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平天國與清政府對峙及太平軍的思想淵源
關燈
小
中
大
州河上遊十二英裡外的澄海發起攻擊,最終将當地的主要官員斬首。
關于起義軍下一步的攻擊目标,頓時各種謠言四起,但最有可能成為他們下一步進攻目标的是漳州,而不是我們這裡,因為他們還是害怕遭到外國艦船的反擊。
1853年5月15日,在英國領事的要求下,幾艘鴉片運輸船駛進了港口。
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居民,其中一些人把貴重物品送到船上;然而許多人不願相信起義軍會來,甚至有些人懷疑這一地區是否存在有組織的反政府武裝力量,設想着這夥人像他們所說的隻是一群毛賊,一夥常年遊蕩在水上的毛賊而已。
1853年5月17日夜,突然有報告說,兩千到三千名起義軍可能将于深夜抵達。
因此,所有店鋪都早于平時關張歇業。
後來得知,&ldquo海豐&rdquo号和&ldquo海光&rdquo号兩家商号的主人攜家帶口,全部離店而逃。
這樣一支部隊能如此迅速地順水路而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幾乎沒有人相信起義軍會登陸。
同時,據說道台[17]在欽州待了幾個星期,他将于夜間親率一千名兵勇馳援,如果他先到達的話,可能會阻滞起義軍進入這座城市。
由于這位道台在當地居民中間享有很高聲望,所以雙方極有可能會達成一個折中方案。
當天晚上,整個城市彌漫着不安的氣氛,每個人似乎都無法入眠。
直到1853年5月18日4時30分,一切都靜悄悄的,但大約就在那個時候,随處可見大批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挂着紅旗的船,船上滿是人。
這些船從四面八方向城市靠近。
水軍将領在船上裝配了很多重物,還配備了殺傷力極低的火炮,但不知是因為風力的關系還是船身傾斜,這些木帆船之間相距很遠,因此對起義軍的登陸行動根本沒有形成有效的抵抗。
很明顯,碼頭上幾乎所有的苦力、船夫、差役和廈門的勞工都歸屬了起義軍,這些人似乎是在迎接首領的到來。
起義軍的第一批戰船很快就占領了海岸。
城外的衙門很快就被攻破并遭洗劫,其中還有一兩座被放火燒毀了。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危險的暴力手段隻在郊區出現,并沒有出現在其他地方。
離外國人住所很近的海關衙門遭到破壞,這是外國居民非常關切的。
在沒有對任何鄰近房屋造成絲毫傷害的情況下,海關收款處被洗劫的一系列方式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洗劫行為顯然是由層級最低的兵勇進行的,他們手持大刀、長矛和火繩槍,讓人一看外表就确定他們是一夥剛被釋放的憤怒的暴徒,目的就是要摧毀整個城鎮;但這夥兵勇小心謹慎,并沒有對私人住宅造成任何破壞,這表明起義軍的組織有着最有效的管控體系。
道台并沒有如期而至,盡管城裡還在堅持抵抗,但當地人似乎清楚他們遲早會臣服于起義軍;而且好像在此之前就有許多人自發地遷入這個城鎮。
城防部隊幾乎都加入了起義軍,他們隻是在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打開大門,迎接起義軍。
慢條斯理、稀稀拉拉的交火一直持續到中午,突然安靜了下來。
疲勞和饑餓給了戰鬥雙方短暫休息的正當理由。
一兩個小時以後,城防部隊向起義軍敞開了城門,未做抵抗地放起義軍入城,并加入起義軍的隊伍當中。
這時,城中的官員陷入了徹底的無助,但似乎沒有人想抓住這些官員。
四面城門失守,但起義軍隻從三面城門進入,第四面城門被故意留下,以方便任何人逃跑&mdash&mdash這是所有人都享有的特權。
就在此時,那位水軍将領,帶着大多數的帆船撤退到了附近的海島上,再沒露面。
幾艘落在後面的帆船被起義軍燒成了灰燼。
起義軍從陸地上蜂擁而至,同時又有大量的當地百姓不斷加入。
所有的人都被武裝了起來,每一隊人馬都揮舞着旗幟。
在得知起義軍占領了要塞後不久,一夥外國人前往那裡,看看事情将如何進展。
準許進城後,這些外國人又被允許随意參觀不同的公共建築。
起義軍進城以後,他們的首領答應派一個衛兵去保護外國人住所免遭劫掠,因為起義軍首領擔心外國人晚上會不安全。
城牆内外的所有街道上都是起義軍士兵,但沒有任何私人财産受到威脅的迹象。
地方政府被從這個地方驅逐出去,而在此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我們估計死亡人數還不到十人,少數受傷的人似乎也隻是遭受了意外的火藥爆炸傷害。
下面是一份由起義軍首領洪秀全在攻陷這座城池之前簽發的針對商賈的布告。
中華大明王朝洪大元帥特此布告,現整肅軍紀是為确保商業之繁榮昌盛,百姓之安居樂業。
宇宙天地之運行皆從于自然之道,清廷倦怠之态久矣,已至其極,禍兇不斷,唯撥亂反正,方可重獲安定。
天地之理如此,治國之道亦如此。
清朝立國至今,凡二百餘載,貪官污吏橫行當道,百姓倍受殘酷壓迫,現其氣數已盡,唯苟延殘喘于天地。
今本元帥,承天命,領義軍,救萬民于水火,解生靈于倒懸。
凡我士卒,雖攻城略地,皆不可占商賈百姓之财,皆不可輕薄婦女之色;所經之地,必秋毫無犯。
凡有違此令者,必受軍法嚴懲,立斬不赦。
爾等商民,皆應安穩操業度日,無須驚慌。
布告全文如此,本帥決心強力推行,望爾等恭謹順服,不可滋事。
癸醜年四月初十日 後來,我們得知有幾個暴民在進行搶劫時被當場抓獲,即被斬首。
所有這些絕不是&ldquo保守者&rdquo對天德軍隊的認可。
這些叙述是由一位目擊者寫的,并首次發表在一篇英漢報紙上。
我們看到了一些私人信函,這些信函證明了那些叙述的真實性。
在信中,他們宣稱,在類似的情況下,任何軍隊都不會像起義軍在占領廈門時那樣,對外國人表現出如此的尊敬與善意。
起義軍的好奇心使一個美國傳教士和一個英國傳教士處于相當危險的境地。
