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謝謝你。
如果我打攪了你們的聚會,我感到抱歉。
感謝你們讓我進你們的家門。
&rdquo朱莉安娜從霍桑和卡羅琳面前走過。
她穿過人群,朝卧室走去,去拿她的外套和手提包。
她穿外套的時候,霍桑出現在她身後。
&ldquo你知道你像什麼嗎?&rdquo他轉過身對站在他身旁的卡羅琳說道:&ldquo這個女人半人半仙,像個神秘的小精靈&hellip&hellip&rdquo他擡起手揉了揉眉毛,揉的時候弄歪了眼鏡。
&ldquo一個不知疲倦地在大地上遊蕩的精靈。
&rdquo他把眼鏡扶好。
&ldquo她率性而為,隻是想表達自己的存在。
她并不打算到這兒來傷害他人。
隻是這件事碰巧發生在她身上,就像我們碰巧遇到了某種天氣。
我很高興她來。
她從書中揭露的東西并不讓我感到難過。
她并不知道自己到這兒來會幹些什麼,會發現什麼。
我覺得我們都很幸運。
我們就别再為此事生氣了,好嗎?&rdquo 卡羅琳說:&ldquo她确确實實讓人心煩。
&rdquo &ldquo現實生活就是如此。
&rdquo霍桑說。
他把手伸向朱莉安娜。
&ldquo感謝你在丹佛做的一切。
&rdquo他說道。
朱莉安娜握了握他的手。
&ldquo再見。
&rdquo她說道,&ldquo聽你妻子的話,至少随身帶把槍。
&rdquo &ldquo我不會帶槍的。
&rdquo他說道,&ldquo我早已下定決心。
我不會再為此事而煩惱。
我緊張的時候,特别是在夜晚,會不時地求問神谕。
情況看來還不錯。
&rdquo他笑了笑。
&ldquo事實上,如果還有什麼能讓我煩惱的話,就是知道站在客廳裡一邊聽一邊吃的那幫遊手好閑的家夥,在我們談話的時候把我們家的酒全都喝光了。
&rdquo說完他轉過身,大步朝餐櫃走去,去給他的酒加冰塊。
&ldquo這裡的事做完了,你要去哪裡呢?&rdquo卡羅琳問。
&ldquo我不知道。
&rdquo她不會為這個問題感到煩惱。
她想,我一定和霍桑有點像。
我放得下任何事,不管它有多麼重要。
&ldquo或許我會回到我丈夫弗蘭克身邊。
今晚我給他打過電話,但沒打通。
我可能會再打一次。
先看看到時我心情怎樣吧。
&rdquo &ldquo盡管你為我們做了許多,你說你為我們做了許多&mdash&mdash&rdquo &ldquo你希望我從沒來過你們家。
&rdquo朱莉安娜說。
&ldquo如果你真救了霍桑一命&hellip&hellip這令我敬畏,也讓我沮喪。
你和霍桑說的話不少我都聽不懂。
&rdquo &ldquo很奇怪,&rdquo朱莉安娜說,&ldquo我從沒想到真相會讓你們不高興。
&rdquo她想,真相和死亡一樣可怕,但是比死亡更難發現。
因此我很幸運。
&ldquo我還以為你們會和我一樣興奮不已呢。
原來是場誤會,是不是?&rdquo說完她笑了。
過了片刻,阿本德森夫人也勉強地笑了笑。
&ldquo好吧,再見了。
&rdquo 一會兒工夫,朱莉安娜又重新走在石闆路上,走在從客廳滲過來的支離破碎的燈光裡,走過屋前的草坪,進入到一片暗影裡,然後上了人行道。
她一直往前走,再也沒有回頭看一眼阿本德森的家。
她一邊走一邊左右留意着,看有沒有出租車或者小轎車亮着燈光,充滿生機地出現在街道上,把她帶回自己的旅館。
迪克的世界 韓松 我知道有迪克這個人很晚,1996年去美國逛當地的科幻書店,都不曉得他,竟沒有買他的書。
後來大概2003年才知道,當時迪克已經死了二十一年,中國才有出版社譯了他的書來出。
以前都以為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牛,不知道還有個迪克。
後來一天天感覺不一樣了。
現在聽說能為迪克的書寫跋,能與這個牛人陰陽對話,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坐在電腦前甚至有一種畢恭畢敬感。
但他是一個美國人,我們中國人,對于美國人,其實是有隔閡的。
尤其迪克,更是難以理解的一個人,雖然他的書中寫到了東方文化和《易經》。
其實,就算在他自己的文化中,他也很長時期難以讓人理解,隻有一群死忠的粉絲捧他。
他是一個遲遲才被承認的天才。
