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想方案
關燈
小
中
大
定性的情形幾乎是一樣的。
多神論者有很多個神,而一神論者僅有一個;哲學家們有很多種思想,每一種都在一定程度上為真;而蘇格拉底隻有一個思想,但它是絕對的。
[8]原文在&ldquo怪人&rdquo(Særling)之後附有希臘詞&alpha&tau&omicron&pi&omega&tau&alpha&tau&omicron。
[9]括号内的引文原文寫為希臘文:&mu&alpha&iota&epsilon&upsilon&epsilon&sigma&alpha&iota&mu&epsilonó&epsilon&omicron&alpha&nu&alpha&gamma-&alpha&zeta&epsilon&iota,&gamma&epsilon&nu&nu&alpha&nu&alpha&pi&epsilon&omega&lambda&upsilon&sigma&epsilon&nu。
[10]&ldquo接生&rdquo原文為希臘文&mu&alpha&iota&epsilon&upsilon&epsilon&sigma&alpha&iota。
[11]克爾凱郭爾曾在《哲學片斷》的謄寫稿中這樣寫道:&ldquo人們需要通過設定一個在先存在的辦法來解釋生存中的矛盾(亞曆山大裡亞學派);人們通過某種來世存在來解釋生存中的矛盾(星球間的遷移)。
&rdquo這裡所說的&ldquo亞曆山大裡亞學派&rdquo指的是公元2世紀的神學思想傾向;而所謂&ldquo在另一個星球上&rdquo、&ldquo星球間的遷移&rdquo的說法可能指克爾凱郭爾生活時代中所展開的關于在另一個星球上生活的争論,海伯格和馬騰森的文章中都有此用法。
[12]&ldquo肯定的東西&rdquo一方面可能指黑格爾哲學的概念,另一方面可能指謝林的觀念。
謝林在&ldquo啟示哲學&rdquo的演講中把自己的哲學稱做&ldquo肯定的&rdquo哲學,而把前此的哲學思想,比如黑格爾哲學,稱為&ldquo否定的&rdquo哲學。
克爾凱郭爾曾于1841至1842年冬天在柏林聆聽了謝林的部分演講。
[13]&ldquo同甘共苦&rdquo原為拉丁文communenaufragium,取自Communenaufragiumdulce(est),直譯為&ldquo一起遭遇海難是甜蜜的&rdquo,故譯為&ldquo同甘共苦&rdquo。
[14]&ldquo調和&rdquo(mediere)是丹麥黑格爾主義者所使用的詞彙,對應于黑格爾哲學中的概念Vermittlung。
[15]&ldquo被保護人&rdquo(Client)指需要一個地位較高且有權勢的人保護的人。
羅馬時代,非羅馬居民沒有公民權,因而不能享受公民權益,不受羅馬法律的保護。
但是如果他們與羅馬公民建立關系并接受其保護的話(此人稱為Patron),他們就能享受羅馬法律的保護。
假如&ldquo被保護人&rdquo有了官司,&ldquo保護人&rdquo當在法庭上為其辯護。
Client一詞後來在英語和丹麥語中都指委托律師進行法律訴訟的&ldquo客戶&rdquo。
[16]此語源自丹麥語短語Narrengårogtagerenmedsig。
這是一種流行的紙牌遊戲,其中每張牌的價值由上面的圖案(比如,龍,馬,貓,房子,傻子等)和數字(12-0)來決定。
遊戲者按順序抽牌,依規則他們可與鄰座同伴交換。
交換結束時所有人亮牌,得分最低的将丢掉一分,而如果誰手中有張&ldquo傻子&rdquo(Nar),那個得分最低的人則将因之再丢一分。
[17]普羅弟科(Prodikus),希臘智者和著名的雄辯術教師,蘇格拉底的老師之一。
根據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把關于&ldquo歧路上的赫爾托斯的神話&rdquo歸之于他。
[18]柏拉圖的&ldquo迷狂&rdquo很可能指詩人創作時的那種失去平常理智的狀态。
參見朱光潛所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8頁。
[19]&ldquo激情的傾向&rdquo原文為希臘文&epsilon&upsilon&alpha&tau&alpha&phi&omicron&iota&alpha&epsilon&iota&pi&alpha&theta&omicron。
[20]我在《克裡托芬》中引的這一段隻能被視為是一個第三者的言論,既然這篇對話被視為是僞作。
克裡托芬抱怨蘇格拉底,認為在美德的問題上他隻不過是在&ldquo鼓動&rdquo[44],因此,從那一瞬起,蘇格拉底已經充分地在普遍意義上推薦了美德,現在,他把每個人交給他自己。
克裡托芬認為,這種行為一定有其根據,要麼蘇格拉底并不知道更多的東西,要麼他并不願意多說。
(參第410節) [21]&ldquo鼓動&rdquo在原文中除了用丹麥文opmuntrende表示外,還在其後附有希臘文&pi&rho&omicron&tau&epsilon&rho&alpha&mu&epsilon&nu&omicron。