一位起義軍頭目攔住他的士兵,讓士兵放下火繩槍,然後親自把這兩個傳教士帶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一位從事傳教工作的英國女士&mdash&mdash她的任務是讓兒童和年輕的中國婦女信奉基督教并接受教育&mdash&mdash也得到了保護。
起義軍在她的住所周圍派了一名警衛,确保這位英國女傳教士不受任何傷害或幹擾。
起義軍絕不允許對住在廈門的外國基督教居民造成任何傷害,也絕不允許對外國人的财産有任何破壞。
我們還有更多相關的材料,這些材料都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除了對滿人,起義軍或者叫愛國者在針對朝廷軍隊的戰鬥節節勝利的時刻仍能保持清醒而不偏激,在其他戰鬥中同樣能保持不可阻擋的勢頭。
約瑟夫·加貝和埃瓦裡斯特·雷吉斯·于克兩位傳教士目睹了鴉片戰争的災難性後果,從那時起,他們确信清帝國很快将分崩離析。
清政府在與我們鬥争中的一次次失敗,徹底摧毀了清政府所有的尊嚴。
在這兩位傳教士看來,賣官鬻爵,财政收入不足,官吏們普遍吸食他們奉命禁止和銷毀的鴉片,到處充斥着極端的腐敗和徹底的混亂,這一切似乎都與穩定有效的政府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兩位傳教士在每個地區都看到了騷動和叛亂,甚至在蒙古部落之間也出現了争鬥。
傳教士們所到之處,都有秘密組織在活動。
兩位傳教士經常聽到人們談論明朝皇室的後裔,說他們仍然存在,而且一定會重新現身并重奪帝位。
&ldquo在皇權中斷了兩百年之後,其正統性的影響還是如此強大。
&rdquo[18] 清廷軍隊在歐洲人艦船的協助下,向兵家必争的靖江發起了攻擊,但未能成功占領。
清廷向外國購進三艘戰船:&ldquo阿格尼斯&rdquo号、&ldquo羚羊&rdquo号和&ldquo德萬&rdquo号。
很明顯,英國人和美國人違反了他們與起義軍的協定,違背了英美兩國應盡的中立義務。
英美士兵登上艦船,向天德的軍隊開火,但他們最終還是灰頭土臉地失敗了,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這是英美兩國應得的下場。
英美兩國的幸存者終于順服本國與起義軍之間的協定了。
這些人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肮髒利益參與作戰,這破壞了兩國之前嚴守中立的協定。
起義軍重創了他們的艦船,迫使他們退出戰鬥。
在整個戰鬥中,朝廷的六千多名士兵隻是在一旁觀望,而沒有對岸上的要塞發起攻擊。
查爾斯·泰勒博士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在戰鬥結束後探訪了起義軍的大營,他發現起義軍并沒有受到敵方炮火的破壞。
有人認為這次無功而返的進攻預兆了清帝國覆滅的命運,因為清軍已徹底灰心喪氣,再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敵人了。
不幸的鹹豐皇帝已經淪落到必須向各省發出求援信的地步了,鹹豐皇帝公開聲明,社稷已到了存亡之秋,自己已回天乏術。
此時,台灣島也爆發了起義,清帝國基本上處于難以恢複的無政府狀态。
人們普遍認為,朝廷會盡其所能與起義軍達成最佳協議,并且皇帝會很快退位。
然而,能否達成這一協議仍充滿變數,因為起義軍公開宣稱的目标是消滅他們所遇到的每一個滿人;起義軍會将這一殘酷的政策貫徹到底&mdash&mdash毫不留情。
起義軍對外國人表現出了極其友好的态度,允許外國人自由行動。
各國駐華領事和清政府通常試圖阻止歐洲人前往起義軍營地,但收效甚微。
還有一些個别現象,即有些遊曆者受到了不法之徒的粗暴對待,卻得到了起義軍的及時救助,并得到了起義軍的悉心照料和應有的尊重。
有不少傳教士都拜訪了起義軍大營,并目睹了起義軍半猶太、半基督的宗教儀式。
比起《新約》,起義軍更信奉《舊約》,并把安息日定在星期六。
起義軍的總部設在南京靖江,位于長江北岸。
起義軍攻占了位于南京以西的太平。
而另一座城池延平也已落入起義軍之手。
此外,各種迹象表明福州有破城之虞,但清軍守城将士表示誓與起義軍拼死一戰,直至起義軍出現在他們面前,将所俘清軍将士斬殺之時,清朝官兵才明白沒有謹慎的勇敢隻能叫匹夫之勇。
清軍仍然固守着漳州,但起義軍一路未遇抵抗直取廈門。
廣東此時仍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最近有情報顯示,起義軍一部正在向廣東進發。
據推測,這次軍事行動将中斷這一地區的茶葉貿易。
然而,我們卻不受這次軍事行動的影響,因為起義軍首領表示我們可以繼續進行自由貿易。
起義軍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将茶葉換成銀兩。
清帝國的茶農主要是漢人而非滿人。
我們之間的聯系并沒有長時間的中斷。
就在我們寫下這些文字的此刻,十有八九,天德和他的諸王已經抵達北京。
滿人一旦失去都城,将在關内無立足之地。
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羅伯特·福瓊先生、約瑟夫·瑪利·加略利和伊萬·梅爾奇奧先生,以及所有在中國遊曆并撰寫文章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即清王朝一旦失去北京,将徹底覆滅。
滿人和土耳其人很相似,有預言暗示他們隻會在有限的時間内統治被他們所征服的對象。
而此刻,他們的統治大限已經來臨。
刊登在《北京公報》上的敕令和追悼文章充分證實了清王朝的衰敗之态,而這一點也得到了來自北京的私人信函的印證。
一位内閣大臣在奏章中提到,在先前這些軍事行動中,已經花費了超過兩千萬兩白銀;而我們清楚,在這些行動開始之前,清朝國庫還沒有從給英國的賠償所造成的資金流失中恢複元氣。
