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命之超驗
關燈
小
中
大
這樣才能單獨意識到時間的範圍,也就是時間。
假如我們有理由而且不得不堅持現代的概念和事實的話,那麼,生命這一本質形象就意味着它作為現代生命在不斷超越自我。
因此,現代生命往往并非其現實性,但能使這種超越形成其現實性的那種事物的超越,絕不是首先補充到生命中去的事物,而是好比在生長與生育中,在精神過程中所發生的那樣,是生命自身的本質。
該存在方式并不把它的現實性局限在現代瞬間,因而也就把過去和未來推向了非現實性&mdash&mdash更确切地說,它那特有的連續性實際上是在這種區分之外,緻使它的過去确确實實進入現代,而現代也确确實實進入未來&mdash&mdash這種存在方式我們叫作生命。
然而,這種存在方式用我稱之為超越自我的形式出現一事,建立在一種本來就相互矛盾的關系中。
我們把生命想象成一股貫穿世世代代的洪流。
隻不過這些承擔者(就是說,并非他們具有生命,而是他們即生命)都是些個人,即自成一統、自成中心、相互成為鮮明對照的人。
生命之流一瀉而過,或者說得更确切些:作為個體在奔流着。
這樣,它就會在這些個體當中的每一個個體身上積聚起來,變成一種十分明确的形式。
它不僅和它的同類相比,而且和作為成品的、包含所有内容的客觀世界相比,也要高出一籌。
它不容許混淆自己的範圍。
這裡存在着生命最後一個先驗性的疑難問題:生命既是無限的連續性,也是确定界限的自我。
生命運動就像固定在某一點上似的,它不僅以某種方式固定在作為全部存在的自我上面,而且固定在所有經曆過的内容和客觀性上面;不管經曆哪一種具有固定形式的事物,生命都在某種程度上像陷入死胡同似的陷在裡面,或者感到自己的水流就在而且已經結晶成這樣的事物,同時通過該事物的形式感到自己業已成型,也就是受到局限。
但是它的繼續奔流勢不可當,而我這一有機整體的持續不斷的,或者說該有機整體内容更為相對的集中又不能宣布這一奔流的真實的連續性無效。
這樣一來,下面的設想也就應運而生:認為奔流會通過當時有機的、精神的和客觀的形式把這種連續性趕走,會通過積聚把它沖刷掉。
一道隻是連續不斷的赫拉克利特流[2]并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事物,甚至根本就不包括應當跨越的界限,不包括應當超越的主體。
可是,一旦某事物作為獨立的、傾向于一個中心的單位存在時,事件由界線這一邊往界線那一邊的奔流,就再也不是一種非主體性的動蕩,而是用某種方式同中心連在一起,因此就連超出界限的運動也都屬于那個中心。
這裡的運動是一種超越,這一形體在進行超越時總是主體,但該超越又在超越這一主體。
生命既是不間斷的奔流,也是一種在它的載體和内容中自成一體的東西,一種圍繞中心點形成的東西,一種具有個體特色的東西。
所以從另一個方向來看,它往往也是一種無限制的、不斷超越局限性的形象&mdash&mdash這就是形成它本質的結構。
當然,被我稱為超越生命自身的範疇,因而也隻能象征性地用似乎還可能改進的暗示來表示。
隻是就其本質而言,我自然要把它視為最基本的範疇。
迄今為止,它的确是既概括又抽象,隻給充滿具體内容的生命&mdash&mdash這裡指的是生命的本質(并非在它的存在之外新增添的東西,而是它的存在)&mdash&mdash提供輪廓或形式。
因此可以說:對生命而言,超驗是内在的。
這裡所說的最簡單、最基本的事實就是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作為人類生動活潑的意識,也是精神的原始現象。
自我不僅同自己進行對比,把自己變成本人了解的對象,還把自己當作一個第三者來加以評判,既可以尊重自己也可以蔑視自己,因而可以超過自己。
這樣一來,因為主體和對象在這裡都相同,所以這個自我既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卻又能夠停留在自己身上。
既然這種相同并非一成不變的實體性的相同,因此這個自我也就把這種相同完整無缺地放到自我了解的精神生命過程中去。
然而,作為已經認識到的意識,這種正在認識到的意識對自我的超越上升到了漫無邊際的程度:我不僅明白我知道,我還明白我知道這個,而且在寫下這句話時,我還再一次超越這一過程迄今為止的所有形象,等等。