一年前,在四川參加星雲獎儀式時便聽說,有人在譯迪克的這麼一套書。
美方的代理者認為迪克是主流作家,因此沒有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出版商參與進來。
所以今天看到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版本。
迪克在世時,也曾寫過一些主流小說,但有生之年隻出版過一本。
關于迪克的生平,如今人們介紹得已經很多了,大緻是這麼一些情況: 他生于1928年,卒于1982年,隻活了五十四歲。
他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差不多也都命不長。
他活着時,幾乎就是個&ldquo撸瑟&rdquo,也就是失敗者,比屌絲還差的感覺。
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但出生後五周就死了。
迪克認為是母親照料不周,因此恨他媽,家庭關系不好。
而父親在迪克四歲時,也抛家而去。
迪克結過五次婚,都離了。
成年迪克靠安非他明活着,還吸毒,經常陷入神經錯亂中。
他有嚴重的焦慮症,不能與人正常交往。
他還患上了妄想症,認為自己被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監視。
他有廣場恐懼症,連在公衆面前吃東西,都感到困難。
他還患上了抑郁症,曾嘗試自殺。
他在七十年代後,沉湎于超自然,着迷于玄學和神學,并一度稱獲得天啟。
他隻短暫地上過一年大學,讀哲學,在加大伯克利分校。
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加利福尼亞。
他是一位多産的作家,從1952年開始寫作,到1982年去世,創作了整整三十年,寫了四十四部長篇小說,以及一百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說。
他常常為掙稿費養活自己而拼命寫。
他沒有其他工作。
他的個人經濟狀況很窘迫,在五十年代,一度連圖書館借書的過期罰款都交不起。
他還交不起美國政府的稅金。
于是另一位偉大的科幻作家海因萊因借他錢。
海因萊因還說要為迪克買台電動打字機。
除了科幻,他也寫主流小說或者我們所說的純文學,但生前極難出版,還總是遭到人們的白眼和嘲笑。
他簡直是一生潦倒。
有些讓人想到卡夫卡和卡佛,或者曹雪芹。
後來有人根據他的名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了《銀翼殺手》(經常被評為史上科幻電影排行榜上的冠軍),但還沒等到公映,迪克就死了。
他寫了那麼多書,隻得過一次雨果獎。
雨果獎和星雲獎同為世界科幻的最高榮譽。
另一位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得過十次雨果獎和星雲獎。
但在他死後,他的書不停地再版,他被驚呼為我們時代的一位偉大作家和前衛作家,也可能是最讓人吃驚和震撼的作家。
有人用他的名字設立了科幻獎。
他的小說頻頻被翻拍成電影,除了《銀翼殺手》,還有《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等,總共十部。
導演包括斯皮爾伯格、吳宇森等人。
2012年,我去英國,在倫敦的主流書店和科幻書店,看到迪克的書都擺在十分顯眼的位置,與一般讀者的視線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擺放在書架的最下面,大概與讀者的鞋面位置平行。
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了1923年來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長篇小說,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
而西方科幻三巨頭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都沒有作品入選。