清政府被迫使用在市面上一文不值的紙币支付這一開銷,這些紙币充分表明了國庫的極度空虛。
由于紙币的發行,大約一百家私人票号在一天之内關張,這些票号的銀票成了市面上的流通貨币。
這使處于社會底層的百姓陷入了不安與痛苦。
由于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底層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據。
北京的居民[19]的糧食供給主要依靠長江流域和北方黃河流域的富庶之地,以及南方的杭州灣等地。
每年三月、四月、五月,這些地方就将上年的糧米通過京杭大運河運送至京城。
近兩三年,部分糧食通過海上進行運送;僅1852年,就有一千多艘船從上海港出海發往京城。
1853年,南方各省再沒有通過運河向北方運送過一粒糧食。
就在一個月以前,兩百多艘船載着從上述地區征來的糧食從上海港向北出發。
這些糧食還不到北京居民整個需求量的十五分之一。
北京的糧價已攀升至上月的三倍,一位高官在奏章中向朝廷建議由當地政府在台灣島内購買糧食。
台灣島幾乎是糧食的最後也是唯一來源。
對此,他認為,随着南方季風的到來,糧食可能會及時運達,以免除人們所擔心的災難。
然而,人們極其懷疑福建、台灣是否有财力、能力及意願來執行這樣的事務。
我們之前已經注意到了清朝國庫處于嚴重虧空的狀态。
從朝廷诏書上看,這似乎正在迫使清政府采取完全自殺式的措施來挽回局面。
前軍機大臣賽上阿、欽差大臣徐廣缙的所有家産一律被充公,他們在京城的子嗣、門生故吏,之前就已被貶官并收監,以防他們從中扣留部分财産&mdash&mdash由于這兩位官員已成階下囚并被押解回京,賽上阿已經被審訊定罪,因辦事不力而被判處極刑,所有這些訴訟程序并無異常。
而戰死南京的陸建瀛的财産及家人也遭受了同樣的厄運。
一個軍官戰死沙場,一直被認為是可以消除他的一切過失的。
按照慣例,應給予死者褒獎,并撫恤他的家人。
而現在,身死而未能得勝也會受到懲罰,并且與以前玩忽職守的官員是同樣的下場。
除上述官員财産的處理情況外,朝廷還強行向一些資财豐盛的家族借貸,這就相當于部分沒收了這些家族的财産。
這一舉措引發了有影響力的階層的極度不滿,同時也将私人手中的銅币驅逐出了财富的行列。
以上詳盡的證據表明,清政府國庫已到了極度空虛的境地。
我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表明:第一,南京、揚州和鎮江附近的清軍必須依靠藩庫來維持生計,而這些藩庫現今也幾近枯竭;第二,清政府根本沒有從長城以外派遣滿人增援軍隊的手段,故面對清軍,可能不得不孤軍奮戰。
正如我們在某些地方看到的,蒙古部落的一些首領曾提出要自行籌措錢糧進入關内增援,也正如我們所說,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鹹豐皇帝為什麼拒絕了這個提議。
這種想法隻可能來自一些世襲的蒙古王公。
這一點沒有人比清廷更清楚。
清朝從未忘記這些蒙古王公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在此之前蒙古王公也是統治者,他們不僅僅統治着中國,而且統治着整個亞洲和歐洲東部。
他們一直是清王朝憂心忡忡的防範對象。
這些蒙古王公和他們的追随者在馬鞍上長大,習慣了貧瘠地區遊牧的艱苦生活。
如果現在把蒙古王公引進中原,他們可能在黃河以北的這一地區,替清王朝對抗在南方所建立的王朝,但這些蒙古王公同樣有可能把黃河以北的這一地區為他們自己保留下來,而絕不是為了清王朝。
至于黃河以南低窪的運河橫貫的地區,對這些騎兵來說,坐船一定是件新奇的事情。
蒙古騎兵可能很難應對起義軍,因為起義軍士兵從小就在内河來往穿行,并且現在對戰争的艱險也已十分适應。
在廈門陷落以後,發生了一些零星的戰鬥,并有傳言稱将有朝廷主力軍隊要殺回來。
還有一些人經常自信滿滿地指出朝廷軍隊回來的具體時日,但幾個月過去了,也沒見到朝廷軍隊露面。
衆所周知,道台所召集的部隊,在他率領去往廈門的時候,遭到了起義軍的突然襲擊,已經撤退到戒備森嚴的欽州,等待有利的行動時機。
另外,得到福州動亂的消息後,道台就派來了軍隊,并由一位高級官員指揮。
1853年6月18日,城裡有謠言稱一萬多名朝廷勇士已經登島[20]。
于是起義軍加強了他們的前哨,開始提高警惕。
然而,就在那時,已查明隻有道台率領着三千人從大陸抵達登岸地點;大約有同樣數目的人,在按察使或鹽運使的指揮下,正從漳州一路南下,意圖重重包圍起義軍占領的廈門。
此外,當所有人都準備好同時對廈門采取行動時,水軍将領和金門守将調來一支艦隊,準備與陸地上的軍隊協同作戰。
此時,雙方力量旗鼓相當,但人們認為,決定行動成敗的不是交戰,而應該在起義軍的哨所周圍劃一道防線,以此設法攔截他們的補給,使他們屈服。
直至一切安排就緒,道台便在劉武汀安營紮寨了。
此外,有消息在當地人之間廣泛流傳,說&ldquo博格&rdquo号的将領派出了十八或二十艘船趕往此處。
另外,起義軍也向台灣海峽的中國人發出了援助請求。
雖然前一份報告看來可信度不高,但最近有人看到一隊廣州政府的船。
其中,許多是大型船,停泊在南澳,人們認為它們的目的地是一緻的,或者至少其中一些船的目的地是一緻的。
據了解,這些船中的一部分是開往福州或上海的。
在汕頭觀察到六艘裝備精良的起義軍船,據說是要去攻擊潮州府的,但它們屬于哪一支起義軍就不得而知了。
有謠言說,離福州不遠的茶區眼下會發生更嚴重的騷亂。
台灣島仍然處于動亂狀态,據說,島内的土著百姓在不遺餘力、大張旗鼓地驅逐漢人,台灣将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起義軍顯然有能力把鹹豐皇帝和他的八旗子民困死、餓死在北京。
在這座人口衆多的京城中,據說僅八旗兵勇就有十萬之衆。
所有的有錢人都在忙着藏匿自己的金銀珠寶,甚至有人公開表示希望天德能來改變目前這種恐怖的局面。