人們在這一點上遇到了進行邏輯思維的困難,就仿佛這個自我老在追蹤自己,但又不能追上。
可是,當人們把超越自我理解為生命的原始現象&mdash&mdash該現象在這裡極為理想,與所有偶然的内容毫不相幹&mdash&mdash之時,這種困難便會銷聲匿迹。
因為具有當時最高的、超越自我的意識,所以我們也是超越自己相對性的絕對物。
由于這一過程的繼續向前,使得那個絕對物又有了相對性,因此,生命之超驗就表現為真正的絕對性,而在該絕對性中,絕對與相對的對立已經消除。
因為對于生命而言,超驗是内在的,所以在如此超越包含在這一基本事實中的對立時,生命中曾經感覺到的矛盾便會平息:這既穩定又多變,既打下烙印又在發展,既已經成型又在突破形式,既頑固堅持又在急速前進,既受到束縛又自由自在,既在主觀性中盤旋,又在客觀上超越萬物、超越自我&mdash&mdash所有這些對立都隻不過是一些分解,是那個先驗事實的衍射:生命隻要超越這些矛盾,也就是超越自我。
這時,超越自我、限制自我也就成了它最核心的本質。
正如生命在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在自我意識的意識中表現出來那樣,同一形式也會在倫理學的意志問題上表現出來。
我們隻能夠在這種情景中設想人類的意志過程,即在典型的情況下,我們身上大多數有意識的努力都是生氣勃勃的,而且在這些努力之間還有一個更高級、更明确的意志決定着哪一種努力應當繼續發展成為真正的行動。
并非在那些我們對其出現一般來說不感到負有責任的願望當中,而是在這最後一個意志裡面,我們才感到那個被我們稱為自由并奠定我們責任的基礎的東西。
就好比自我意識中分裂為主體和現象的同一個自我那樣,它當然是在自我超驗這一過程中分解的同一個意志。
隻是在後一種情況下,内容的多樣性促成了對思辨自我意識并不相宜的分裂和抉擇。
就是前一種情況過程中的無窮盡,在這裡也有某種類似之處。
甚至從意志超越自我所做出的抉擇中,我們也經常感到,這種抉擇并不符合我們原來的意志,我們身上一個更高的機構還可能會宣布那個抉擇無效;另一方面,人們今後可以這樣象征性地描寫那種對于生命已經完完全全蘇醒過來的感覺。
這一實際上的自我評判進程不管達到多高的程度,也從來不會遇到任何障礙,或者說,表面看來有點似是而非的是:這個意志也确實需要我們的意志。
每一個人都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有的惶恐不安,而我們實際上也是在這些情況下決定我們并不感到這就是自己的最後意志之物。
也許正如自我問題一樣,自由問題的不少難處還在于,人們把所提到的過程的各個階段凝固成了可以說是物質的存在,這種存在卻是語言表達很難避免的。
因而,這些階段總是表現為自成一統、專斷強橫的參加者,在它們之間隻能進行機械論的遊戲。
假如人們把所有這些東西都視為原始現象&mdash&mdash須知,生命作為自我超越的連續過程在此現象中表現出來,同時在該現象中,邏輯關系盡管還不十分清楚,但這一自我增強和不斷的抛棄自我正是那遊戲統一的方式,也就是保持自我的方式&mdash&mdash這種遊戲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作為塑造世界最後原則的連續性與形式之間,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形式是界限,是用左鄰右舍來襯托,是通過一個現實的或者想象的中心把一個範圍固定下來。
内容或過程那永遠湧流着的隊伍仿佛在回顧這個中心,也就是這個中心給那種範圍提供一個避免在這道洪流中土崩瓦解的立足點。
要是有人果真把連續性&mdash&mdash把廣泛表現存在的絕對統一&mdash&mdash付諸實踐,那就不會出現某一存在飛地的那種特有的存在。
這樣一來,人們就再也不會談論接連不斷的破壞形式一事,因為可能遭到破壞的東西,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出現。
所以,斯賓諾莎出于完全統一的存在這一構想,無法認識對某一科學概念的積極限定。
形式就其自身而言,無法變化,它是永恒的不變體;鈍角三角形的形式永遠都是如此,但假如由于線段的不斷移動而變成銳角三角形的話,不管我在這一過程的哪一瞬間理解該形體的形式,那它都是一個絕對固定的,與在另一時間的形式&mdash&mdash盡管誤差微乎其微&mdash&mdash絕對不同的形式。
