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想方案

關燈
闆那裡去問問,他能否用玩具來換書。

    假設老闆回答說:&ldquo我親愛的孩子,你的玩具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了。

    的确,當時你手上有錢,你可以拿它來買書或者買玩具。

    可是對于玩具來說這是樁尴尬的事:一旦被買走,它的全部價值也就喪失了。

    &rdquo那個孩子或許會想:這可真夠奇怪的。

    同樣,人們一度可以用同樣的代價買到自由或者奴役,那代價就是靈魂的自由選擇或棄權。

    于是他選擇了奴役。

    可是,假如現在他走到神的面前,問他是否能夠将之與自由交換,回答肯定會是:&ldquo毫無疑問,你以前能夠買到你所希望的任何東西,可是奴役的奇特之處就在于,人們一旦買它到手,它便毫無價值了,盡管人們付出了同樣高昂的代價。

    &rdquo我想知道那人會不會說:這可真奇怪。

    再比如說,兩軍對峙之際,有一位騎士,雙方都誠邀他入夥,可是他選擇了失敗的那方并且做了戰俘。

    作為戰俘他被帶到征服者的面前,他愚蠢得想按原先提供給他的條款來為征服者服務。

    我敢打賭那征服者會這樣對他說:&ldquo親愛的朋友,你現在是我的俘虜。

    的确,你曾經可以做另一種選擇,可現在一切都變了。

    &rdquo這難道不奇怪嗎?假如事實并非如此,假如瞬間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那麼孩子終歸買到了書,隻是他不知道這一點而錯誤地認為他買走的是玩具;而那個戰俘終究也可以在另一陣營作戰,隻是由于大霧的原因而沒有被看見,他終歸站在了他現在是其戰俘的一方。

    &ldquo堕落者與有德者對其道德狀況并無任何力量,但是在開始的時候他的确有力量成為這樣或那樣,就像一個人在把石頭扔出去之前有力量控制石頭,而把石頭扔出去之後卻不行了。

    &rdquo(亞裡士多德)[29]否則,扔石頭之舉就會變成一個幻象,那個投擲者把石頭拿在手中,盡管做出了投擲的動作,可那石頭卻如同懷疑論者所說的&ldquo飛矢&rdquo一樣,紋絲未動[46]。

     [29]&ldquo飛矢不動&rdquo為希臘懷疑論者芝諾為了反對運動的現實性所提出的著名命題之一 [30]這一部分的楷體字(原文為斜體)&ldquo救世主&rdquo(Frelser)、&ldquo解放者&rdquo(Forløser)、&ldquo調和者&rdquo(Forsoner)和&ldquo法官&rdquo(Dommer)均為《新約》中用來描述耶稣的詞彙。

     [31]&ldquo時候滿足&rdquo(TidensFylde)典出《加拉太書》第4章第4節,&ldquo及到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

    &rdquo [32]&ldquo憂&rdquo原文為Sorg,英譯為Sorrow。

    &ldquo憂&rdquo的意思取自《詩經·王風·黍離》中的詩句:&ldquo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rdquo [33]此處引申自《腓立比書》第3章第14節中保羅的話:&ldquo我隻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hellip&hellip&rdquo [34]語出《約翰福音》第3章第3至7節。

    耶稣對法利賽人尼哥德慕說:&ldquo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

    &rdquo而尼哥德慕說:&ldquo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rdquo耶稣說:&ldquo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rdquo [35]這一部分的楷體字&ldquo新(人)&rdquo(nyt〈Menneske〉)、&ldquo轉變&rdquo(Omvendelse)、&ldquo悔悟&rdquo(Anger)和&ldquo重生&rdquo(Gjenfødelsen)均為《新約》中廣泛使用的詞彙,亦為基督教救世論術語。

     [36]&ldquo那個單純的智者&rdquo(hiineenfoldigeVise)指蘇格拉底。

     [37]在希臘神話中,克裡特國王米諾斯(Minos)及其兄弟剌達曼提(Rhadamantus)以及宙斯的兒子艾楚斯(Æachus)負責在陰間根據人們的事功評判死者。

    在《申辯篇》當中,蘇格拉底稱他們為&ldquo真正的法官&rdquo。

     [38]原文在此句後用括号附有句意的希臘文&epsilon&pi&epsilon&iota&delta&alpha&nu&tau&iota&nu&alpha&lambda&eta&rho&omicron&nu&alpha&upsilon&tau&omega&nu&alpha&phi&alpha&iota&rho&omega&mu&alpha&iota。

     [39]&ldquo慣于編造無用且無法實施之思想方案的大師&rdquo(Projektmagere)語出賀伯格以拉丁文寫作的《尼爾斯·克裡姆的地下旅行》(NielsKlimsUnderjordiskeReise)一書。

     [40]此句源于丹麥諺語Hanharsåvistikkeopfundetkrudtet,即&ldquo他并沒有發明火藥&rdquo,指人創造性不大。

     [41]&ldquo到下一家去&rdquo(Huus-forbi)是流行牌戲中的術語。

    參注[16]。

     [42]&ldquo缺乏肯定的東西&rdquo不是直接引文,而是克爾凱郭爾時代的一個哲學術語,泛指對一種不完美的立場的批判。

    在《論反諷概念》中,克爾凱郭爾即寫到蘇格拉底&ldquo缺乏肯定的東西&rdquo。

     [43]關于&ldquo人類的欲念和體系的奧秘的&lsquo一半&rsquo&rdquo的思想很可能首先指柏拉圖對話《會飲》篇所講述的希臘神話。

    宙斯為了削弱人對神的反抗力量把人截成兩半,因此每個人都隻是人的一半,他要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以便成為完整的人。

    人的愛欲和對于整體的需求即來源于此。

    參《柏拉圖文藝對話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238至242頁。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談到&ldquo自我意識&rdquo及其發展的時候,發展并轉化了這種&ldquo欲望&rdquo和&ldquo一半&rdquo的思想。

    黑格爾指出:&ldquo就意欲的對象&mdash&mdash生命來說,否定或者是來自一個對方,亦即出于欲望,或者是以一個特殊形式與另外一個不相幹的形态相反對,或者是以生命的無機的普遍本性的形式來否定生命。

    &hellip&hellip自我意識隻有在一個别的自我意識裡才獲得它的滿足。

    &rdquo參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21頁。

     [44]在《申辯篇》中,當蘇格拉底被陪審團判處有罪之後,他前瞻了自己在另一個世界中的命運,表現出了對死亡的無畏,以及不知&ldquo是否死後更幸福&rdquo的觀點。

     [45]語出《約翰福音》第8章第34節。

    耶稣說:&ldquo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

    &rdquo [46]這段話是克爾凱郭爾是從其老師PoulMartinMøller的著作《古代哲學史講演大綱》中摘錄的,它取自亞裡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第3卷第5章(1114a)。

    在該書漢譯本中符合此意的原話是這樣說的:&ldquo但錯過了機會,正如一塊扔出去的石頭不能再拉回來一樣。

    但把石頭拾起來還是扔出去由于自己,開始之點是在人們自身之内。

    那不公正之人和放蕩之輩也是如此。

    在開始,他們本來可以不成為這等模樣,然而既然他們自願,也就無力加以改變了。

    &rdquo參《尼各馬科倫理學》(修訂本),苗力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