兩個月以來,整個京城似乎陷入了一片哀悼之中,外面街道上所有的人都身穿白袍。
人們試圖在宮牆外組織一場規模宏大的集會,而這場集會似乎被一場血腥的、不分青紅皂白的屠殺所鎮壓了。
男女老幼、忙碌的參與者、安靜的旁觀者一律被八旗兵勇屠殺。
宮門附近的一面牆上貼着一張标語,内容簡單明了:&ldquo這是最後一蹦跶,下個月讓你回老家!&rdquo 第6節 外國傳教士探訪起義軍大營 在我們的翻譯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首次拜訪起義軍大營的時候,并未受到起義軍的禮遇。
帶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去營地的那個人受到了訓斥。
後來,在被問到英國人是否膜拜上帝時,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回答說英國人笃信上帝已有一千多年的時間,這才被起義軍以兄弟相稱。
起義軍向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表示出了真誠的善意。
起義軍并沒有向我們尋求援助,但起義軍堅持認為,英國人也不應該對清政府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起義軍對自己最終取得勝利充滿了信心,堅信自己受到了上天的激勵與眷顧。
查爾斯·泰勒博士是醫務傳教士,他曾被委派去拜訪鎮江的起義軍,受到了起義軍中一位姓羅的頭領的熱情款待。
這位頭領通過查爾斯·泰勒向上海的外國居民帶去了一封書信。
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羅大綱,太平天國殿左五檢點,受天命協理天國,将以下信息傳達于英國同道。
1853年6月5日,貴國一位名叫查爾斯·泰勒的兄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書籍,這些書都已收到。
既然上面提到的這個人是上帝的崇拜者,那麼他就是我們的兄弟。
查爾斯·泰勒博士帶來的書與我們自己的書在本質上是一緻的,因此我們遵循的應該是同一種信仰。
然而,此前貴國的&ldquo赫密士&rdquo号到此訪問的時候,後面就尾随了一艘隸屬于清廷的船;這次貴國再次派出艦船來到我們這裡,清政府的船又一次緊跟着你們。
考慮到貴國向來以誠實忠信著稱,對此,同是兄弟的我們并未對你們産生任何懷疑。
目前,我們盡占天時、地利、人和,正是我們重振華夏、驅除鞑虜之時。
我們認為,先生們,你們對眼下事态發展的種種迹象都已洞察,所以我們不必詳述這個問題。
然而,就我們而言,雖然我們并不禁止商業交往,但我們觀察到,由于雙方現在都在進行戰争,給來往交通帶來了極大不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最好再等幾個月,等我們徹底推翻了清政府,那時,也許貴國的臣民就可以來去自由,而不會再陷入這些滿人的詭計。
按照你們的想法,這樣不是更好嗎?我們借此機會給你們發出這封書信,希望你們明察,并祝你們好運相伴。
我們也寄了一些自己的書給你們,請大家傳閱。
這段記錄顯得非常有趣:起義軍并沒有鼓勵外國向他們提供幫助,卻很清楚地表明,&ldquo赫密士&rdquo号向起義軍的營地發射了炮彈。
在起義軍看來,這對自己并沒有好處。
似乎正如我們所預料的,即使是和平的訪問者也會被告知,眼下對起義軍的關注是不方便的,也是十分危險的。
我們認為,查爾斯·泰勒博士的目的是繼續前往南京,但因這一行程的必經之地鎮江遭到襲擊,他與南京的聯系因此被中斷,被迫返回上海。
查爾斯·泰勒博士所觀察到的一切證實了W.C.特爾恩牧師和其他人已經暗示過的一個情況,即起義軍把星期六定為他們的安息日。
卡彭特先生,一個在上海的美國第七日浸信會[21]教徒,打算前往起義軍的營地與他們結兄弟之誼,但當卡彭特先生的船開到吳淞口時,船夫不肯再往前走。
無奈之下,卡彭特先生隻好返回。
一些英國臣民也躍躍欲試,想與起義軍取得聯系。
兩名身着中國人服裝的倫敦傳教會成員&mdash&mdash威廉·穆爾黑德先生和亞曆山大·懷利[22]先生,一直深入四川,在那裡,他們被人識破,遭到了暴民的追趕,慌亂中丢了假辮子,但最終還是被當地官員營救了下來,并得到了足夠的尊重與關切。
道台曾對查爾斯·泰勒博士和卡彭特先生表示過不滿與抱怨,但他并沒有阻止英國臣民雷諾茲和理查茲兩位先生對起義軍的商業訪問,盡管道台有能力迫使兩位英國人返回,但不确定他們已經行進了多遠,并且對他們此行能夠取得成功也并不看好。
然而,這些嘗試,無論在精神上是多麼值得稱贊,也無論是多麼謹慎小心,顯然都是違反規定的。
因此,清廷有權抱怨。
事實上,我們覺得,即便我們與起義軍過從甚密,即便清廷要求外國人遵守他們的規定,我們也不會因此而受到任何處理。
根據查爾斯·泰勒博士所說,武器和軍紀與起義軍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并無必然關聯。
但鎮江的起義軍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都諱莫如深,隻字不提。
有人問及他們是要攻占上海,還是要向北推進時,他們的回答是&ldquo必須等待天父的指示。
&rdquo我們認為,起義軍是在等首領洪秀全的指示。
就在查爾斯·泰勒博士訪問行程結束之後不久,起義軍方面派了一位使者來到上海,帶來一封書信。
這封信是起義軍首領寫給他們的老熟人&mdash&mdash尊敬的伊卡博德·羅伯茨的。
幾位傳教士,還有幾個英美人士與這位使者進行了多次交談。
這位使者證實了先前人們關于起義軍發端于三合會的觀點,并說起義軍的領袖就是那個秘密組織公認的首腦。
并且,三合會的旗幟現在已經被棄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明黃色的新旗幟。