所謂三角形變化了的說法,用拟人化的方式,賦予三角形以富有生命的内心世界,這個世界獨自&mdash&mdash對此以後還将論及&mdash&mdash就能變化
假如我們有理由而且不得不堅持現代的概念和事實的話,那麼,生命這一本質形象就意味着它作為現代生命在不斷超越自我。
因此,現代生命往往并非其現實性,但能使這種超越形成其現實性的那種事物的超越,絕不是首先補充到生命中去的事物,而是好比在生長與生育中,在精神過程中所發生的那樣,是生命自身的本質。
該存在方式并不把它的現實性局限在現代瞬間,因而也就把過去和未來推向了非現實性&mdash&mdash更确切地說,它那特有的連續性實際上是在這種區分之外,緻使它的過去确确實實進入現代,而現代也确确實實進入未來&mdash&mdash這種存在方式我們叫作生命。
然而,這種存在方式用我稱之為超越自我的形式出現一事,建立在一種本來就相互矛盾的關系中。
我們把生命想象成一股貫穿世世代代的洪流。
隻不過這些承擔者(就是說,并非他們具有生命,而是他們即生命)都是些個人,即自成一統、自成中心、相互成為鮮明對照的人。
生命之流一瀉而過,或者說得更确切些:作為個體在奔流着。
這樣,它就會在這些個體當中的每一個個體身上積聚起來,變成一種十分明确的形式。
它不僅和它的同類相比,而且和作為成品的、包含所有内容的客觀世界相比,也要高出一籌。
它不容許混淆自己的範圍。
這裡存在着生命最後一個先驗性的疑難問題:生命既是無限的連續性,也是确定界限的自我。
生命運動就像固定在某一點上似的,它不僅以某種方式固定在作為全部存在的自我上面,而且固定在所有經曆過的内容和客觀性上面;不管經曆哪一種具有固定形式的事物,生命都在某種程度上像陷入死胡同似的陷在裡面,或者感到自己的水流就在而且已經結晶成這樣的事物,同時通過該事物的形式感到自己業已成型,也就是受到局限。
但是它的繼續奔流勢不可當,而我這一有機整體的持續不斷的,或者說該有機整體内容更為相對的集中又不能宣布這一奔流的真實的連續性無效。
這樣一來,下面的設想也就應運而生:認為奔流會通過當時有機的、精神的和客觀的形式把這種連續性趕走,會通過積聚把它沖刷掉。
一道隻是連續不斷的赫拉克利特流[2]并沒有某種固定不變的事物,甚至根本就不包括應當跨越的界限,不包括應當超越的主體。
可是,一旦某事物作為獨立的、傾向于一個中心的單位存在時,事件由界線這一邊往界線那一邊的奔流,就再也不是一種非主體性的動蕩,而是用某種方式同中心連在一起,因此就連超出界限的運動也都屬于那個中心。
這裡的運動是一種超越,這一形體在進行超越時總是主體,但該超越又在超越這一主體。
生命既是不間斷的奔流,也是一種在它的載體和内容中自成一體的東西,一種圍繞中心點形成的東西,一種具有個體特色的東西。
所以從另一個方向來看,它往往也是一種無限制的、不斷超越局限性的形象&mdash&mdash這就是形成它本質的結構。
當然,被我稱為超越生命自身的範疇,因而也隻能象征性地用似乎還可能改進的暗示來表示。
隻是就其本質而言,我自然要把它視為最基本的範疇。
迄今為止,它的确是既概括又抽象,隻給充滿具體内容的生命&mdash&mdash這裡指的是生命的本質(并非在它的存在之外新增添的東西,而是它的存在)&mdash&mdash提供輪廓或形式。
因此可以說:對生命而言,超驗是内在的。
這裡所說的最簡單、最基本的事實就是自我意識。
這種自我意識作為人類生動活潑的意識,也是精神的原始現象。
自我不僅同自己進行對比,把自己變成本人了解的對象,還把自己當作一個第三者來加以評判,既可以尊重自己也可以蔑視自己,因而可以超過自己。
這樣一來,因為主體和對象在這裡都相同,所以這個自我既能夠不斷地超越自己,卻又能夠停留在自己身上。
既然這種相同并非一成不變的實體性的相同,因此這個自我也就把這種相同完整無缺地放到自我了解的精神生命過程中去。
然而,作為已經認識到的意識,這種正在認識到的意識對自我的超越上升到了漫無邊際的程度:我不僅明白我知道,我還明白我知道這個,而且在寫下這句話時,我還再一次超越這一過程迄今為止的所有形象,等等。
人們在這一點上遇到了進行邏輯思維的困難,就仿佛這個自我老在追蹤自己,但又不能追上。
可是,當人們把超越自我理解為生命的原始現象&mdash&mdash該現象在這裡極為理想,與所有偶然的内容毫不相幹&mdash&mdash之時,這種困難便會銷聲匿迹。