我讀了迪克的書,有這麼一種印象:他的文字黑暗、混亂、恐懼、戰栗、怪誕、荒謬、瘋狂、壓抑,常常是夢呓般的對話,主角也像是活在别人的夢裡,世界随時會發生翻轉,還彌漫着神秘和錯位,叙事常常不連貫,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體論情結,是東西方文化碎片的混雜,貫穿了哲學或準哲學的沉思或抽搐。
常常很難讀,也很難理解,更難翻譯。
應該說,國内迄今沒有十分滿意的譯本。
他的書中,有着各種文明、文化以及政治、商業的交替穿插,甚為豐富、複雜而混亂,像一個裝滿垃圾和珍寶的大型地下室,然而其中又顯現出一種至簡至純感,直指人心。
他的小說風格鮮明,一看即知,堪稱别無分店,英國科幻大師奧爾迪斯稱其&ldquo獨特而過分&rdquo。
後來還有人創造出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具有迪克風格的文類或語言,也就是&ldquo迪克特色的&rdquo或&ldquo迪克式的&rdquo(&ldquoDickian&rdquo&ldquoPhildickian&rdquo)。
迪克的文風粗犷、簡潔、淩厲、迅猛,有時會沒有主語,有時兩個名詞就構成一個句子。
終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對這個迷亂世界的迷惘和困惑,發出深深歎息。
他是一個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總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樣飄來飄去。
他那些情節曲折詭谲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類内心混沌動蕩的心理小說。
他是一位超現實主義大師,像達利一樣,繪出了一幅幅的幻象。
他與當時美國科幻的樂觀主義主流精神格格不入。
但他的悲觀絕望中,又有一種對人性力量的堅信。
他的主人公都在單槍匹馬地與命運不懈奮鬥、抗争。
他最初的一些小說,特别是寫于1952年至1962年期間的,也常常模仿那些通俗雜志上的所謂&ldquo硬科幻&rdquo,有太空冒險啊,機器人啊,外星怪獸啊,激光槍什麼的。
的确,那時的美國科幻,整個地位和品位并不高,也不如歐洲。
歐洲有威爾斯、凡爾納、赫胥黎這些先驅,已給科幻注入了更高貴的血統。
但是迪克隻是把那些東西拿來做他的皮,他逐漸變得越來越迷戀于探究現實的本質,一心想要知曉什麼是真實,這糾纏了他的一生。
他也深入善與惡、權力的濫用、人類的心理等深奧命題,控訴對集權主義的恐懼。
他認為宇宙隻是表面真實,實際上則是一重幻象,是一個巨大的欺騙,是被邪惡力量操控的皮影戲。
他覺得宇宙可能有許多個。
這在《尤比克》、《高城堡裡
如果我打攪了你們的聚會,我感到抱歉。
感謝你們讓我進你們的家門。
&rdquo朱莉安娜從霍桑和卡羅琳面前走過。
她穿過人群,朝卧室走去,去拿她的外套和手提包。
她穿外套的時候,霍桑出現在她身後。
&ldquo你知道你像什麼嗎?&rdquo他轉過身對站在他身旁的卡羅琳說道:&ldquo這個女人半人半仙,像個神秘的小精靈&hellip&hellip&rdquo他擡起手揉了揉眉毛,揉的時候弄歪了眼鏡。
&ldquo一個不知疲倦地在大地上遊蕩的精靈。
&rdquo他把眼鏡扶好。
&ldquo她率性而為,隻是想表達自己的存在。
她并不打算到這兒來傷害他人。
隻是這件事碰巧發生在她身上,就像我們碰巧遇到了某種天氣。
我很高興她來。
她從書中揭露的東西并不讓我感到難過。
她并不知道自己到這兒來會幹些什麼,會發現什麼。
我覺得我們都很幸運。
我們就别再為此事生氣了,好嗎?&rdquo 卡羅琳說:&ldquo她确确實實讓人心煩。
&rdquo &ldquo現實生活就是如此。
&rdquo霍桑說。
他把手伸向朱莉安娜。
&ldquo感謝你在丹佛做的一切。
&rdquo他說道。
朱莉安娜握了握他的手。
&ldquo再見。
&rdquo她說道,&ldquo聽你妻子的話,至少随身帶把槍。
&rdquo &ldquo我不會帶槍的。
&rdquo他說道,&ldquo我早已下定決心。