這位使者非常熟悉這些流傳于南京的宗教書籍。
外國人對這些書籍非常感興趣。
但這位使者似乎并沒有受到&ldquo知行合一的基督精神&rdquo的深層次影響。
這一點通過起義軍的著作和使者一系列的行為舉止已經表露得很明顯了。
根據起義軍首領的言行可以看出,起義軍宗教信仰的實質不過如此。
凡全心從事自己事業的,必享極樂;凡擁護清朝皇帝的,必遭天譴。
再有,這位使者對起義軍做出如下估算:信教的兄弟姊妹就有四千到五千人,将士為三萬到四萬人,僅在南京及周邊地區,男女老幼信衆就達十萬之衆。
起義軍繳獲頗豐,錢糧充盈,因此會有大量百姓加入起義軍的陣營。
他說,起義軍的目的就是在南京休整,等到部隊擴充到九萬人,起義軍會将其中的六萬人留下來固守南京,其餘三萬人繼續北伐,進軍北京。
我們從一家當地報紙《華北先驅周報
關于起義軍下一步的攻擊目标,頓時各種謠言四起,但最有可能成為他們下一步進攻目标的是漳州,而不是我們這裡,因為他們還是害怕遭到外國艦船的反擊。
1853年5月15日,在英國領事的要求下,幾艘鴉片運輸船駛進了港口。
為了更有效地保護居民,其中一些人把貴重物品送到船上;然而許多人不願相信起義軍會來,甚至有些人懷疑這一地區是否存在有組織的反政府武裝力量,設想着這夥人像他們所說的隻是一群毛賊,一夥常年遊蕩在水上的毛賊而已。
1853年5月17日夜,突然有報告說,兩千到三千名起義軍可能将于深夜抵達。
因此,所有店鋪都早于平時關張歇業。
後來得知,&ldquo海豐&rdquo号和&ldquo海光&rdquo号兩家商号的主人攜家帶口,全部離店而逃。
這樣一支部隊能如此迅速地順水路而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幾乎沒有人相信起義軍會登陸。
同時,據說道台[17]在欽州待了幾個星期,他将于夜間親率一千名兵勇馳援,如果他先到達的話,可能會阻滞起義軍進入這座城市。
由于這位道台在當地居民中間享有很高聲望,所以雙方極有可能會達成一個折中方案。
當天晚上,整個城市彌漫着不安的氣氛,每個人似乎都無法入眠。
直到1853年5月18日4時30分,一切都靜悄悄的,但大約就在那個時候,随處可見大批各式各樣、大小不同的挂着紅旗的船,船上滿是人。
這些船從四面八方向城市靠近。
水軍将領在船上裝配了很多重物,還配備了殺傷力極低的火炮,但不知是因為風力的關系還是船身傾斜,這些木帆船之間相距很遠,因此對起義軍的登陸行動根本沒有形成有效的抵抗。
很明顯,碼頭上幾乎所有的苦力、船夫、差役和廈門的勞工都歸屬了起義軍,這些人似乎是在迎接首領的到來。
起義軍的第一批戰船很快就占領了海岸。
城外的衙門很快就被攻破并遭洗劫,其中還有一兩座被放火燒毀了。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危險的暴力手段隻在郊區出現,并沒有出現在其他地方。
離外國人住所很近的海關衙門遭到破壞,這是外國居民非常關切的。
在沒有對任何鄰近房屋造成絲毫傷害的情況下,海關收款處被洗劫的一系列方式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洗劫行為顯然是由層級最低的兵勇進行的,他們手持大刀、長矛和火繩槍,讓人一看外表就确定他們是一夥剛被釋放的憤怒的暴徒,目的就是要摧毀整個城鎮;但這夥兵勇小心謹慎,并沒有對私人住宅造成任何破壞,這表明起義軍的組織有着最有效的管控體系。
道台并沒有如期而至,盡管城裡還在堅持抵抗,但當地人似乎清楚他們遲早會臣服于起義軍;而且好像在此之前就有許多人自發地遷入這個城鎮。
城防部隊幾乎都加入了起義軍,他們隻是在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打開大門,迎接起義軍。
慢條斯理、稀稀拉拉的交火一直持續到中午,突然安靜了下來。
疲勞和饑餓給了戰鬥雙方短暫休息的正當理由。
一兩個小時以後,城防部隊向起義軍敞開了城門,未做抵抗地放起義軍入城,并加入起義軍的隊伍當中。
這時,城中的官員陷入了徹底的無助,但似乎沒有人想抓住這些官員。
四面城門失守,但起義軍隻從三面城門進入,第四面城門被故意留下,以方便任何人逃跑&mdash&mdash這是所有人都享有的特權。
就在此時,那位水軍将領,帶着大多數的帆船撤退到了附近的海島上,再沒露面。
幾艘落在後面的帆船被起義軍燒成了灰燼。
起義軍從陸地上蜂擁而至,同時又有大量的當地百姓不斷加入。
所有的人都被武裝了起來,每一隊人馬都揮舞着旗幟。
在得知起義軍占領了要塞後不久,一夥外國人前往那裡,看看事情将如何進展。
準許進城後,這些外國人又被允許随意參觀不同的公共建築。
起義軍進城以後,他們的首領答應派一個衛兵去保護外國人住所免遭劫掠,因為起義軍首領擔心外國人晚上會不安全。
城牆内外的所有街道上都是起義軍士兵,但沒有任何私人财産受到威脅的迹象。
地方政府被從這個地方驅逐出去,而在此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大的戰鬥;我們估計死亡人數還不到十人,少數受傷的人似乎也隻是遭受了意外的火藥爆炸傷害。
下面是一份由起義軍首領洪秀全在攻陷這座城池之前簽發的針對商賈的布告。
中華大明王朝洪大元帥特此布告,現整肅軍紀是為确保商業之繁榮昌盛,百姓之安居樂業。
宇宙天地之運行皆從于自然之道,清廷倦怠之态久矣,已至其極,禍兇不斷,唯撥亂反正,方可重獲安定。
天地之理如此,治國之道亦如此。
清朝立國至今,凡二百餘載,貪官污吏橫行當道,百姓倍受殘酷壓迫,現其氣數已盡,唯苟延殘喘于天地。
今本元帥,承天命,領義軍,救萬民于水火,解生靈于倒懸。
凡我士卒,雖攻城略地,皆不可占商賈百姓之财,皆不可輕薄婦女之色;所經之地,必秋毫無犯。
凡有違此令者,必受軍法嚴懲,立斬不赦。
爾等商民,皆應安穩操業度日,無須驚慌。
布告全文如此,本帥決心強力推行,望爾等恭謹順服,不可滋事。
癸醜年四月初十日 後來,我們得知有幾個暴民在進行搶劫時被當場抓獲,即被斬首。
