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對悖謬的憤慨
關燈
小
中
大
給他的兄弟的一封信。
信中這樣寫道:IstesnichteinalterEinfall,denduoftvonmirgehört:IncredibilesedverumLügenundRomanemüssenwahrscheinlichseyn,HypothesenundFabeln;abernichdieWahrheitenundGrundlehrenunseresGlaubens.(verum:拉丁文,表示&ldquo不可思議但卻是真的&rdquo) 哈曼(JohannGeorgHamann)(1730-1788),德國作家、哲學家,出生并成長于柯尼斯堡,康德的朋友,以反對啟蒙時代的片面的理性主義思想而著稱,著作較為晦澀。
[12]語出哈曼1759年10月12日在柯尼斯堡寫給他的朋友林登的一封信。
信中這樣寫道:undIchhöreöftersmitmehrFreudedasWortGottesimMundeeinesPharisäers,alseinesZeugenwiderseinenWillen,alsausdemMundeeinesEngelsdesLichts. [13]&ldquo光彩奪目的惡&rdquo(splendideSynder)之後附有拉丁文vitiasplendida,語出Virtutespaganorumsplendidavitia(異教徒的美德是光彩奪目的惡)。
鄧尼曼的哲學史認為,這個意思、而非原話最早出自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Decivitatedei),而拉丁語修辭學家和作家拉克坦修(LuciusCciliusLactantiusFirmianus,250-325)在《神聖組織》(Institutionesdivinae)一書當中對此亦有展開。
[14]見莎士比亞喜劇《皆大歡喜》第2幕第3場中LordLafeu的台詞。
在克爾凱郭爾所閱讀的德譯本中,這一場被錯誤地寫為&ldquo第2幕第5場&rdquo。
德譯本中的台詞是這樣的:Mansagt,esgeschehnkeineWundermehr,undunsrePhilosophensinddazuda,dieübernatürlichenundunergründlichenDingealltäglichundtrivialzumachen. [15]根據下文,此語當出自德國宗教改革者路德,但研究者并未找到出處。
[16]見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第4幕第6場李爾王的台詞:JaundNeinzugleich,daswarkeineguteTheologie. [17]括号内原為德文halbzogsieihn,halbsankerhin。
語出歌德叙事短詩《漁夫》(DerFischer),故事大意是:一隻美人魚躍出海面責備漁夫,說他隻知道釣魚,而不知道享受大海給予人的幸福。
[18]丹麥語Lidende是多義詞,主要用法有:①受疾病、尤其是痛苦的疾病折磨的狀态;②遭受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比如損害、匮乏等)的折磨的狀态;③在語法現象中表示被動狀态。
結合上下文的意思,這裡取第3種意思,将之譯為&ldquo承受的&rdquo,以區别于&ldquo行動的&rdquo。
&ldquo承受的&rdquo就有&ldquo遭受的&rdquo、甚至&ldquo受苦受難的&rdquo意思,同一語詞在不同語境下表達的不同意思之間的微妙關系值得玩味。
[19]&ldquo自身和謬誤的标記&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dexsuietfalsi。
該術語很可能出自斯賓諾莎《倫理學》的第二部分,後作為表述真理的标準而廣泛地出現在哲學著作當中。
[20]&ldquo自身和謬誤的标記和評判&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dexogjudexsuietfalsi,其中og是丹麥語,意為&ldquo和&rdquo。
[21]原文為forarges,丹麥語中的被動形式。
[22]原文為tageForargelse。
信中這樣寫道:IstesnichteinalterEinfall,denduoftvonmirgehört:IncredibilesedverumLügenundRomanemüssenwahrscheinlichseyn,HypothesenundFabeln;abernichdieWahrheitenundGrundlehrenunseresGlaubens.(verum:拉丁文,表示&ldquo不可思議但卻是真的&rdquo) 哈曼(JohannGeorgHamann)(1730-1788),德國作家、哲學家,出生并成長于柯尼斯堡,康德的朋友,以反對啟蒙時代的片面的理性主義思想而著稱,著作較為晦澀。
[12]語出哈曼1759年10月12日在柯尼斯堡寫給他的朋友林登的一封信。
信中這樣寫道:undIchhöreöftersmitmehrFreudedasWortGottesimMundeeinesPharisäers,alseinesZeugenwiderseinenWillen,alsausdemMundeeinesEngelsdesLichts. [13]&ldquo光彩奪目的惡&rdquo(splendideSynder)之後附有拉丁文vitiasplendida,語出Virtutespaganorumsplendidavitia(異教徒的美德是光彩奪目的惡)。
鄧尼曼的哲學史認為,這個意思、而非原話最早出自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Decivitatedei),而拉丁語修辭學家和作家拉克坦修(LuciusCciliusLactantiusFirmianus,250-325)在《神聖組織》(Institutionesdivinae)一書當中對此亦有展開。
[14]見莎士比亞喜劇《皆大歡喜》第2幕第3場中LordLafeu的台詞。
在克爾凱郭爾所閱讀的德譯本中,這一場被錯誤地寫為&ldquo第2幕第5場&rdquo。
德譯本中的台詞是這樣的:Mansagt,esgeschehnkeineWundermehr,undunsrePhilosophensinddazuda,dieübernatürlichenundunergründlichenDingealltäglichundtrivialzumachen. [15]根據下文,此語當出自德國宗教改革者路德,但研究者并未找到出處。
[16]見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第4幕第6場李爾王的台詞:JaundNeinzugleich,daswarkeineguteTheologie. [17]括号内原為德文halbzogsieihn,halbsankerhin。
語出歌德叙事短詩《漁夫》(DerFischer),故事大意是:一隻美人魚躍出海面責備漁夫,說他隻知道釣魚,而不知道享受大海給予人的幸福。
[18]丹麥語Lidende是多義詞,主要用法有:①受疾病、尤其是痛苦的疾病折磨的狀态;②遭受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比如損害、匮乏等)的折磨的狀态;③在語法現象中表示被動狀态。
結合上下文的意思,這裡取第3種意思,将之譯為&ldquo承受的&rdquo,以區别于&ldquo行動的&rdquo。
&ldquo承受的&rdquo就有&ldquo遭受的&rdquo、甚至&ldquo受苦受難的&rdquo意思,同一語詞在不同語境下表達的不同意思之間的微妙關系值得玩味。
[19]&ldquo自身和謬誤的标記&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dexsuietfalsi。
該術語很可能出自斯賓諾莎《倫理學》的第二部分,後作為表述真理的标準而廣泛地出現在哲學著作當中。
[20]&ldquo自身和謬誤的标記和評判&rdquo原文為拉丁文indexogjudexsuietfalsi,其中og是丹麥語,意為&ldquo和&rdquo。
[21]原文為forarges,丹麥語中的被動形式。
[22]原文為tageForarge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