我不會再為此事而煩惱。
我緊張的時候,特别是在夜晚,會不時地求問神谕。
情況看來還不錯。
&rdquo他笑了笑。
&ldquo事實上,如果還有什麼能讓我煩惱的話,就是知道站在客廳裡一邊聽一邊吃的那幫遊手好閑的家夥,在我們談話的時候把我們家的酒全都喝光了。
&rdquo說完他轉過身,大步朝餐櫃走去,去給他的酒加冰塊。
&ldquo這裡的事做完了,你要去哪裡呢?&rdquo卡羅琳問。
&ldquo我不知道。
&rdquo她不會為這個問題感到煩惱。
她想,我一定和霍桑有點像。
我放得下任何事,不管它有多麼重要。
&ldquo或許我會回到我丈夫弗蘭克身邊。
今晚我給他打過電話,但沒打通。
我可能會再打一次。
先看看到時我心情怎樣吧。
&rdquo &ldquo盡管你為我們做了許多,你說你為我們做了許多&mdash&mdash&rdquo &ldquo你希望我從沒來過你們家。
&rdquo朱莉安娜說。
&ldquo如果你真救了霍桑一命&hellip&hellip這令我敬畏,也讓我沮喪。
你和霍桑說的話不少我都聽不懂。
&rdquo &ldquo很奇怪,&rdquo朱莉安娜說,&ldquo我從沒想到真相會讓你們不高興。
&rdquo她想,真相和死亡一樣可怕,但是比死亡更難發現。
因此我很幸運。
&ldquo我還以為你們會和我一樣興奮不已呢。
原來是場誤會,是不是?&rdquo說完她笑了。
過了片刻,阿本德森夫人也勉強地笑了笑。
&ldquo好吧,再見了。
&rdquo 一會兒工夫,朱莉安娜又重新走在石闆路上,走在從客廳滲過來的支離破碎的燈光裡,走過屋前的草坪,進入到一片暗影裡,然後上了人行道。
她一直往前走,再也沒有回頭看一眼阿本德森的家。
她一邊走一邊左右留意着,看有沒有出租車或者小轎車亮着燈光,充滿生機地出現在街道上,把她帶回自己的旅館。
迪克的世界 韓松 我知道有迪克這個人很晚,1996年去美國逛當地的科幻書店,都不曉得他,竟沒有買他的書。
後來大概2003年才知道,當時迪克已經死了二十一年,中國才有出版社譯了他的書來出。
以前都以為阿西莫夫和克拉克最牛,不知道還有個迪克。
後來一天天感覺不一樣了。
現在聽說能為迪克的書寫跋,能與這個牛人陰陽對話,誠惶誠恐,受寵若驚,坐在電腦前甚至有一種畢恭畢敬感。
但他是一個美國人,我們中國人,對于美國人,其實是有隔閡的。
尤其迪克,更是難以理解的一個人,雖然他的書中寫到了東方文化和《易經》。
其實,就算在他自己的文化中,他也很長時期難以讓人理解,隻有一群死忠的粉絲捧他。
他是一個遲遲才被承認的天才。
一年前,在四川參加星雲獎儀式時便聽說,有人在譯迪克的這麼一套書。
美方的代理者認為迪克是主流作家,因此沒有讓中國的科幻小說出版商參與進來。
所以今天看到的,是譯林出版社的版本。
迪克在世時,也曾寫過一些主流小說,但有生之年隻出版過一本。
關于迪克的生平,如今人們介紹得已經很多了,大緻是這麼一些情況: 他生于1928年,卒于1982年,隻活了五十四歲。
他作品中的不少人物,差不多也都命不長。
他活着時,幾乎就是個&ldquo撸瑟&rdquo,也就是失敗者,比屌絲還差的感覺。
他有一個雙胞胎妹妹,但出生後五周就死了。
迪克認為是母親照料不周,因此恨他媽,家庭關系不好。
而父親在迪克四歲時,也抛家而去。
迪克結過五次婚,都離了。
成年迪克靠安非他明活着,還吸毒,經常陷入神經錯亂中。
他有嚴重的焦慮症,不能與人正常交往。
他還患上了妄想症,認為自己被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監視。
他有廣場恐懼症,連在公衆面前吃東西,都感到困難。
他還患上了抑郁症,曾嘗試自殺。
他在七十年代後,沉湎于超自然,着迷于玄學和神學,并一度稱獲得天啟。
他隻短暫地上過一年大學,讀哲學,在加大伯克利分校。
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
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在加利福尼亞。
他是一位多産的作家,從1952年開始寫作,到1982年去世,創作了整整三十年,寫了四十四部長篇小說,以及一百二十多篇中短篇小說。
他常常為掙稿費養活自己而拼命寫。