所有這些絕不是&ldquo保守者&rdquo對天德軍隊的認可。
這些叙述是由一位目擊者寫的,并首次發表在一篇英漢報紙上。
我們看到了一些私人信函,這些信函證明了那些叙述的真實性。
在信中,他們宣稱,在類似的情況下,任何軍隊都不會像起義軍在占領廈門時那樣,對外國人表現出如此的尊敬與善意。
起義軍的好奇心使一個美國傳教士和一個英國傳教士處于相當危險的境地。
一位起義軍頭目攔住他的士兵,讓士兵放下火繩槍,然後親自把這兩個傳教士帶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一位從事傳教工作的英國女士&mdash&mdash她的任務是讓兒童和年輕的中國婦女信奉基督教并接受教育&mdash&mdash也得到了保護。
起義軍在她的住所周圍派了一名警衛,确保這位英國女傳教士不受任何傷害或幹擾。
起義軍絕不允許對住在廈門的外國基督教居民造成任何傷害,也絕不允許對外國人的财産有任何破壞。
我們還有更多相關的材料,這些材料都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除了對滿人,起義軍或者叫愛國者在針對朝廷軍隊的戰鬥節節勝利的時刻仍能保持清醒而不偏激,在其他戰鬥中同樣能保持不可阻擋的勢頭。
約瑟夫·加貝和埃瓦裡斯特·雷吉斯·于克兩位傳教士目睹了鴉片戰争的災難性後果,從那時起,他們确信清帝國很快将分崩離析。
清政府在與我們鬥争中的一次次失敗,徹底摧毀了清政府所有的尊嚴。
在這兩位傳教士看來,賣官鬻爵,财政收入不足,官吏們普遍吸食他們奉命禁止和銷毀的鴉片,到處充斥着極端的腐敗和徹底的混亂,這一切似乎都與穩定有效的政府格格不入。
除此之外,兩位傳教士在每個地區都看到了騷動和叛亂,甚至在蒙古部落之間也出現了争鬥。
傳教士們所到之處,都有秘密組織在活動。
兩位傳教士經常聽到人們談論明朝皇室的後裔,說他們仍然存在,而且一定會重新現身并重奪帝位。
&ldquo在皇權中斷了兩百年之後,其正統性的影響還是如此強大。
&rdquo[18] 清廷軍隊在歐洲人艦船的協助下,向兵家必争的靖江發起了攻擊,但未能成功占領。
清廷向外國購進三艘戰船:&ldquo阿格尼斯&rdquo号、&ldquo羚羊&rdquo号和&ldquo德萬&rdquo号。
很明顯,英國人和美國人違反了他們與起義軍的協定,違背了英美兩國應盡的中立義務。
英美士兵登上艦船,向天德的軍隊開火,但他們最終還是灰頭土臉地失敗了,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這是英美兩國應得的下場。
英美兩國的幸存者終于順服本國與起義軍之間的協定了。
這些人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肮髒利益參與作戰,這破壞了兩國之前嚴守中立的協定。
起義軍重創了他們的艦船,迫使他們退出戰鬥。
在整個戰鬥中,朝廷的六千多名士兵隻是在一旁觀望,而沒有對岸上的要塞發起攻擊。
查爾斯·泰勒博士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在戰鬥結束後探訪了起義軍的大營,他發現起義軍并沒有受到敵方炮火的破壞。
有人認為這次無功而返的進攻預兆了清帝國覆滅的命運,因為清軍已徹底灰心喪氣,再也無法面對自己的敵人了。
不幸的鹹豐皇帝已經淪落到必須向各省發出求援信的地步了,鹹豐皇帝公開聲明,社稷已到了存亡之秋,自己已回天乏術。
此時,台灣島也爆發了起義,清帝國基本上處于難以恢複的無政府狀态。
人們普遍認為,朝廷會盡其所能與起義軍達成最佳協議,并且皇帝會很快退位。
然而,能否達成這一協議仍充滿變數,因為起義軍公開宣稱的目标是消滅他們所遇到的每一個滿人;起義軍會将這一殘酷的政策貫徹到底&mdash&mdash毫不留情。
起義軍對外國人表現出了極其友好的态度,允許外國人自由行動。
各國駐華領事和清政府通常試圖阻止歐洲人前往起義軍營地,但收效甚微。
還有一些個别現象,即有些遊曆者受到了不法之徒的粗暴對待,卻得到了起義軍的及時救助,并得到了起義軍的悉心照料和應有的尊重。
有不少傳教士都拜訪了起義軍大營,并目睹了起義軍半猶太、半基督的宗教儀式。
比起《新約》,起義軍更信奉《舊約》,并把安息日定在星期六。
起義軍的總部設在南京靖江,位于長江北岸。
起義軍攻占了位于南京以西的太平。
而另一座城池延平也已落入起義軍之手。
此外,各種迹象表明福州有破城之虞,但清軍守城将士表示誓與起義軍拼死一戰,直至起義軍出現在他們面前,将所俘清軍将士斬殺之時,清朝官兵才明白沒有謹慎的勇敢隻能叫匹夫之勇。
清軍仍然固守着漳州,但起義軍一路未遇抵抗直取廈門。
廣東此時仍在清政府的控制之下,但最近有情報顯示,起義軍一部正在向廣東進發。
據推測,這次軍事行動将中斷這一地區的茶葉貿易。
然而,我們卻不受這次軍事行動的影響,因為起義軍首領表示我們可以繼續進行自由貿易。
起義軍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将茶葉換成銀兩。
清帝國的茶農主要是漢人而非滿人。
我們之間的聯系并沒有長時間的中斷。
就在我們寫下這些文字的此刻,十有八九,天德和他的諸王已經抵達北京。
滿人一旦失去都城,将在關内無立足之地。
約翰·弗朗西斯·戴維斯、羅伯特·福瓊先生、約瑟夫·瑪利·加略利和伊萬·梅爾奇奧先生,以及所有在中國遊曆并撰寫文章的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即清王朝一旦失去北京,将徹底覆滅。
滿人和土耳其人很相似,有預言暗示他們隻會在有限的時間内統治被他們所征服的對象。
而此刻,他們的統治大限已經來臨。
刊登在《北京公報》上的敕令和追悼文章充分證實了清王朝的衰敗之态,而這一點也得到了來自北京的私人信函的印證。
一位内閣大臣在奏章中提到,在先前這些軍事行動中,已經花費了超過兩千萬兩白銀;而我們清楚,在這些行動開始之前,清朝國庫還沒有從給英國的賠償所造成的資金流失中恢複元氣。