[22]&ldquo無所不在且又無處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文etubiqueetnusquam。
[23]&ldquo謬誤&rdquo原文為Usandhed,英譯為untruth。
該詞在知識論的層面上指&ldquo謬誤&rdquo,與&ldquo真理&rdquo相對;而在倫理層面上則有&ldquo不老實&rdquo的意思。
這裡取其與&ldquo真理&rdquo相對立的意思權且譯為&ldquo謬誤&rdquo,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基督教語境中的&ldquo真理&rdquo不能在知識論的層面上、而應在倫理的層面上加以理解和把握。
這個意思在《約翰福音》14:6中表達得最為清楚。
耶稣說:&ldquo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rdquo [24]&ldquo改造&rdquo原文為omdanne,有&ldquo再-教育&rdquo、&ldquo再-訓化&rdquo的意思;而&ldquo再塑造&rdquo原文為omskabe,即&ldquo再-創造&rdquo。
[25]此處可能指奧古斯丁的觀點。
奧古斯丁設定了存在的等級,并且認為邪惡的根源在于意志的邪惡,在于遠離上帝的至高無上的存在而轉向自身相對低下的存在,因此,邪惡的意志剝奪了人身上的善。
參《上帝之城》,XII,6-8。
[26]&ldquo罪過&rdquo原文為Skyld(英文Guilt),&ldquo罪&rdquo原文為Synd(英文Sin)。
文中所有的楷體字對應于原文中的斜體字,以示強調,以下不一一注出。
[27]&ldquo自由就是自己能夠決定自身&rdquo(værehossigselv,deterjoFrihed)此句明顯出自黑格爾。
在《哲學全書》中黑格爾曾寫道:&ldquoFreiheitistebendie&beta,inseinemAndernbeisichselbstzuseyn&hellipFreiheitistnurda,wokeinAnderesfürnichist,dasichmichtselbstbin&rdquo。
[28]我們想放慢腳步,畢竟沒有什麼好着急的。
有時走得太慢會使人無法接近目标,但有時太快又會晃過那個目标。
在此我們要講一點希臘哲學了。
假如有一個小孩,他得到了一些零花錢,這錢剛好夠買一本好書或者買件玩具,因為這兩樣東西的價格差不多。
他買了玩具後,他還會有同樣多的錢來買書嗎?絕對不行,因為錢已經花掉了。
可是他或許可以到書店老
多神論者有很多個神,而一神論者僅有一個;哲學家們有很多種思想,每一種都在一定程度上為真;而蘇格拉底隻有一個思想,但它是絕對的。
[8]原文在&ldquo怪人&rdquo(Særling)之後附有希臘詞&alpha&tau&omicron&pi&omega&tau&alpha&tau&omicron。
[9]括号内的引文原文寫為希臘文:&mu&alpha&iota&epsilon&upsilon&epsilon&sigma&alpha&iota&mu&epsilonó&epsilon&omicron&alpha&nu&alpha&gamma-&alpha&zeta&epsilon&iota,&gamma&epsilon&nu&nu&alpha&nu&alpha&pi&epsilon&omega&lambda&upsilon&sigma&epsilon&nu。
[10]&ldquo接生&rdquo原文為希臘文&mu&alpha&iota&epsilon&upsilon&epsilon&sigma&alpha&iota。
[11]克爾凱郭爾曾在《哲學片斷》的謄寫稿中這樣寫道:&ldquo人們需要通過設定一個在先存在的辦法來解釋生存中的矛盾(亞曆山大裡亞學派);人們通過某種來世存在來解釋生存中的矛盾(星球間的遷移)。
&rdquo這裡所說的&ldquo亞曆山大裡亞學派&rdquo指的是公元2世紀的神學思想傾向;而所謂&ldquo在另一個星球上&rdquo、&ldquo星球間的遷移&rdquo的說法可能指克爾凱郭爾生活時代中所展開的關于在另一個星球上生活的争論,海伯格和馬騰森的文章中都有此用法。
[12]&ldquo肯定的東西&rdquo一方面可能指黑格爾哲學的概念,另一方面可能指謝林的觀念。
謝林在&ldquo啟示哲學&rdquo的演講中把自己的哲學稱做&ldquo肯定的&rdquo哲學,而把前此的哲學思想,比如黑格爾哲學,稱為&ldquo否定的&rdquo哲學。
克爾凱郭爾曾于1841至1842年冬天在柏林聆聽了謝林的部分演講。
[13]&ldquo同甘共苦&rdquo原為拉丁文communenaufragium,取自Communenaufragiumdulce(est),直譯為&ldquo一起遭遇海難是甜蜜的&rdquo,故譯為&ldquo同甘共苦&rdquo。
[14]&ldquo調和&rdquo(mediere)是丹麥黑格爾主義者所使用的詞彙,對應于黑格爾哲學中的概念Vermittlung。