他沒有其他工作。
他的個人經濟狀況很窘迫,在五十年代,一度連圖書館借書的過期罰款都交不起。
他還交不起美國政府的稅金。
于是另一位偉大的科幻作家海因萊因借他錢。
海因萊因還說要為迪克買台電動打字機。
除了科幻,他也寫主流小說或者我們所說的純文學,但生前極難出版,還總是遭到人們的白眼和嘲笑。
他簡直是一生潦倒。
有些讓人想到卡夫卡和卡佛,或者曹雪芹。
後來有人根據他的名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改編了《銀翼殺手》(經常被評為史上科幻電影排行榜上的冠軍),但還沒等到公映,迪克就死了。
他寫了那麼多書,隻得過一次雨果獎。
雨果獎和星雲獎同為世界科幻的最高榮譽。
另一位科幻大師阿西莫夫得過十次雨果獎和星雲獎。
但在他死後,他的書不停地再版,他被驚呼為我們時代的一位偉大作家和前衛作家,也可能是最讓人吃驚和震撼的作家。
有人用他的名字設立了科幻獎。
他的小說頻頻被翻拍成電影,除了《銀翼殺手》,還有《少數派報告》、《全面回憶》等,總共十部。
導演包括斯皮爾伯格、吳宇森等人。
2012年,我去英國,在倫敦的主流書店和科幻書店,看到迪克的書都擺在十分顯眼的位置,與一般讀者的視線平行,反而是阿西莫夫擺放在書架的最下面,大概與讀者的鞋面位置平行。
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了1923年來世界最佳百部英文長篇小說,其中就有迪克的《尤比克》。
而西方科幻三巨頭阿西莫夫、克拉克和海因萊因都沒有作品入選。
我讀了迪克的書,有這麼一種印象:他的文字黑暗、混亂、恐懼、戰栗、怪誕、荒謬、瘋狂、壓抑,常常是夢呓般的對話,主角也像是活在别人的夢裡,世界随時會發生翻轉,還彌漫着神秘和錯位,叙事常常不連貫,有宗教或邪教般的本體論情結,是東西方文化碎片的混雜,貫穿了哲學或準哲學的沉思或抽搐。
常常很難讀,也很難理解,更難翻譯。
應該說,國内迄今沒有十分滿意的譯本。
他的書中,有着各種文明、文化以及政治、商業的交替穿插,甚為豐富、複雜而混亂,像一個裝滿垃圾和珍寶的大型地下室,然而其中又顯現出一種至簡至純感,直指人心。
他的小說風格鮮明,一看即知,堪稱别無分店,英國科幻大師奧爾迪斯稱其&ldquo獨特而過分&rdquo。
後來還有人創造出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具有迪克風格的文類或語言,也就是&ldquo迪克特色的&rdquo或&ldquo迪克式的&rdquo(&ldquoDickian&rdquo&ldquoPhildickian&rdquo)。
迪克的文風粗犷、簡潔、淩厲、迅猛,有時會沒有主語,有時兩個名詞就構成一個句子。
終其一生,他似乎都在喋喋不休地講述他對這個迷亂世界的迷惘和困惑,發出深深歎息。
他是一個反叛者和失落者,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他的主人公以及其他角色總是像黑色的影子或者鬼魂一樣飄來飄去。
他那些情節曲折詭谲的故事,更像是描述人類内心混沌動蕩的心理小說。
他是一位超現實主義大師,像達利一樣,繪出了一幅幅的幻象。
他與當時美國科幻的樂觀主義主流精神格格不入。
但他的悲觀絕望中,又有一種對人性力量的堅信。
他的主人公都在單槍匹馬地與命運不懈奮鬥、抗争。
他最初的一些小說,特别是寫于1952年至1962年期間的,也常常模仿那些通俗雜志上的所謂&ldquo硬科幻&rdquo,有太空冒險啊,機器人啊,外星怪獸啊,激光槍什麼的。
的确,那時的美國科幻,整個地位和品位并不高,也不如歐洲。
歐洲有威爾斯、凡爾納、赫胥黎這些先驅,已給科幻注入了更高貴的血統。
但是迪克隻是把那些東西拿來做他的皮,他逐漸變得越來越迷戀于探究現實的本質,一心想要知曉什麼是真實,這糾纏了他的一生。
他也深入善與惡、權力的濫用、人類的心理等深奧命題,控訴對集權主義的恐懼。
他認為宇宙隻是表面真實,實際上則是一重幻象,是一個巨大的欺騙,是被邪惡力量操控的皮影戲。
他覺得宇宙可能有許多個。
這在《尤比克》、《高城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