清政府被迫使用在市面上一文不值的紙币支付這一開銷,這些紙币充分表明了國庫的極度空虛。
由于紙币的發行,大約一百家私人票号在一天之内關張,這些票号的銀票成了市面上的流通貨币。
這使處于社會底層的百姓陷入了不安與痛苦。
由于糧食價格居高不下,底層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拮據。
北京的居民[19]的糧食供給主要依靠長江流域和北方黃河流域的富庶之地,以及南方的杭州灣等地。
每年三月、四月、五月,這些地方就将上年的糧米通過京杭大運河運送至京城。
近兩三年,部分糧食通過海上進行運送;僅1852年,就有一千多艘船從上海港出海發往京城。
1853年,南方各省再沒有通過運河向北方運送過一粒糧食。
就在一個月以前,兩百多艘船載着從上述地區征來的糧食從上海港向北出發。
這些糧食還不到北京居民整個需求量的十五分之一。
北京的糧價已攀升至上月的三倍,一位高官在奏章中向朝廷建議由當地政府在台灣島内購買糧食。
台灣島幾乎是糧食的最後也是唯一來源。
對此,他認為,随着南方季風的到來,糧食可能會及時運達,以免除人們所擔心的災難。
然而,人們極其懷疑福建、台灣是否有财力、能力及意願來執行這樣的事務。
我們之前已經注意到了清朝國庫處于嚴重虧空的狀态。
從朝廷诏書上看,這似乎正在迫使清政府采取完全自殺式的措施來挽回局面。
前軍機大臣賽上阿、欽差大臣徐廣缙的所有家産一律被充公,他們在京城的子嗣、門生故吏,之前就已被貶官并收監,以防他們從中扣留部分财産&mdash&mdash由于這兩位官員已成階下囚并被押解回京,賽上阿已經被審訊定罪,因辦事不力而被判處極刑,所有這些訴訟程序并無異常。
而戰死南京的陸建瀛的财産及家人也遭受了同樣的厄運。
一個軍官戰死沙場,一直被認為是可以消除他的一切過失的。
按照慣例,應給予死者褒獎,并撫恤他的家人。
而現在,身死而未能得勝也會受到懲罰,并且與以前玩忽職守的官員是同樣的下場。
除上述官員财産的處理情況外,朝廷還強行向一些資财豐盛的家族借貸,這就相當于部分沒收了這些家族的财産。
這一舉措引發了有影響力的階層的極度不滿,同時也将私人手中的銅币驅逐出了财富的行列。
以上詳盡的證據表明,清政府國庫已到了極度空虛的境地。
我們認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表明:第一,南京、揚州和鎮江附近的清軍必須依靠藩庫來維持生計,而這些藩庫現今也幾近枯竭;第二,清政府根本沒有從長城以外派遣滿人增援軍隊的手段,故面對清軍,可能不得不孤軍奮戰。
正如我們在某些地方看到的,蒙古部落的一些首領曾提出要自行籌措錢糧進入關内增援,也正如我們所說,我們完全可以理解鹹豐皇帝為什麼拒絕了這個提議。
這種想法隻可能來自一些世襲的蒙古王公。
這一點沒有人比清廷更清楚。
清朝從未忘記這些蒙古王公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在此之前蒙古王公也是統治者,他們不僅僅統治着中國,而且統治着整個亞洲和歐洲東部。
他們一直是清王朝憂心忡忡的防範對象。
這些蒙古王公和他們的追随者在馬鞍上長大,習慣了貧瘠地區遊牧的艱苦生活。
如果現在把蒙古王公引進中原,他們可能在黃河以北的這一地區,替清王朝對抗在南方所建立的王朝,但這些蒙古王公同樣有可能把黃河以北的這一地區為他們自己保留下來,而絕不是為了清王朝。
至于黃河以南低窪的運河橫貫的地區,對這些騎兵來說,坐船一定是件新奇的事情。
蒙古騎兵可能很難應對起義軍,因為起義軍士兵從小就在内河來往穿行,并且現在對戰争的艱險也已十分适應。
在廈門陷落以後,發生了一些零星的戰鬥,并有傳言稱将有朝廷主力軍隊要殺回來。
還有一些人經常自信滿滿地指出朝廷軍隊回來的具體時日,但幾個月過去了,也沒見到朝廷軍隊露面。
衆所周知,道台所召集的部隊,在他率領去往廈門的時候,遭到了起義軍的突然襲擊,已經撤退到戒備森嚴的欽州,等待有利的行動時機。
另外,得到福州動亂的消息後,道台就派來了軍隊,并由一位高級官員指揮。
1853年6月18日,城裡有謠言稱一萬多名朝廷勇士已經登島[20]。
于是起義軍加強了他們的前哨,開始提高警惕。
然而,就在那時,已查明隻有道台率領着三千人從大陸抵達登岸地點;大約有同樣數目的人,在按察使或鹽運使的指揮下,正從漳州一路南下,意圖重重包圍起義軍占領的廈門。
此外,當所有人都準備好同時對廈門采取行動時,水軍将領和金門守将調來一支艦隊,準備與陸地上的軍隊協同作戰。
此時,雙方力量旗鼓相當,但人們認為,決定行動成敗的不是交戰,而應該在起義軍的哨所周圍劃一道防線,以此設法攔截他們的補給,使他們屈服。
直至一切安排就緒,道台便在劉武汀安營紮寨了。
此外,有消息在當地人之間廣泛流傳,說&ldquo博格&rdquo号的将領派出了十八或二十艘船趕往此處。
另外,起義軍也向台灣海峽的中國人發出了援助請求。
雖然前一份報告看來可信度不高,但最近有人看到一隊廣州政府的船。
其中,許多是大型船,停泊在南澳,人們認為它們的目的地是一緻的,或者至少其中一些船的目的地是一緻的。
據了解,這些船中的一部分是開往福州或上海的。
在汕頭觀察到六艘裝備精良的起義軍船,據說是要去攻擊潮州府的,但它們屬于哪一支起義軍就不得而知了。
有謠言說,離福州不遠的茶區眼下會發生更嚴重的騷亂。
台灣島仍然處于動亂狀态,據說,島内的土著百姓在不遺餘力、大張旗鼓地驅逐漢人,台灣将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起義軍顯然有能力把鹹豐皇帝和他的八旗子民困死、餓死在北京。
在這座人口衆多的京城中,據說僅八旗兵勇就有十萬之衆。
所有的有錢人都在忙着藏匿自己的金銀珠寶,甚至有人公開表示希望天德能來改變目前這種恐怖的局面。
兩個月以來,整個京城似乎陷入了一片哀悼之中,外面街道上所有的人都身穿白袍。
人們試圖在宮牆外組織一場規模宏大的集會,而這場集會似乎被一場血腥的、不分青紅皂白的屠殺所鎮壓了。