因為具有當時最高的、超越自我的意識,所以我們也是超越自己相對性的絕對物。
由于這一過程的繼續向前,使得那個絕對物又有了相對性,因此,生命之超驗就表現為真正的絕對性,而在該絕對性中,絕對與相對的對立已經消除。
因為對于生命而言,超驗是内在的,所以在如此超越包含在這一基本事實中的對立時,生命中曾經感覺到的矛盾便會平息:這既穩定又多變,既打下烙印又在發展,既已經成型又在突破形式,既頑固堅持又在急速前進,既受到束縛又自由自在,既在主觀性中盤旋,又在客觀上超越萬物、超越自我&mdash&mdash所有這些對立都隻不過是一些分解,是那個先驗事實的衍射:生命隻要超越這些矛盾,也就是超越自我。
這時,超越自我、限制自我也就成了它最核心的本質。
正如生命在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在自我意識的意識中表現出來那樣,同一形式也會在倫理學的意志問題上表現出來。
我們隻能夠在這種情景中設想人類的意志過程,即在典型的情況下,我們身上大多數有意識的努力都是生氣勃勃的,而且在這些努力之間還有一個更高級、更明确的意志決定着哪一種努力應當繼續發展成為真正的行動。
并非在那些我們對其出現一般來說不感到負有責任的願望當中,而是在這最後一個意志裡面,我們才感到那個被我們稱為自由并奠定我們責任的基礎的東西。
就好比自我意識中分裂為主體和現象的同一個自我那樣,它當然是在自我超驗這一過程中分解的同一個意志。
隻是在後一種情況下,内容的多樣性促成了對思辨自我意識并不相宜的分裂和抉擇。
就是前一種情況過程中的無窮盡,在這裡也有某種類似之處。
甚至從意志超越自我所做出的抉擇中,我們也經常感到,這種抉擇并不符合我們原來的意志,我們身上一個更高的機構還可能會宣布那個抉擇無效;另一方面,人們今後可以這樣象征性地描寫那種對于生命已經完完全全蘇醒過來的感覺。
這一實際上的自我評判進程不管達到多高的程度,也從來不會遇到任何障礙,或者說,表面看來有點似是而非的是:這個意志也确實需要我們的意志。
每一個人都清楚在這樣的情況下特有的惶恐不安,而我們實際上也是在這些情況下決定我們并不感到這就是自己的最後意志之物。
也許正如自我問題一樣,自由問題的不少難處還在于,人們把所提到的過程的各個階段凝固成了可以說是物質的存在,這種存在卻是語言表達很難避免的。
因而,這些階段總是表現為自成一統、專斷強橫的參加者,在它們之間隻能進行機械論的遊戲。
假如人們把所有這些東西都視為原始現象&mdash&mdash須知,生命作為自我超越的連續過程在此現象中表現出來,同時在該現象中,邏輯關系盡管還不十分清楚,但這一自我增強和不斷的抛棄自我正是那遊戲統一的方式,也就是保持自我的方式&mdash&mdash這種遊戲就會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作為塑造世界最後原則的連續性與形式之間,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形式是界限,是用左鄰右舍來襯托,是通過一個現實的或者想象的中心把一個範圍固定下來。
内容或過程那永遠湧流着的隊伍仿佛在回顧這個中心,也就是這個中心給那種範圍提供一個避免在這道洪流中土崩瓦解的立足點。
要是有人果真把連續性&mdash&mdash把廣泛表現存在的絕對統一&mdash&mdash付諸實踐,那就不會出現某一存在飛地的那種特有的存在。
這樣一來,人們就再也不會談論接連不斷的破壞形式一事,因為可能遭到破壞的東西,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出現。
所以,斯賓諾莎出于完全統一的存在這一構想,無法認識對某一科學概念的積極限定。
形式就其自身而言,無法變化,它是永恒的不變體;鈍角三角形的形式永遠都是如此,但假如由于線段的不斷移動而變成銳角三角形的話,不管我在這一過程的哪一瞬間理解該形體的形式,那它都是一個絕對固定的,與在另一時間的形式&mdash&mdash盡管誤差微乎其微&mdash&mdash絕對不同的形式。
所謂三角形變化了的說法,用拟人化的方式,賦予三角形以富有生命的内心世界,這個世界獨自&mdash&mdash對此以後還将論及&mdash&mdash就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