[15]&ldquo被保護人&rdquo(Client)指需要一個地位較高且有權勢的人保護的人。
羅馬時代,非羅馬居民沒有公民權,因而不能享受公民權益,不受羅馬法律的保護。
但是如果他們與羅馬公民建立關系并接受其保護的話(此人稱為Patron),他們就能享受羅馬法律的保護。
假如&ldquo被保護人&rdquo有了官司,&ldquo保護人&rdquo當在法庭上為其辯護。
Client一詞後來在英語和丹麥語中都指委托律師進行法律訴訟的&ldquo客戶&rdquo。
[16]此語源自丹麥語短語Narrengårogtagerenmedsig。
這是一種流行的紙牌遊戲,其中每張牌的價值由上面的圖案(比如,龍,馬,貓,房子,傻子等)和數字(12-0)來決定。
遊戲者按順序抽牌,依規則他們可與鄰座同伴交換。
交換結束時所有人亮牌,得分最低的将丢掉一分,而如果誰手中有張&ldquo傻子&rdquo(Nar),那個得分最低的人則将因之再丢一分。
[17]普羅弟科(Prodikus),希臘智者和著名的雄辯術教師,蘇格拉底的老師之一。
根據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把關于&ldquo歧路上的赫爾托斯的神話&rdquo歸之于他。
[18]柏拉圖的&ldquo迷狂&rdquo很可能指詩人創作時的那種失去平常理智的狀态。
參見朱光潛所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8頁。
[19]&ldquo激情的傾向&rdquo原文為希臘文&epsilon&upsilon&alpha&tau&alpha&phi&omicron&iota&alpha&epsilon&iota&pi&alpha&theta&omicron。
[20]我在《克裡托芬》中引的這一段隻能被視為是一個第三者的言論,既然這篇對話被視為是僞作。
克裡托芬抱怨蘇格拉底,認為在美德的問題上他隻不過是在&ldquo鼓動&rdquo[44],因此,從那一瞬起,蘇格拉底已經充分地在普遍意義上推薦了美德,現在,他把每個人交給他自己。
克裡托芬認為,這種行為一定有其根據,要麼蘇格拉底并不知道更多的東西,要麼他并不願意多說。
(參第410節) [21]&ldquo鼓動&rdquo在原文中除了用丹麥文opmuntrende表示外,還在其後附有希臘文&pi&rho&omicron&tau&epsilon&rho&alpha&mu&epsilon&nu&omicron。
[22]&ldquo無所不在且又無處存在&rdquo原文為拉丁文etubiqueetnusquam。
[23]&ldquo謬誤&rdquo原文為Usandhed,英譯為untruth。
該詞在知識論的層面上指&ldquo謬誤&rdquo,與&ldquo真理&rdquo相對;而在倫理層面上則有&ldquo不老實&rdquo的意思。
這裡取其與&ldquo真理&rdquo相對立的意思權且譯為&ldquo謬誤&rdquo,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基督教語境中的&ldquo真理&rdquo不能在知識論的層面上、而應在倫理的層面上加以理解和把握。
這個意思在《約翰福音》14:6中表達得最為清楚。
耶稣說:&ldquo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rdquo [24]&ldquo改造&rdquo原文為omdanne,有&ldquo再-教育&rdquo、&ldquo再-訓化&rdquo的意思;而&ldquo再塑造&rdquo原文為omskabe,即&ldquo再-創造&rdquo。
[25]此處可能指奧古斯丁的觀點。
奧古斯丁設定了存在的等級,并且認為邪惡的根源在于意志的邪惡,在于遠離上帝的至高無上的存在而轉向自身相對低下的存在,因此,邪惡的意志剝奪了人身上的善。
參《上帝之城》,XII,6-8。
[26]&ldquo罪過&rdquo原文為Skyld(英文Guilt),&ldquo罪&rdquo原文為Synd(英文Sin)。
文中所有的楷體字對應于原文中的斜體字,以示強調,以下不一一注出。
[27]&ldquo自由就是自己能夠決定自身&rdquo(værehossigselv,deterjoFrihed)此句明顯出自黑格爾。
在《哲學全書》中黑格爾曾寫道:&ldquoFreiheitistebendie&beta,inseinemAndernbeisichselbstzuseyn&hellipFreiheitistnurda,wokeinAnderesfürnichist,dasichmichtselbstbin&rdquo。
[28]我們想放慢腳步,畢竟沒有什麼好着急的。
有時走得太慢會使人無法接近目标,但有時太快又會晃過那個目标。
在此我們要講一點希臘哲學了。
假如有一個小孩,他得到了一些零花錢,這錢剛好夠買一本好書或者買件玩具,因為這兩樣東西的價格差不多。
他買了玩具後,他還會有同樣多的錢來買書嗎?絕對不行,因為錢已經花掉了。
可是他或許可以到書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