男女老幼、忙碌的參與者、安靜的旁觀者一律被八旗兵勇屠殺。
宮門附近的一面牆上貼着一張标語,内容簡單明了:&ldquo這是最後一蹦跶,下個月讓你回老家!&rdquo 第6節 外國傳教士探訪起義軍大營 在我們的翻譯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首次拜訪起義軍大營的時候,并未受到起義軍的禮遇。
帶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去營地的那個人受到了訓斥。
後來,在被問到英國人是否膜拜上帝時,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回答說英國人笃信上帝已有一千多年的時間,這才被起義軍以兄弟相稱。
起義軍向托馬斯·泰勒·密迪樂先生表示出了真誠的善意。
起義軍并沒有向我們尋求援助,但起義軍堅持認為,英國人也不應該對清政府提供任何形式的援助。
起義軍對自己最終取得勝利充滿了信心,堅信自己受到了上天的激勵與眷顧。
查爾斯·泰勒博士是醫務傳教士,他曾被委派去拜訪鎮江的起義軍,受到了起義軍中一位姓羅的頭領的熱情款待。
這位頭領通過查爾斯·泰勒向上海的外國居民帶去了一封書信。
這封信是這樣寫的: 羅大綱,太平天國殿左五檢點,受天命協理天國,将以下信息傳達于英國同道。
1853年6月5日,貴國一位名叫查爾斯·泰勒的兄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書籍,這些書都已收到。
既然上面提到的這個人是上帝的崇拜者,那麼他就是我們的兄弟。
查爾斯·泰勒博士帶來的書與我們自己的書在本質上是一緻的,因此我們遵循的應該是同一種信仰。
然而,此前貴國的&ldquo赫密士&rdquo号到此訪問的時候,後面就尾随了一艘隸屬于清廷的船;這次貴國再次派出艦船來到我們這裡,清政府的船又一次緊跟着你們。
考慮到貴國向來以誠實忠信著稱,對此,同是兄弟的我們并未對你們産生任何懷疑。
目前,我們盡占天時、地利、人和,正是我們重振華夏、驅除鞑虜之時。
我們認為,先生們,你們對眼下事态發展的種種迹象都已洞察,所以我們不必詳述這個問題。
然而,就我們而言,雖然我們并不禁止商業交往,但我們觀察到,由于雙方現在都在進行戰争,給來往交通帶來了極大不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最好再等幾個月,等我們徹底推翻了清政府,那時,也許貴國的臣民就可以來去自由,而不會再陷入這些滿人的詭計。
按照你們的想法,這樣不是更好嗎?我們借此機會給你們發出這封書信,希望你們明察,并祝你們好運相伴。
我們也寄了一些自己的書給你們,請大家傳閱。
這段記錄顯得非常有趣:起義軍并沒有鼓勵外國向他們提供幫助,卻很清楚地表明,&ldquo赫密士&rdquo号向起義軍的營地發射了炮彈。
在起義軍看來,這對自己并沒有好處。
似乎正如我們所預料的,即使是和平的訪問者也會被告知,眼下對起義軍的關注是不方便的,也是十分危險的。
我們認為,查爾斯·泰勒博士的目的是繼續前往南京,但因這一行程的必經之地鎮江遭到襲擊,他與南京的聯系因此被中斷,被迫返回上海。
查爾斯·泰勒博士所觀察到的一切證實了W.C.特爾恩牧師和其他人已經暗示過的一個情況,即起義軍把星期六定為他們的安息日。
卡彭特先生,一個在上海的美國第七日浸信會[21]教徒,打算前往起義軍的營地與他們結兄弟之誼,但當卡彭特先生的船開到吳淞口時,船夫不肯再往前走。
無奈之下,卡彭特先生隻好返回。
一些英國臣民也躍躍欲試,想與起義軍取得聯系。
兩名身着中國人服裝的倫敦傳教會成員&mdash&mdash威廉·穆爾黑德先生和亞曆山大·懷利[22]先生,一直深入四川,在那裡,他們被人識破,遭到了暴民的追趕,慌亂中丢了假辮子,但最終還是被當地官員營救了下來,并得到了足夠的尊重與關切。
道台曾對查爾斯·泰勒博士和卡彭特先生表示過不滿與抱怨,但他并沒有阻止英國臣民雷諾茲和理查茲兩位先生對起義軍的商業訪問,盡管道台有能力迫使兩位英國人返回,但不确定他們已經行進了多遠,并且對他們此行能夠取得成功也并不看好。
然而,這些嘗試,無論在精神上是多麼值得稱贊,也無論是多麼謹慎小心,顯然都是違反規定的。
因此,清廷有權抱怨。
事實上,我們覺得,即便我們與起義軍過從甚密,即便清廷要求外國人遵守他們的規定,我們也不會因此而受到任何處理。
根據查爾斯·泰勒博士所說,武器和軍紀與起義軍成功的決心和信心并無必然關聯。
但鎮江的起義軍對下一步的行動計劃都諱莫如深,隻字不提。
有人問及他們是要攻占上海,還是要向北推進時,他們的回答是&ldquo必須等待天父的指示。
&rdquo我們認為,起義軍是在等首領洪秀全的指示。
就在查爾斯·泰勒博士訪問行程結束之後不久,起義軍方面派了一位使者來到上海,帶來一封書信。
這封信是起義軍首領寫給他們的老熟人&mdash&mdash尊敬的伊卡博德·羅伯茨的。
幾位傳教士,還有幾個英美人士與這位使者進行了多次交談。
這位使者證實了先前人們關于起義軍發端于三合會的觀點,并說起義軍的領袖就是那個秘密組織公認的首腦。
并且,三合會的旗幟現在已經被棄置不用,取而代之的是明黃色的新旗幟。
這位使者非常熟悉這些流傳于南京的宗教書籍。
外國人對這些書籍非常感興趣。
但這位使者似乎并沒有受到&ldquo知行合一的基督精神&rdquo的深層次影響。
這一點通過起義軍的著作和使者一系列的行為舉止已經表露得很明顯了。
根據起義軍首領的言行可以看出,起義軍宗教信仰的實質不過如此。
凡全心從事自己事業的,必享極樂;凡擁護清朝皇帝的,必遭天譴。
再有,這位使者對起義軍做出如下估算:信教的兄弟姊妹就有四千到五千人,将士為三萬到四萬人,僅在南京及周邊地區,男女老幼信衆就達十萬之衆。
起義軍繳獲頗豐,錢糧充盈,因此會有大量百姓加入起義軍的陣營。
他說,起義軍的目的就是在南京休整,等到部隊擴充到九萬人,起義軍會将其中的六萬人留下來固守南京,其餘三萬人繼續北伐,進軍北京。
我們從一家當地報紙《華北先驅周報