行事的法則,然後任由它們自長自成。
依照着道,卑下會變成英武,駝背也可以變為挺拔。
失敗可能帶來成功,而成功則附藏着失敗。
但是誰能辨别兩者何時交替?追求和性的人可能會平順如孩童。
中庸練達會使勢強的人旗開得勝,使勢弱的人回避安身。
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強的人。
” “這有用嗎?” “有時有用,當我喝了六杯威士忌,眼望天空時,它就有用了。
” 兩人又都沉默了,而打破沉默的還是凱蒂。
“告訴我,‘死的卻是狗’,這是一句有出處的話嗎?” 韋丁頓的嘴角微微一挑,他已經準備好了答案。
但是此時此刻他的神經似乎出奇地敏感。
凱蒂沒有看他,但她的表情中的某種東西使他改變了主意。
“如果有出處我也不知是出自哪裡。
”他小心翼翼地說,“怎麼啦?” “沒什麼。
我忽然想起來的,聽起來有點耳熟。
” 又是一陣沉默。
“你單獨和你丈夫在一起的時候,”這次換成韋丁頓開口了,“我和軍醫談了談,我想我們應該了解一些内情。
” “呃?” “那名軍醫一直精神亢奮,說的話語無倫次,他的意思我可能沒有聽懂。
就我聽到的,你的丈夫是在做實驗時被感染的。
” “他總是離不開實驗。
他不是正宗的醫生,他是個細菌學家。
那也是他急着來這裡的原因。
” “從軍醫的話裡我沒有聽明白的是,他到底是意外感染還是故意拿自己做實驗。
” 凱蒂的臉色一下子變白了,韋丁頓的設想使她渾身顫抖。
他握住了她的手。
“請原諒我又談起了這個。
”他輕柔地說道,“但是我以為這可以使你感到一些安慰——我知道在這種場合任何勸說都是無濟于事的——或許這意味着瓦爾特是為科學犧牲的,是一個以身殉職的烈士。
” 凱蒂似乎有些不耐煩地聳了聳肩膀。
“瓦爾特是因為心碎而死的。
”她說。
韋丁頓沒有回答。
她朝他轉過臉來,細細地看着他。
她的臉色雖然蒼白,但神情十分堅定。
“他說‘死的卻是狗’是什麼意思?那是句什麼話?” “戈德·史密斯的詩——《挽歌》的最後一句。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